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钱王祠内的展板
(文耀摄影)
在临安钱王陵景区的钱王祠内,有一组展板全面简要地介绍了吴越王钱镠的生平和历史功绩,这对我们了解钱王很有帮助。通过参观钱王祠内的这十三块展板,普通游人也可以学习到许多吴越国的历史知识。
现将展板上的文字转登在这里,供大家分享。
序言
吴越国(907-978),五代十国之一,钱镠建,首府杭州。领一军十三州,辖地范围为今浙江全省、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上海松江等地。历三世五王,有国七十二载,保据两浙八十六年。钱镠,临水县石镜乡钱坞垄人,唐大中六年(852年)
出生,后唐长兴三年(932)
梦,在位四十一年,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武肃,葬于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今太庙山)之原。
成就王业
吴越立国
业基石镜
钱镠,字具美,乳名婆留,自小身体壮实,胆识气度卓绝,常在功臣山下模仿军队操练阵势,指挥村中孩童排兵布阵。十七岁习兵法,二十一岁从军,正式取名“镠”,二十四岁成为石镜镇将董昌标下偏将,保护乡里,抵御乱军,因功授镇海军节度使。董昌叛唐称帝,钱镠奉诏征讨,再加镇东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进封钱镠为吴越王。龙德三年(923),后梁又册封钱镠为吴越国王,正式成立吴越国。
四征平逆
唐中和二年(882),义胜军节度使兼浙东观察使刘汉宏欲兴兵攻占杭州,钱镠率八都兵攻破越州,斩杀刘汉宏。光启三年(887),镇海军节度使兼南面招讨使周宝部属叛乱,钱镠奉命平叛,击败刘浩、薛明,而后又联合宣歙观察使杨行密消灭作乱淮南、浙西的军阀孙儒,再控苏州。乾宁二年(895)浙东观察使董昌于越州僭越称帝,钱镠奉诏讨伐,平定叛逆。至此,钱镠统辖两浙,吴越国版图基本形成。
衣锦还乡
平定两浙,钱镠功勋卓著,朝廷累授官爵,虽居庙堂之高却故土情深,文献记载钱镠大规模衣锦还乡有五次,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二次。天复元年(901年),时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的钱镠锦衣荣归,旌钺鼓吹,振耀山谷,山石树木,皆覆以锦,“临安十锦”由此得名。开平四年(910),钱镠再次还乡,杀牛具酒,张锦为幄,大宴乡亲,凡七十岁以上者用银樽,八十岁以上者用金樽,九十岁以上者用玉樽,钱镠频频敬酒并自唱《还乡歌》欢娱乡亲父老。
射潮捍海
开平四年(910),钱镠临江祭神,强弩射潮,亲劳役徒,组织二十万民工修筑钱塘江海塘,根绝潮患,后人称“钱氏捍海塘”。他致力浚河湖、修圩田、垦荒地。设置“都水营田使”,主管境内农田水利事务。置撩湖兵专司西湖、太湖水域管理。钱镠兴修水利,奖励农桑的举措,使两浙之地农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三筑杭城
钱镠任杭州刺史后,从“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出发,着手建设杭州城。他于大顺元年(890)、景福二年(893)、开平四年(910)三次扩建杭城,把杭州城从隋代的不足三十里扩建到七十里,南到钱塘江北,北达武林门,西临西湖,东至东河,城市轮廓中部窄、南北长,始称“腰鼓城“。钱镠三筑杭城,使得杭州从蕞尔小城跃居与扬州齐名的一等城市,为杭州成为当时世界大都市和而后南宋王朝定都杭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善事中国
吴越国地狭人少,三面受敌,一面临海,为有效牵制强邻,保障吴越国度安宁、百姓安居,钱镠在两浙甫定之时就奉中原王朝为正朝,定下了“善事中国”的基本方略,自称藩属,恪守臣礼。中原王朝在五十三年间,易五姓十三君,十国之中,蜀王氏、吴杨氏、汉刘氏、闽王氏等皆窃大号称帝。钱镠及其子孙三世五王自始至终知尊朝廷,不绝输贡,保障了吴越国的和平安定、繁荣发展。
保境安民
“保境安民”是吴越国立国之本,也是吴越国强国之路。为实现这一国策,钱镠及其继任者对外拒绝称帝割据,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同时以和亲联姻方式维系四邻和睦的局面。对内注重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广修城池,加强军事防御,以达到避战固守、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使百姓免受饥寒,免遭兵燹之难,造就了在五代十国时期唯一享有七十余年和平安定的吴越国。
纳土归宋
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当时的吴越国王钱俶秉从钱镠“善事中国”的方针接受北宋册封。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钱俶决定遵循钱镠“如遇真主,宜速归附”的遗训,纳土归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使得吴越国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促成了和平统一。
海上丝路
钱镠统一两浙后,大力拓展海上贸易。天宝十一年(918),因陆地贡路受阻,钱镠开辟海上进贡之路,拓宽钱塘江航道,海运和贸易事业迅速发展。在中朝滨海的一些郡县设立官方贸易机构“博易务”、“回易务”,负责对外商务交易。在与中原他国贸易通商的同时,吴越国还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将海外贸易拓展到日本、新罗、东南亚、印度、中亚和西亚。
臣下三千
钱镠十分重视人才,多措并举延揽天下名士,效法周公设置“握发殿”,专门接待招纳四方人士。设立“鸾手校尉”,为北方南下的士人画像,从中物色人才。他招纳的文臣有罗隐、林鼎、沈崧、皮光亚等;武将有顾全武、马绰、杜棱、杜建徽、阮结等,形成了“满堂花醉三千客”的盛况。钱镠广纳贤才,麾下人才荟萃,造就了吴越国的安定繁荣。
东南佛国
钱镠“信佛顺天”,将昌盛佛教、政教相融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之一。吴越国寺塔之盛,倍于九国,仅首府杭州就建有一百五十多座寺院和数十座塔幢,梵音不绝,香火弥漫,被信徒们誉为“东南佛国”。由于钱镠的倡导和推动,吴越国佛教繁荣,“佛僧之胜,盖甲天下”,雕版印刷术也在大量刻印佛经的基础上走向兴盛。与日韩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东亚佛教的发展。
家训传世
家训严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家族兴。钱镠生前两次订立家训,一位《武肃王八训》,二为《武肃王遗训》。钱氏后裔融合钱镠《八训》和《十训》,编篆《钱氏家训》,分列成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它是钱氏家族的珍贵遗产,也是钱氏一族名人辈出的传家宝典。《家训》戒后,绍珩家风,代衡英杰,吴越钱氏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图为序言:吴越国(907-978),五代十国之一,钱镠建,首府杭州。领一军十三州,辖地范围为今浙江全省、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上海松江等地。历三世五王,有国七十二载,保据两浙八十六年。钱镠,临水县石镜乡钱坞垄人,唐大中六年(852年)
出生,后唐长兴三年(932)
梦,在位四十一年,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武肃,葬于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今太庙山)之原。
成就王业
吴越立国:
业基石镜:钱镠,字具美,乳名婆留,自小身体壮实,胆识气度卓绝,常在功臣山下模仿军队操练阵势,指挥村中孩童排兵布阵。十七岁习兵法,二十一岁从军,正式取名“镠”,二十四岁成为石镜镇将董昌标下偏将,保护乡里,抵御乱军,因功授镇海军节度使。董昌叛唐称帝,钱镠奉诏征讨,再加镇东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进封钱镠为吴越王。龙德三年(923),后梁又册封钱镠为吴越国王,正式成立吴越国。
四征平逆:唐中和二年(882),义胜军节度使兼浙东观察使刘汉宏欲兴兵攻占杭州,钱镠率八都兵攻破越州,斩杀刘汉宏。光启三年(887),镇海军节度使兼南面招讨使周宝部属叛乱,钱镠奉命平叛,击败刘浩、薛明,而后又联合宣歙观察使杨行密消灭作乱淮南、浙西的军阀孙儒,再控苏州。乾宁二年(895)浙东观察使董昌于越州僭越称帝,钱镠奉诏讨伐,平定叛逆。至此,钱镠统辖两浙,吴越国版图基本形成。
衣锦还乡:平定两浙,钱镠功勋卓著,朝廷累授官爵,虽居庙堂之高却故土情深,文献记载钱镠大规模衣锦还乡有五次,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二次。天复元年(901年),时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的钱镠锦衣荣归,旌钺鼓吹,振耀山谷,山石树木,皆覆以锦,“临安十锦”由此得名。开平四年(910),钱镠再次还乡,杀牛具酒,张锦为幄,大宴乡亲,凡七十岁以上者用银樽,八十岁以上者用金樽,九十岁以上者用玉樽,钱镠频频敬酒并自唱《还乡歌》欢娱乡亲父老。
射潮捍海:开平四年(910),钱镠临江祭神,强弩射潮,亲劳役徒,组织二十万民工修筑钱塘江海塘,根绝潮患,后人称“钱氏捍海塘”。他致力浚河湖、修圩田、垦荒地。设置“都水营田使”,主管境内农田水利事务。置撩湖兵专司西湖、太湖水域管理。钱镠兴修水利,奖励农桑的举措,使两浙之地农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三筑杭城:钱镠任杭州刺史后,从“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出发,着手建设杭州城。他于大顺元年(890)、景福二年(893)、开平四年(910)三次扩建杭城,把杭州城从隋代的不足三十里扩建到七十里,南到钱塘江北,北达武林门,西临西湖,东至东河,城市轮廓中部窄、南北长,始称“腰鼓城“。钱镠三筑杭城,使得杭州从蕞尔小城跃居与扬州齐名的一等城市,为杭州成为当时世界大都市和而后南宋王朝定都杭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上丝路:钱镠统一两浙后,大力拓展海上贸易。天宝十一年(918),因陆地贡路受阻,钱镠开辟海上进贡之路,拓宽钱塘江航道,海运和贸易事业迅速发展。在中朝滨海的一些郡县设立官方贸易机构“博易务”、“回易务”,负责对外商务交易。在与中原他国贸易通商的同时,吴越国还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将海外贸易拓展到日本、新罗、东南亚、印度、中亚和西亚。
善事中国:吴越国地狭人少,三面受敌,一面临海,为有效牵制强邻,保障吴越国度安宁、百姓安居,钱镠在两浙甫定之时就奉中原王朝为正朝,定下了“善事中国”的基本方略,自称藩属,恪守臣礼。中原王朝在五十三年间,易五姓十三君,十国之中,蜀王氏、吴杨氏、汉刘氏、闽王氏等皆窃大号称帝。钱镠及其子孙三世五王自始至终知尊朝廷,不绝输贡,保障了吴越国的和平安定、繁荣发展。
保境安民:“保境安民”是吴越国立国之本,也是吴越国强国之路。为实现这一国策,钱镠及其继任者对外拒绝称帝割据,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同时以和亲联姻方式维系四邻和睦的局面。对内注重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广修城池,加强军事防御,以达到避战固守、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使百姓免受饥寒,免遭兵燹之难,造就了在五代十国时期唯一享有七十余年和平安定的吴越国。
纳土归宋: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但是的吴越国王钱俶秉从钱镠“善事中国”的方针接受北宋册封。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钱俶决定遵循钱镠“如遇真主,宜速归附”的遗训,纳土归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使得吴越国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促成了和平统一。
臣下三千:钱镠十分重视人才,多措并举延揽天下名士,效法周公设置“握发殿”,专门接待招纳四方人士。设立“鸾手校尉”,为北方南下的士人画像,从中物色人才。他招纳的文臣有罗隐、林鼎、沈崧、皮光亚等;武将有顾全武、马绰、杜棱、杜建徽、阮结等,形成了“满堂花醉三千客”的盛况。钱镠广纳贤才,麾下人才荟萃,造就了吴越国的安定繁荣。
东南佛国:钱镠“信佛顺天”,将昌盛佛教、政教相融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之一。吴越国寺塔之盛,倍于九国,仅首府杭州就建有一百五十多座寺院和数十座塔幢,梵音不绝,香火弥漫,被信徒们誉为“东南佛国”。由于钱镠的倡导和推动,吴越国佛教繁荣,“佛僧之胜,盖甲天下”,雕版印刷术也在大量刻印佛经的基础上走向兴盛。与日韩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东亚佛教的发展。
家训传世:家训严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家族兴。钱镠生前两次订立家训,一位《武肃王八训》,二为《武肃王遗训》。钱氏后裔融合钱镠《八训》和《十训》,编篆《钱氏家训》,分列成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它是钱氏家族的珍贵遗产,也是钱氏一族名人辈出的传家宝典。《家训》戒后,绍珩家风,代衡英杰,吴越钱氏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游临安钱王陵和钱王祠(下)
临安钱王祠内的展板
(文耀摄影)
在临安钱王陵景区的钱王祠内,有一组展板全面简要地介绍了吴越王钱镠的生平和历史功绩,这对我们了解钱王很有帮助。通过参观钱王祠内的这十三块展板,普通游人也可以学习到许多吴越国的历史知识。
现将展板上的文字转登在这里,供大家分享。
序言
吴越国(907-978),五代十国之一,钱镠建,首府杭州。领一军十三州,辖地范围为今浙江全省、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上海松江等地。历三世五王,有国七十二载,保据两浙八十六年。钱镠,临水县石镜乡钱坞垄人,唐大中六年(852年) 出生,后唐长兴三年(932) 梦,在位四十一年,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武肃,葬于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今太庙山)之原。
成就王业 吴越立国
业基石镜
钱镠,字具美,乳名婆留,自小身体壮实,胆识气度卓绝,常在功臣山下模仿军队操练阵势,指挥村中孩童排兵布阵。十七岁习兵法,二十一岁从军,正式取名“镠”,二十四岁成为石镜镇将董昌标下偏将,保护乡里,抵御乱军,因功授镇海军节度使。董昌叛唐称帝,钱镠奉诏征讨,再加镇东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进封钱镠为吴越王。龙德三年(923),后梁又册封钱镠为吴越国王,正式成立吴越国。
四征平逆
唐中和二年(882),义胜军节度使兼浙东观察使刘汉宏欲兴兵攻占杭州,钱镠率八都兵攻破越州,斩杀刘汉宏。光启三年(887),镇海军节度使兼南面招讨使周宝部属叛乱,钱镠奉命平叛,击败刘浩、薛明,而后又联合宣歙观察使杨行密消灭作乱淮南、浙西的军阀孙儒,再控苏州。乾宁二年(895)浙东观察使董昌于越州僭越称帝,钱镠奉诏讨伐,平定叛逆。至此,钱镠统辖两浙,吴越国版图基本形成。
衣锦还乡
平定两浙,钱镠功勋卓著,朝廷累授官爵,虽居庙堂之高却故土情深,文献记载钱镠大规模衣锦还乡有五次,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二次。天复元年(901年),时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的钱镠锦衣荣归,旌钺鼓吹,振耀山谷,山石树木,皆覆以锦,“临安十锦”由此得名。开平四年(910),钱镠再次还乡,杀牛具酒,张锦为幄,大宴乡亲,凡七十岁以上者用银樽,八十岁以上者用金樽,九十岁以上者用玉樽,钱镠频频敬酒并自唱《还乡歌》欢娱乡亲父老。
射潮捍海
开平四年(910),钱镠临江祭神,强弩射潮,亲劳役徒,组织二十万民工修筑钱塘江海塘,根绝潮患,后人称“钱氏捍海塘”。他致力浚河湖、修圩田、垦荒地。设置“都水营田使”,主管境内农田水利事务。置撩湖兵专司西湖、太湖水域管理。钱镠兴修水利,奖励农桑的举措,使两浙之地农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三筑杭城
钱镠任杭州刺史后,从“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出发,着手建设杭州城。他于大顺元年(890)、景福二年(893)、开平四年(910)三次扩建杭城,把杭州城从隋代的不足三十里扩建到七十里,南到钱塘江北,北达武林门,西临西湖,东至东河,城市轮廓中部窄、南北长,始称“腰鼓城“。钱镠三筑杭城,使得杭州从蕞尔小城跃居与扬州齐名的一等城市,为杭州成为当时世界大都市和而后南宋王朝定都杭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善事中国
吴越国地狭人少,三面受敌,一面临海,为有效牵制强邻,保障吴越国度安宁、百姓安居,钱镠在两浙甫定之时就奉中原王朝为正朝,定下了“善事中国”的基本方略,自称藩属,恪守臣礼。中原王朝在五十三年间,易五姓十三君,十国之中,蜀王氏、吴杨氏、汉刘氏、闽王氏等皆窃大号称帝。钱镠及其子孙三世五王自始至终知尊朝廷,不绝输贡,保障了吴越国的和平安定、繁荣发展。
保境安民
“保境安民”是吴越国立国之本,也是吴越国强国之路。为实现这一国策,钱镠及其继任者对外拒绝称帝割据,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同时以和亲联姻方式维系四邻和睦的局面。对内注重发展经济安定民生,广修城池,加强军事防御,以达到避战固守、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使百姓免受饥寒,免遭兵燹之难,造就了在五代十国时期唯一享有七十余年和平安定的吴越国。
纳土归宋
宋建隆元年(960),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当时的吴越国王钱俶秉从钱镠“善事中国”的方针接受北宋册封。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钱俶决定遵循钱镠“如遇真主,宜速归附”的遗训,纳土归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使得吴越国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促成了和平统一。
海上丝路
钱镠统一两浙后,大力拓展海上贸易。天宝十一年(918),因陆地贡路受阻,钱镠开辟海上进贡之路,拓宽钱塘江航道,海运和贸易事业迅速发展。在中朝滨海的一些郡县设立官方贸易机构“博易务”、“回易务”,负责对外商务交易。在与中原他国贸易通商的同时,吴越国还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将海外贸易拓展到日本、新罗、东南亚、印度、中亚和西亚。
臣下三千
钱镠十分重视人才,多措并举延揽天下名士,效法周公设置“握发殿”,专门接待招纳四方人士。设立“鸾手校尉”,为北方南下的士人画像,从中物色人才。他招纳的文臣有罗隐、林鼎、沈崧、皮光亚等;武将有顾全武、马绰、杜棱、杜建徽、阮结等,形成了“满堂花醉三千客”的盛况。钱镠广纳贤才,麾下人才荟萃,造就了吴越国的安定繁荣。
东南佛国
钱镠“信佛顺天”,将昌盛佛教、政教相融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之一。吴越国寺塔之盛,倍于九国,仅首府杭州就建有一百五十多座寺院和数十座塔幢,梵音不绝,香火弥漫,被信徒们誉为“东南佛国”。由于钱镠的倡导和推动,吴越国佛教繁荣,“佛僧之胜,盖甲天下”,雕版印刷术也在大量刻印佛经的基础上走向兴盛。与日韩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东亚佛教的发展。
家训传世
家训严则家风正,家风正则家族兴。钱镠生前两次订立家训,一位《武肃王八训》,二为《武肃王遗训》。钱氏后裔融合钱镠《八训》和《十训》,编篆《钱氏家训》,分列成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它是钱氏家族的珍贵遗产,也是钱氏一族名人辈出的传家宝典。《家训》戒后,绍珩家风,代衡英杰,吴越钱氏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