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培养小班幼儿主动洗手习惯的行动研究》
(2015-11-30 08:45:25)分类: 课题结题报告 |
《培养小班幼儿主动洗手习惯的行动研究》
结题报告
大丰市大中镇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小班幼儿吃手、“吃”玩具的现象较多,为了防止“病从口入”,让幼儿健康、快乐地在幼儿园里度过美好的童年,我们就把洗手环节作为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切入点对幼儿实施教育。勤洗手是防止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很多疾病都是通过手部接触传染的,而预防幼儿生病的最好方法是彻底做好清洁的功课,加强幼儿“主动”洗手意识的培养。通常看到的是幼儿从“在成人帮助下洗手”过渡到“在别人直接提醒下洗手”,而这种“提醒”往往还延续到小班以后甚至直到大班。幼儿靠“提醒”才洗手,甚至在“提醒”下都不洗手,这与我们培养幼儿洗手习惯的本意是有距离的。自觉性是形成习惯的一个标志,幼儿期的各种习惯尚处于形成之中,尤其是小班孩子的可塑性大,培养其洗手的自觉性,可使该行为从“在别人提醒下”的被动变为“自觉的主动”,对促进幼儿尽早养成洗手的习惯,培养自我意识,提高相应的教育质量和效率有积极作用。很多时候,幼儿是为了执行老师的命令才洗手,没有真正意识到洗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由于幼儿认知发展的限制,缺乏对卫生、细菌、疾病等相关概念及因果关系的认知,加之病菌特殊的存在方式,导致幼儿对手的卫生与疾病的引发等关系认识不清,常常觉得洗手麻烦而不认真洗甚至不洗。而在家里,家长反映了孩子任性、懒惰性强,在幼儿园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这些问题和困惑,让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延续和养成。基于以上现状及考虑,我们提出了《培养小班幼儿主动洗手习惯的行动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促进幼儿健康视为幼儿园的首要工作,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进一步认为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健康,有效的教育是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去改变自身的不健康行为,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理解洗手的重要性与作用,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将自始至终地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贯穿于一个人的终生教育之中。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需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到他们的终身。《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保教结合,寓教于一日活动之中。又提出,要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初步的自理能力。在完成这些任务时,生活活动有着其它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入园、进餐、喝水、盥洗、入厕、睡眠、离园等环节的活动。它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洗手是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孩子们每天必需经历的。饭前、便后要洗手;喝水前要洗手;运动后要洗手;吃水果前要洗手……每天每个幼儿在幼儿园洗手的次数最少也要6、7次。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让幼儿主动去改变自身的不健康行为,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理解洗手的重要性与作用,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具体而言:
一是让小四班幼儿知道为什么要洗手;
二是培养小四班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三是让小四班幼儿知道什么时候要洗手,初步形成主动洗手的意识。
(二)研究内容:
1、小四班幼儿主动洗手习惯的内涵研究。
2、小四班幼儿主动洗手习惯的现状调查。
运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了解与把握小四班幼儿主动洗手习惯的基本情况。通过自编问卷结合家访、教师座谈等方式了解对小四班幼儿洗手主动性的认识及解决策略,为下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3、以积极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讲卫生习惯的养成,如:跟踪观察、游戏练习、示范模仿、故事引导、榜样激励等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我园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主动洗手习惯。
4、如何将本课题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家长在研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以身作则,形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共同促进幼儿主动洗手习惯的形成。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小四班全体幼儿。
(二)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就幼儿的洗手主动性进行诊断,加以讨论,拟订计划、行动、评价总结,在评价总结的基础上再次展开诊断等一系列步骤,形成一个反馈循环的体系,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2、文献法:
主要是通过中国期刊网和有关的著作对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和整理,明确该研究的目标和大致内容。
3、调查法:
运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了解与把握我们小四班幼儿在家洗手主动性的情况。通过自编问卷结合家访、教师座谈等方式了解对小四班幼儿洗手主动性的认识及解决策略,为下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4、个案分析法:
选取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对个案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进行具体细致的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改进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从而对促进小四班幼儿主动洗手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幼儿的行为习惯良好发展。
(一)准备阶段:(2015年2月——2015年3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和班级,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梳理,学习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明确本研究的目标和大致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幼儿洗手习惯的现状,并了解幼儿园和家长目前对幼儿进行洗手习惯培养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二)实施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0月)
按照研究方案组织实施。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真实、详尽地记录幼儿主动洗手的情况与事件。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洗手习惯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及时进行经验的总结与交流,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5年11月)
总结经验,交流研究学习心得。分析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材料内容,形成《小班幼儿主动洗手习惯培养的研究》优秀案例。撰写课题总结报告,确定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以及推广的意义。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与研究,在我所任教的实践班级确实收到了可喜的成果:
首先在入园习惯上,我的小(一)班开学两天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位小朋友哭闹的现象,她们乐意上学,态度积极氛围浓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作息按时星活动的开展,我班幼儿入园及时,几乎没有缺课现象;在入园中,我班幼儿遵守幼儿园的规定,只让家长送到幼儿园的大门口,没有在园内 逗留的现象,没有践踏草地的现象等等。
其次在卫生习惯中效果也特别明显。我班的卫生保持特棒,一周下来不会出现一片纸屑,即使哪儿有一点也会被小朋友主动捡起来,这是我组织小朋友专门训练的结果(有训练案例)。个人卫生更是出色,一个个小朋友就像一朵花一样,这是我和家长朋友共同努力的结果,关于个人卫生的培养我专门召开了三次家长会,所谓恩威并施,最后确实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与理解。
再次在生活习惯的养成中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肯定。A家长说:吴老师,明明现在刷牙洗脸可乖了;B家长说佳鑫现在看动画片不那么长时间了,她说老师说的只能看20分钟;C家长说现在亮亮吃饭从不让我喂了,而且不掉饭粒,吃剩的骨头要放在桌上的纸上;D家长说我家宝宝睡觉时可乖了------总之每天都能听到家长夸自己孩子进步的消息,我的心里也是由衷的高兴,因为她们夸奖孩子就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就说明我们所举行的各个文明星评选收到了应有的成效。
最后在此次研究实践过程当中,我边分析,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在孩子中收到了可喜的成绩,在我的经验理论上也形成了一些教育随笔与论文,比如随笔《我也要吃肥肉》、论文《孩子耐挫力的培养》、案例《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案例《幼儿个人卫生的养成》、论文《如何培养小班幼儿主动洗手的好习惯》、论文《浅谈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等等。
七、课题研究后的反思
对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是不能间断的事情,未来还很漫长,我会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先进的研究理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实践,会更努力的做到:
1、持之以恒地抓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2、师表垂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孩子的身上。所以我们也要进行师德修养的培训,要让教师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孩子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孩子做示范,使孩子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诱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简单地批评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孩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3、点滴抓起从细微处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上学要准时,排好队、走好路、做好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起,培养一个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