忆起五十多年前长江边的那次紧急集合
2022-09-19 19:00:14
标签: 回忆 军营 紧急集合 情感
南京板桥镇长江边的狼狈像令我终生难忘
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我参加了文革前最后一次高考,此后我幸运地被南京解放军外语学院录取,算是提前批次,8月中旬就早早到南京上学。也有人戏称这是“一砖敲开两道门”,一脚迈进大学殿堂,一脚又跨进了部队营房。
到南京以后,整整一个月的入伍教育使我至今难忘。南京是当时公认的全国四大火炉之一,白天在烈日下走队列汗滴如雨,腰酸背痛,晚上睡觉是几十人的大房间通铺,没有电扇又挂着蚊帐焖热难耐。加上部队的纪律严明,刚到部队大熔炉的我们确实不适应。在老百姓与合格军人之间确实有巨大的鸿沟。
但是,回忆起来这些困难都可以逐步克服,而当时我感到最难的是紧急集合。紧急集合训练像是一把剑悬在我们的头顶,使人感到精神十分紧张。因为我们参军的时间不长,打背包还不熟练,又没有经历过这种训练。
俗话说,越是怕事,越是会出事。这不,我第一次紧急集合就出了大洋相。在一个黑沉沉的半夜,正当万籁俱寂的时候,大家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阵尖厉的哨子声在夜空中吹响,紧急集合了!同学们一个个都快速起身穿衣打背包,我也很快起身打背包。但因为精神过于紧张,手脚怎么也不听使唤,几分钟过去了,背包也打不起来,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冲出寝室,为了不影响集合,我不得不把背包胡乱地捆扎了一下,就急冲冲地跟着同学们去操场集合。
学员队曲主任,据说是少校军衔,可我们进学校那会儿正好取消军衔。曲主任是个典型的山东人,人廋廋的,腰板笔直,是带兵老手。平时不苟言笑,在学院队列训练时对我们非常严格,看到我们有什么部队的,总会严厉地、不留情面地指出,所以我们都比较怕他
队伍在操场集合后,曲主任作了简单的地动员,下达口令“跑步走”。于是,我们几百人排成一列队,跑出了学院大门,向离学院大约有几里路的长江边跑去。
我们学院所在的板桥镇离南京中心城区比较偏远,当时的基础设施也比较差,到长江边的一条路好像是崎岖不平的砂石路,高高低低,还硌脚。我们背着背包在小路上起劲地奔跑,一番折腾后,背包更是不行了,几乎要散开来一样。
大约半个小时的工夫,我们来到了茫茫的长江边,此时是黑夜,虽不能看清滚滚江涛向东流,但能闻听见流水和江涛拍岸的声响。
曲主任下达立停的口令,然后对每一个大组进行检查。这一检查可不得了,我和另外的几个人被口令叫出了队列,因为背包带子已经散架了,有的只能捧在手中。我们几个人在众目睽睽下展示,每个人的背包样式真是惨不忍睹,我的背包更够呛,只能用手捧着背包。这个时候我非常窘迫,恨不能找个地缝躲进去。
可是,在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接受曲主任的训话。他用严厉的声调狠狠地批评我们,要求我们加强锻炼,尽快适应部队生活。
此后,足足有半个月的时间,每天熄灯以后,我蹲在蚊帐里练习打背包,一遍又一遍,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要领,闭着眼睛也能把背包打好,总算过了这一关。此后的几次紧急集合训练,我再也没有出过洋相。
五十多年过去了,每逢与同学战友会面,都会不时地提起发生在板桥漆黑夜晚的往事,他们总会调侃、逗趣我,现场总会出现爽朗的笑声。
忆起五十多年前长江边的那次紧急集合
南京板桥镇长江边的狼狈像令我终生难忘
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我参加了文革前最后一次高考,此后我幸运地被南京解放军外语学院录取,算是提前批次,8月中旬就早早到南京上学。也有人戏称这是“一砖敲开两道门”,一脚迈进大学殿堂,一脚又跨进了部队营房。
到南京以后,整整一个月的入伍教育使我至今难忘。南京是当时公认的全国四大火炉之一,白天在烈日下走队列汗滴如雨,腰酸背痛,晚上睡觉是几十人的大房间通铺,没有电扇又挂着蚊帐焖热难耐。加上部队的纪律严明,刚到部队大熔炉的我们确实不适应。在老百姓与合格军人之间确实有巨大的鸿沟。
但是,回忆起来这些困难都可以逐步克服,而当时我感到最难的是紧急集合。紧急集合训练像是一把剑悬在我们的头顶,使人感到精神十分紧张。因为我们参军的时间不长,打背包还不熟练,又没有经历过这种训练。
俗话说,越是怕事,越是会出事。这不,我第一次紧急集合就出了大洋相。在一个黑沉沉的半夜,正当万籁俱寂的时候,大家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阵尖厉的哨子声在夜空中吹响,紧急集合了!同学们一个个都快速起身穿衣打背包,我也很快起身打背包。但因为精神过于紧张,手脚怎么也不听使唤,几分钟过去了,背包也打不起来,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冲出寝室,为了不影响集合,我不得不把背包胡乱地捆扎了一下,就急冲冲地跟着同学们去操场集合。
学员队曲主任,据说是少校军衔,可我们进学校那会儿正好取消军衔。曲主任是个典型的山东人,人廋廋的,腰板笔直,是带兵老手。平时不苟言笑,在学院队列训练时对我们非常严格,看到我们有什么部队的,总会严厉地、不留情面地指出,所以我们都比较怕他
队伍在操场集合后,曲主任作了简单的地动员,下达口令“跑步走”。于是,我们几百人排成一列队,跑出了学院大门,向离学院大约有几里路的长江边跑去。
我们学院所在的板桥镇离南京中心城区比较偏远,当时的基础设施也比较差,到长江边的一条路好像是崎岖不平的砂石路,高高低低,还硌脚。我们背着背包在小路上起劲地奔跑,一番折腾后,背包更是不行了,几乎要散开来一样。
大约半个小时的工夫,我们来到了茫茫的长江边,此时是黑夜,虽不能看清滚滚江涛向东流,但能闻听见流水和江涛拍岸的声响。
曲主任下达立停的口令,然后对每一个大组进行检查。这一检查可不得了,我和另外的几个人被口令叫出了队列,因为背包带子已经散架了,有的只能捧在手中。我们几个人在众目睽睽下展示,每个人的背包样式真是惨不忍睹,我的背包更够呛,只能用手捧着背包。这个时候我非常窘迫,恨不能找个地缝躲进去。
可是,在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接受曲主任的训话。他用严厉的声调狠狠地批评我们,要求我们加强锻炼,尽快适应部队生活。
此后,足足有半个月的时间,每天熄灯以后,我蹲在蚊帐里练习打背包,一遍又一遍,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要领,闭着眼睛也能把背包打好,总算过了这一关。此后的几次紧急集合训练,我再也没有出过洋相。
五十多年过去了,每逢与同学战友会面,都会不时地提起发生在板桥漆黑夜晚的往事,他们总会调侃、逗趣我,现场总会出现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