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中期我的职业生涯中的一件趣事——数电杆

2022-08-30 19:58:29
标签: 感悟 杂谈 回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算术课的应用题常常会做一道经典的题目。题目是两根电杆之间的距离是35米,有55根电杆,问总距离是多少米? 做这道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的点是要减去一根电杆,才能算出距离。

    当年,我妹妹的算术不大好,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总是不减去一根,她不明白起点的第一根要减去,当年我教了她好多遍,还是不怎么理解。

    谁知道在多年以后的1970年代中期 ,我在杭州机床厂铸工车间担任经济核算员时,居然也会碰到数电杆计算距离的任务。

    说来蛮有趣,那时,杭州市有关部门下达了一个给职工发放交通补助费的文件。文件规定企事业单位凡是住处离单位有二站公交站以上的人员,可以享受交通补助费。凡是买公交月票的每月凭票可报销一半。那个时候市内公交月票4元一张,郊区公交有点记不清了,好像要6元。看起来不算贵,但是如果与当年的工资相比,那是很大的一笔开销。我那时是享受大学生临时工资43.50元,买月票就是工资收入的十分之一。骑自行车上班的一律每月补助1元,看来不多,但当年补轮胎只需2角,车子大修需几元钱,所以这1元钱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车贴政策是一件好事,得到了职工的普遍欢迎。因为,当时因“文革”等因素,已经十几年没有给职工涨工资了。职工们都热切地盼望增加一点收入,即便增加1元、2元也是好的。

    但是,在车贴执行的过程中也遇到一点问题,以什么量化的标准来确定谁能享受车贴,谁不能享受车贴。当然,绝大多数的申请人的情况是十分清楚的,只要填上家庭住址,就能知道能否享受车贴。但是,有极少的一部分,因为住在背街小巷,不经过有公交车的马路,就不能立即判断出。

    为此,厂总务科召开了一次各车间部门核算员参加的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开得十分热闹,但一时也拿不出适当的方案。主持会议的是原铸工车间木模组出去的陈师傅,那时他担任总务科科长。记得陈师傅廋廋的,高高的,平时不苟言笑。他见大伙拿不出办法,于是提出了以50根电杆的距离作为判断能否享受车贴的标准。其实,准确地说应该以51根电杆为标准才是50根电杆的距离才对。当时,也没有人提出异议,于是就以50根电杆的距离作为机床厂执行车贴政策的标准。当然,这是杭州机床厂的土政策,至于其它单位如何执行我也不得而知。

    我回到车间后立即开展登记审批工作,很快就基本确定了名单。但是,其中有几个人还不能确定。其中有一位开行车的女职工,外号“男伢儿”,行为举止大大咧咧的。有一次在太平洋电影院看电影,他遇到我,我没有看到她,她竟然挥手在我脑袋上猛拍一下,真的是吓我一大跳。还有一位姓王的男青年家庭住址看上去也很近,我也确定不了。

    于是,为了确定这二个人能否享受车贴,我骑上自行车分别由他们本人带路,沿着平时的上班路线前行,从第一根电杆算起,1,2,3,4,5......,一直数到他们的家为止。结果一个是49根,而另一个是48根。哦,真的是对不起了,你们不能享受这每月一元的车贴,用当年的话来说就是“蛔虫朝下”了。

    49根只差了一根,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她享受了,那48根的那个也会要求享受,这样下去就没有底了。所以,我还是坚持了原则,哪怕差一根电杆也不行,这样才能维护标准和公平。如果没有原则, 家住工厂附近的人都说,我们路虽然近,但是走路也是要损耗鞋子的,也应给我们车贴。

    确实,基层工作是很复杂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既需要原则,也要一点技巧应对。由于我坚持了总务科规定的标准,很快就完成了此项工作。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