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思考

(2019-12-22 11:55:34)

阅读教学研究 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思考 丰润迎宾路小学 王新颖 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高启山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阅读策略”是统编教材专门设置的一个单元,从三年级开始分别安排了“预测”、“提问”的策略训练,到了五年级第二单元,安排了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一、“提高阅读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提高阅读速度”是过去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没有提出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高阅读速度”有关的要求是在高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其实并不是“提高速度”的标准,实践中看,逐句阅读,一般情况下阅读速度能够达到每分钟300字的要求。“学习浏览”,是在能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速度”以后才能进行的项目。而浏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去搜集信息”——找到与自己的语文主题学习或者研究有关的材料。浏览,绝不是“每分钟300字的要求”,应该是比这个要快——300字左右的文字,没准是十几秒甚至只几秒就“浏览过”——因为这部分文字当中可能没有符合自己阅读目的的信息。 所以,提高阅读速度,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读得快”,而是针对一篇文章而言,能够快速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找到自己所要提取的信息,进而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就是提取信息的效率)。 二、在本单元,为“提高阅读速度”而要学习的方法。 本单元提出的阅读学习策略项目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那么,提高阅读速度有哪些方法呢? 这个单元安排了四篇学习提高阅读速度方法的文章凭借:《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和《冀中的地道战》。 《搭石》一课,教材提出了阅读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回读。”这里面,跟过去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不同的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怎样才能“较快”?提示中这样表述: “集中注意力、不停下来、不回读”。这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最基本的要求。提高阅读速度不是速读,而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速度。原来的默读,仅仅是不出声音,但是,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要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阅读《搭石》来讲,还要认真地展开想象读懂画面,并且,反复回读上下文,深刻地去领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提高阅读速度”,就不在做这些事情,遇到生僻的只要不影响读下去读懂文章主要所写内容的词语,直接忽略,读不懂的句子,也不停下来细细思考,也不再去读上文,而且,即使读完了还没完全理解,也不去回读。《搭石》课后要求学生记录读课文的时间指的是第一次阅读的时间,后面两个小伙伴的对话阐述的内容就是“现在读哪些内容的时候,也不停下来,不回读”。 《将相和》一课重点指导连词成句地读,学习扫读,扩大阅读视域,两个伙伴的对话阐述的是如何扩大阅读视域——(眼睛所关注到的文字范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还要指导适当的方法,比如抓重点段落读,在默读时指导学生学会关注并勾画关键词句,关注并勾画出事情的六要素,以及展现人物的特点关键性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要求借助关键词句,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其实孩子们在读完前两段后就会有这个感觉:下一段应该讲的是什么比猎豹或者鸵鸟的速度快,如果了解了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抓住关键词句阅读。读完后可让学生做课后第二题,检查孩子们是否把握了主要内容。 《冀中的地道战》一课,要求“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其实孩子们在看到课题的时候就会思考:冀中指的是哪里,什么是地道战,地道战有什么作用,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寻读答案,根据目标筛选想知道的内容,也就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虽然教材编排上到了最后一篇课文才明确了“带着问题”阅读,其实,在《搭石》开始,就应该有阅读期待或者要了解的问题。比如读了题目或者开头的概括性文字,就会有一些期待,这期待,就是“要了解的——是什么、什么样子、写了有关的什么内容,要说明什么?”等等。 学生经历了四年的阅读学习,应该对读什么文章去了解一些什么,有了一些“思维定式”,尤其是经历了过去三年级的“预测”“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带着问题阅读”“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提问”“批注”“把握主要内容”“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习和实践的体验,学生再读课文,需要移开这些能力,教材没有“提出来”,但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是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和习惯的。因此,在本单元的编排中,编者强调的提出方法: 《搭石》——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将相和》——连词成句地读,一眼能看到一句话而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不要一字一字读;《什么比猎豹地速度更快》——借助关键词句地读,《冀中的地道战》,带着问题读(把问题解答了,阅读任务完成了)。 三、“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教学建议: 1、按照课后要求,集中精力“教、练快速阅读”。 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阅读策略单元的目的是帮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这样一个目标,这一单元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掌握方法,形成能力”。那么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不能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把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只用文字记在脑海里,背过来,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体会,掌握方法并且能够熟练应用。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前关于‘如何快速阅读方法’理解的学习提示要求”、“按照课后关于快速阅读要求提示来落实快速阅读”和“快速阅读方法的总结交流”,关于“读懂”,只需要完成课后关于内容把握的任务即可。比如《搭石》第二题,“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的情感”,《将相和》第二题“廉颇、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这是看“快速默读”的学习结果。“快速读完了,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就算是完成了阅读任务。 另外,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非常的多,后边也附带给大家推荐些阅读学习资料,但作为教者应该结合文本略有侧重的教学,真正能让孩子一课一得。 2、课后要求之外,适当拓展“快速阅读方法”。 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我们作为老师就要清楚地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对高主任提供的资料反复阅读,并且利用网络再进行学习 ,整理了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要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 (2)带着问题读也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一口气往下读。 (3)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圈画出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速读时圈画关键词有助于学生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重难点,提高阅读效率,学生眼能看得快,脑子想的快,手中的笔及时勾画出来,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需要老师们特别注意的是: (1)提高阅读速度一要“眼睛看得快”,二要“由眼入脑想得快”。但对小学生而言怎样才算“快",每分钟要读多少字,教材并没有明确规定。训练时学生速读时定不可盲目拔高要求,急于求成。要以理解速度的提高来带动阅读速度的提高,要避免“欲速则不达”防止学生速读不成,反而读书囫囵吞枣、马虎粗心。 (2)另外本单元是重点在训练阅读速度,所以要求学生不能提前预习,要基于学生真实的阅读经历,通过自主、反复的阅读实践,不断体验和感受,逐步形成能力。 (3)识字和写字教学应有别于常规单元,以确保学习方法的整体性和流畅性。 3、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本单元安排了《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四个文本。研读就会发现,这是几个文体不同、结构各有特点的文本。训练阅读速度,肯定是针对各类文本而言的,如果几个文本文体、结构类似,对训练阅读速度来说,就很难形成合力,进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能力。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总体的“阅读期待”,也是完成的“主要阅读任务”。 我们看每个文本前面的读书提示会发现,从第一篇《搭石》到第四篇《冀中的地道战》,具体的训练点是不同的,联系起来又是循序渐进的。但是每篇文本又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学生具有的“三四年级练成的‘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基础”,如“了解起因经过结果、把握主要任务主要事件”等,现在要求学生比原来要读的快,如果学生学习文本的时候没有这样的基础,就得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这样的能力序列编排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基础,你的教学就没办法落实。一种补救的方法就是在阅读中,进行方法指导。 (2)理清方法体系,循序渐进。 立足单元,整体设计。统编语文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凸显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教师要突破逐篇设计、逐项教学的定式,围绕单元语文要素——阅读策略这一重点目标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学策略、用策略的习惯和能力。 (3)一课一得,循序渐进。阅读一篇文章,需要综合运用到各种阅读策略,但是在教学阅读策略时,教师不可面面俱到。仅靠一两次训练是不可能充分掌握一种阅读策略的,因此,每一次训练要有所侧重,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关注同一单元中,几篇课文的不同阅读策略,以及相同阅读策略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4)自然呈现,潜移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不刻意强调,防止当知识教,防止过度操练。方法习得和能力训练要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渗透,避免把阅读策略的知识单独拎出来灌输给学生。 阅读资料推荐 (资料一):减少回视 准确扫视 学生在提高阅读速度中克服反复回视的毛病,掌握准确扫视的技巧,正确控制视线的运动,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克服反复回视的毛病。 阅读中,人们的视线本来应该从前往后做定向移动,但有时候,读者因为没有理解认知过的文字的意思或没有看清楚字形,就需要返回去再看,这种返回现象叫“回视”。一由于阅读材料太难而造成的回视,一般来说是正常现象。但有时候,有些读者的回视却并非因为阿谈材料太难而造成的。有的读者没有养成整体认知的习惯,一字一认或一词一认,又不能把认知过的文字很流畅地合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常常是看了后边忘了前边,不得不反复回视,才能理解读物的的意思。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不管阅读材料难易,都要回视,花费很多时间,这就大大减慢了阅读速度。 反复回视的毛病可以通过训练加以纠正,开始时应采用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从扩大视距,提高整体认知的能力人手。逐断学会控制眼球的运动,使视线定向运动而不返回,练习多了反复回视的毛病就能有所克服。 掌握准确扫视的方法。 阅读中,视线从前一行的末端传到下一行的首端叫“扫视”。读者的扫视如果能做到准确熟练,阅读速度就不会受到影响如果不够准确熟练,经常串行或需仔细寻找才能读下去,阅读速度就会大受影响。因此要想提高阅读速度,掌握扫视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做到准确地扫视,一是要能够根据巳经读过的一行文字,预测下一行开头的文字。(关于预测,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有了较为针对性的训练)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移行就比较顺利,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视线,当视线已经移到一行的末端时,应以跳跃的方式转向下一行的首端,而不要沿已经读过的一行回视到开头,再向下移,这样容易就误时间。有的人为了扫视准确,常用手指或笔尖指普读,移行时以手指或笔尖做引导。还有的人用一把尺子过住未读的文字,读完一行露出一行,这种方法固然可以起到一些帮助扫视的作用,但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因为读者在阅读时,注意的对象应该是读物所表达的思想,而不是每个字在书页上的位置。另外移动手指和尺子的速度往往跟不上眼球的运动,反而会减慢读速。 二、指导学生进行扫视练习 1、让学生默读一篇文章,专门训练准确扫枧的能力,如发现有用手指,笔尖指读,或用尺子辅助的同学,应指出纠正。2、把一篇文章左边的每行第一个字用尺子遮住,让学生在阅读时猜测这个字是什么,以提高学生预测能力。反复训练,直至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移行为止。) 资料二 培养快速阅读的基本能力 第一,要养成凝神看书的习惯。 速读是一种有自的、精神高度集中的阅读活动,把速读看成粗枝大叶、走马观花是不正确的。“快” 允许略,但不允许粗,更不允许错。因此,凝神专注在速读时十分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明确的问题设计,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例如教学《小英雄雨来》第段时,教师可根据题目设问:雨来是哪里人?生活在哪个年代?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去阅读,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明确的提问,会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快速阅读,并自觉地提高注意力。 第二,要养成默读课文的习惯。 默读是靠视觉和思维活动理解读物内容的,不能出声。默读时,文字信息不必经过听觉而直接由视觉接收,所以默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默读训练指导:一是开始默读时,要求学生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二是训练学生眼到、心到、手到。眼睛看得快,扩大视觉范围,一边读一边想,由眼入脑,一边读一边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三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在默读训练中,对学生已熟练掌握的字词不要倾注太高的注意,而要把注意力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还要进行默读技能的训练,如眼停的时间和次数要逐渐减少,数要视的范围应逐步扩一逐步减少,尽量不回视,扫视的范围应逐步扩大。 第二,要培养概括内容的能力。 指导学生看书时每次接收的信息最应由字、词、短语到句子的主干和段落的中心句。对阅读的句段,应训练学生具备边看边加以概括的能力。如阅读《狼牙山五壮土》一课中的第2自然段,教师可提出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完这个自然段;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行-行地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就能把这段话概括为:“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安全转移,边痛击敌人,一 边把敌人引上狼牙山。” 第四,要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认知记忆的材料偏重于具体的和形象的,他们善于具体形象记忆,特别是对具体图形和事物的记忆,并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最佳。为此,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要有把文字迅速换成图像的本领,如读《海上日出》、《可爱的草塘》、《草原》等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作家美妙的语言化作一幅幅图画,这样记忆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此外,教师除了适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声音之外,更应当让学生自已通过文字去想像图景,想像色彩,想像造型,想像声音。 第五,掌握词句搭配的习惯。 汉语句子中的词序和词语搭配习惯有一定的规律:如“热爱”常与“祖国”、“领袖”搭配,“高耸”常与“山峰”、“铁塔”搭配等。熟悉这些搭配习惯,阅读活动就会变得轻松流畅。这是因为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字、词、句越是在阅读者的意料之中,认识和理解的难度就会越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词句搭配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词句搭配的常见规律,提高快速阅读能力。 最后,要课内训练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据专家研究,要具有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小学阶段要达到读20时以上,默读2000个小时以上。这说明要有速读能力需要一定的练习量作保证。要使学生具有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那样的“较快速度"的阅读能力,仅靠课堂训练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 首先,要用好“自读课本”。 自读课本中成岗《挺进报》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内练习速读。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筛选捕捉有用的信息,从书海中提取急用的知识。这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运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逐步提高速读能力。 在训练时,教师可继续采用计时阅读训练法,通过班级各人阅读速度的比较,使学生产生一种竞争观念, 从而推动阅读速度的提高。 教师可反复提出训练要求: 每次阅读都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哪怕有干扰,也不把注意力轻易外移 阅读时,要不出声,不动唇,不心诵,要让文字符号直接输入大脑中枢,改变那种先变为音符后再往中枢传递的习惯。 阅读时,不用逐字推移的方法,要尽力扩大自己的视域,一瞥要看一个短语或一个有完整意义的单位,甚至一个短句,以减少眼停的次数。 充分应用讲读课上学到的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知识,迅速抓住当堂提供的阅读材料中的题目、文眼、中心句、关键词句,有重点地阅读。 读完材料要求,不翻看材料,完成测试题。 教师们注意:每次阅读时,一开始教师应明确宣布材料的全文字数,要求学生准确计时。完成测试题后,在教师指导下交流答题情况,公布标准答案。要求学生算出阅读理解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