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 二次备课 吕家坨第一小学 赵月
(2016-03-08 14:48:03)| 分类: 五年级语文教师二次备课 |
1、《草原》二次备课
吕家坨第一小学
第一课时
【学生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棉白麦黄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学习并尝试使用按一定顺序描绘景物的方法进行练笔。】
教学准备
适合草原美的背景音乐、国画图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拓展
{师:同学们,老师听说好几个同学去过草原,谁给大家说说草原带给你的感受啊?
生: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地
好多的牛、羊、马
让人心情舒畅}
【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草原的美丽风光,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视频,让学生欣赏。】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板书课题,齐读。
师在题目后加上!生再读课题,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喜爱和赞美)
【设计意图:对草原的美有初步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草原之美让人魂牵梦绕,现在,赶快打开书,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吧!
2. 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3.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分清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生充分自读思考。课文围绕草原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1.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像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色欲流”“渲染”“勾勒”等词的意思。
师:(出示一幅中国画)同学们,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张中国画。你们看画面上的山,有没有用墨线勾边画框、描出轮廓它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
生: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叫人看了很舒服,没有“捆绑感”。
师:这就是“渲染”一词的含义。哪位同学能对照图片来理解一下“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
7.教师小结老舍先生用笔之妙:小丘本来是不动的,是静止的,用了一个“流”字,静止的小丘就变成活动的小丘了,好像有了生命了。使整个草原有动有静,更有生气了,有活力了。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9.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10.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1.交流读后感受。(“久立四望”说明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所陶醉,看不够;“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说明作者非常赞美草原的美丽。”)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2.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3.草原多美啊,作者为什么能把草原景色描写得这么迷人,这么传神,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作者的写作窍门,好吗?
师生总结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一组景物图片:校园葡萄藤、大海、河边、花园、日出……
选择你喜欢的一处景物,也按照一定的顺序尝试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优美语句,体会课文语言表达上形象贴切的特点。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从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读写结合:仿照第一自然段,以直抒胸臆开头,过程精笔细描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一、欣赏歌曲,回味草原风光
同学们,虽然上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再次走进美丽的草原(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及草原图片)。}
二、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体会老舍先生恰当地运用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质朴的语言却让人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每个问题中都感受老舍先生语言表达的特点,体会有时形象生动、有时真实质朴的语言无不为体现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主题而服务。】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无论从风光美还是人情美,都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板书设计
1、草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