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春节》二次备课--赵月

(2015-04-10 10:20:04)
标签:

教育

分类: 六年级语文教师二次备课

北京的春节

吕家坨第一小学  赵月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

2、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尝试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并能联系自身体验,感悟描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会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尝试用课文中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一个民族节日。

教学重点

尝试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并能联系自身体验,感悟描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会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尝试用课文中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介绍一个民族节日。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导读,确定学习目标。

二、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童谣,师生跟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2、品味童谣,揭示课题

1)有节奏的吟唱歌谣。

2)这首童谣说的是什么内容?

教师介绍:这首童谣啊,真的讲的是春节。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民俗习惯。今天我们一起随着老舍先生的文字看一看北京的春节。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春节习俗初体验

1、自由读课文。

屏显自读提示:

1)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从课文中找出北京春节的习俗。用横线画出。

2、交流自学成果。

初旬、熬粥、蒜瓣、翡翠、色味双美、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

指名的生字词,纠正读音。

四、春节习俗全归纳

1、检查读书情况,交流预习: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填写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与小组对比,看谁顺序是对的。 (“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时间

风俗习惯或活动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 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4、这么多的事情作者是怎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这种写法使我们对大饱口福的腊八、通宵达旦的除夕、热闹非凡的初一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五、春节习俗深研读

1、在这么多节日里,你感受到北京人的春节时候(热闹的,是忙碌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和小组同学分享。

学习提示: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交流:从中感受到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从中品出怎样的年味?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相机引导,预设:

(一)腊八节:

1、在腊八节老北京人都干些什么?(喝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八蒜的特点: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出示课件)

师:“色如翡翠”(强调)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有什么好处呢?形象生动。

师:老北京的蒜不仅颜色好看,而且味道也很有特色,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色味双全。

(二)小年:

你从哪些词能够看出孩子们兴冲冲渴望过年的心情?

(三)除夕:

本段是围绕哪一句写的?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师:下文都是紧紧围绕这一句写的,这在结构上叫做——总分(板书)

师:文中哪些语句围绕着中心句体现出老北京的除夕节是热闹的?           

【师: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老北京的除夕节的热闹?】

生:家家敢做年菜……(课件强调)。师:谁来读?读出除夕的热闹,

此时,咱们似乎听到了那一声声彻夜不绝的鞭炮声,似乎看到了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不时还能闻见从远处飘来的扑鼻饭香,说不定大家还能看见急冲冲赶着回家的行人呢!这些人为什么要“必定”(强调)赶着回家呢?

师:是啊。除夕之夜,合家团圆、欢声笑语,来,孩子们,看着大屏幕齐读本段。让我们共同期盼新的一年的到来。(生读)

(四)初一:

1 “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一点也不相同                     

师:作者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呢?

生:除夕人们在家而大年初一走出家门拜年;

师:除夕人们忙着做年夜饭,赶着回家而大年初一人们则悠闲的逛庙会、看美景……多自在。来,喜欢过大年初一的孩子们咱们拿起课本来一起读。

(五)元宵节

师:(出示课件)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课件图)同学们,元宵节上就只有这几种灯吗?还有么?细心的同学咱们可以看看标点符号。

生:还有。因为有两个省略号。(弹出省略号)

师: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灯(课件补充)。可见抓住标点符号也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

经过你们这一描述。此时的老北京已经变成了灯的海洋!读出你的开心。

六、布置作业

1、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尝试写一个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也可以是其他传统节日)的片段(三段以上即可)。

2、进行搜集春节及其他民族节日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抓住重点词句,尝试表达自己对春节的体验和感悟。

2、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语句,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春节的‘彩排’”等,切实感悟老舍先生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浅显俗白、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通过反复朗读“杂拌儿、零七碎八儿”“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等词句,还原老舍先生原汁原味的“京味语言”。

3、学习掌握“除夕真热闹”一段的写法,练习以总分结构描写民俗片段,并切实掌握“1+3(即一个总起句加三个方面的分句描述)的写作方法

4、速读阅读链接,分析同一题材不同文章的不同写法。

教学重点

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抓住重点语文体会老舍先生“俗白、幽默”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1+3(即一个总起句加三个方面的分句描述)的写作方法,并能以此结构练写一个民俗片段。

教学过程:

一、趣谈春节,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对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习俗,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归纳,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记住了哪些习俗?

【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领略了老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老舍先生用他那简洁生动、独具韵味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微型清明上河图般鲜活的节日场面。

同学们在你们心中,年味是什么的味道?

师总结。是啊,……鞭炮声不绝于耳,正如老舍先生写的那样……

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九,时间跨度一月有余,作者是怎样把这样庞杂的内容条分缕析、脉络分明地娓娓道来呢?

屏显:

1、文章以(  )为经线,以(   )为纬线结构全文。

2、巧妙地安排详略,详写了(  )(   )(   )(   )四部分内容。

这让我们不但学习到了以上这些写作方法,更为老舍先生语言魅力的能力所折服。老舍先生的语言,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带有他鲜明的语言特征,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二、字里行间,品味语言风格。

1、品词悟京味

同学们的记忆力真不错,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的口齿,敢接受挑战吗?

1)出示生词:

饺子 榛子 粟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杂拌儿 玩意儿

零七八碎儿

2)自由试读,小组练读。会了的请举手。在同学的帮忙下把疑难化解,这是学习的好方法。但是读好生字还远远不够。这些词语要读准可不是容易的事。再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不仅要读准,还要读出味道来。

3)指名读前两行

师:上面的词语你发现什么了吗?

生说自己的发现,并互读。

生齐读上两行轻声的词语。

4)师指名读下两行带“儿”字的词语。

师把“儿”字去了。听上去有什么不一样?

总结:儿化音是方言很普遍的现象,加上儿化有中国的韵味。儿化音轻声是北方最浓厚的味道。

5)师:老北京的胡同里,年关里,你也能来卖卖杂拌儿卖卖风筝吗?生吆喝。

师:怎样让这京腔京味的吆喝声传得更远了。

2、析句悟语言

6)轻声儿化就是北方浓厚的语言特点。在老舍的笔下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下面我们就跟随老师先生这位语言大师一起走进课文,找一找字里行间原汁原味的“北京味”吧。

相机出示“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体会老舍先生浅显俗白,北京味十足的语言特点。

7)老舍先生的语言不仅充满浓浓的北京味,而且非常风趣幽默。

相机出示“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春节的‘彩排’”等,切实感悟老舍先生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浅显俗白、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

【学生朗读,读出风趣幽默。】

二、识总分结构,悟“1+3”写法。

1、读“除夕”,悟语言

所以,读老舍先生的文字,总是让我们感到那么亲切自然,令人回味无穷。《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描写了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等许许多多的春节习俗,但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最接近的,能引发我们最多感受的莫过于除夕,下面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老舍笔下的除夕,去感悟它的温馨与美好,品味文字的独特魅力。

2、生默读第七自然段,思考在字里行间我方法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3、指名读“除夕真热闹……都要守岁”

风里裹着香,雪里裹着蜜,满脸都是甜蜜。师领读第七自然段。

【让我们仔细品味这段话,看你仿佛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仔细观察这段的整体的结构,你有什么发现?哪个是总,哪个是分?

总起句告诉了我们什么?每个分句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

【总分结构是基础的构段形式,早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它和我们今天学的总分结构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呢?

《翠鸟》: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赵州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5、看,作者以“除夕真热闹”这个总起句开头,而后从味、色、音三方面进行分述,这种写法,老师给它起了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1+3构段法,就是一个总起句加上三个描述不同方面分句,就构成了一个内容详实、具体生动的片段【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想不想用这种1+3的构段方式介绍一下它们?】

 

三选一:

挑战级:

除夕真热闹。(1                                               

2                                                          

3                                                          

创意级:

    )真热闹。(1                                            

2                                                          

3                                                          

无限级:

    )真(   )。(1                                           

2                                                           

3                                                          

【老师也学写了一个,是关于中秋节的:

瘦身版温情版:中秋节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银盘般明亮的圆月照亮了整个星空,皎洁的月光下,人们品尝着美味的月饼、香甜的水果,举家团聚,笑语欢声,月圆人圆,恐怕嫦娥见了,也会满心羡慕吧。

抒情版: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今晚的月光显得格外纯洁,深蓝色的夜空映衬着皎洁的圆月,散发着柔和的白光,将我们的脸庞照亮,将大地照亮,仿佛全世界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银色的轻纱中。我们怎能辜负这无边的月色,在院中一边赏月,一边猜谜,奶奶又讲起了那个我们百听不厌的嫦娥奔月的故事。香甜的水果、可口的月饼,形成一道甜蜜的溪流,在我们的唇边、嘴角流溢,直至心底……】

6、学生练习,个别指导,

7、指名读片段,根据“1+3构段法进行评价。

8、小结“1+3构段法的用途就优势。

9、总结: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期间共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但作家老舍却仅仅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及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今后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得出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习作。

四、品读阅读链接,比较不同人眼中的春节

1、我们课后的“阅读链接”向我们推荐了梁实秋的《过年》以及斯妤的《除夕》,现在,请大家快速地读一下这两篇文章,然后和课文中的除夕进行比较,看看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2、学生速读阅读链接,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1)梁实秋《过年》

1)体会他的并不特别喜欢。

2)体会他的其实挺喜欢。

3)了解明贬实褒的写法。

2)斯妤《除夕》

1)老舍抓大场面,斯妤则写一个家庭。

请学生读读最喜欢的语句。

2)一个家庭都如此热闹,整个村子就更热闹了。

3)抓局部,反映整体的写法。

4、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懂得,同样是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五、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①春节印象:完成课堂小练笔,也可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介绍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的作文,按时间顺序去写,注意详略得当。

②春节花絮:搜集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

③节日集锦: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回家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年轻一代摒弃繁文缛节,不太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针对“洋节热”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希望。

【六、结束语: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肩负起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发扬优良传统的责任,无论科技再发达,也不能任我们的传统文化淡化消亡。】

 

板书:                   北京的春节

 

总:     除夕真热闹  ——1

                        +

                     分:          ——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