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说课稿(魏玉英)

分类: 4.案例反思 |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说课稿
http://s6/bmiddle/0060oXXXzy6XFdOtdhXe5&690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是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本节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二课时,主要讲的是如何利用“边角边”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一后展开教学的,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重要方法之一。全等三角形是两个三角形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生将来学习对称、《四边形》、《圆》、相似等知识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材整体安排是先通过探究3的结果反映的规律来归纳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二,再通过例2对判定定理进行巩固运用,最后通过一个“思考”栏目让学生辨析判定方法二必备的条件。教学中我把教材内容做了微调,先让学生通过探究已确定了两边的具体长度和夹角的具体度数的三角形能否重合的现象,降低了画图的难度,节省了时间,然后紧接着进行辨析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二的条件,把教材最后一部分的“思考”栏目更换成了“动手操作”,并且置前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很快对定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地位和学生实际,依据教学大纲,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目的,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⒈知识目标:掌握“边角边”判定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体验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边角边”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 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导学导教”教学模式,运用了二类概念课的四环节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本节课将遵循“分类讨论,操作感悟、归纳总结、初步运用”的认知过程展开,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如,在创设情景中,我采用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入手,通过设疑,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新课阶段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让学生即掌握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几何直观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变式训练中我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形式,使学生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达到了巩固定理和活学活用的目的。对于例题的学习,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先学后教,简单的少讲,重点难点巧讲。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在重点习题的处理中,除了让学生会说外,教师还给出了规范的证题过程,这样能培养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另外,在整个教学阶段还运用了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2)学法指导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在讨论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讨论交流的友好氛围,让学生更有机会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通过让他们动手画图,从实践中体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通过精选习题,做好变式训练来巩固三角形判定二。在教学中力争把学生思维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的如下六个环节1、问题引领,创设情景。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跟踪训练,构建新知。4、例题赏析,应用新知。5、变式训练,巩固拓展新知。6、小结反思。
1.创设情景 通过出示一个三角形玻璃板被打碎成两块儿的示意图,然后设疑:要到玻璃店去配置一模一样的新玻璃,该怎么办?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自然过渡引出课题。
2.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探究 。(1)画△ABC,使AB=10cm,AC=9cm,∠A=45°,把你所画的三角形与同桌所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再与小组同学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这个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自主作图,亲身经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扑捉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教师用尺规作图(作两个满足边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等待学生探究结束后,搜集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板书,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图形又特殊情况过渡到一般情况,达成共识,得出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二)
(2)若把条件变为画△ABC,使AB=10cm,AC=9cm,∠B=45°。这样画出来的三角形与同桌所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还能互相重合吗?这个结果又反映了什么规律?
展示交流环节紧扣探究的两个问题进行,对每一个结论的生成都先通过学生各抒己见,再通过老师适时适度点拨,最后达成共识。
4.自学巩固:课本例2是一个需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例题,难度不大,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自学中重点让学生弄清例题是如何运用“边角边”的。我把这个例题安排到这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会说慢慢过渡到会规范书写。
5.变式训练:我在这个环节采取了一题多变的方式。使学生从会直接证明三角形全等过渡到间接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已经积累了跟踪训练中的解题经验,将本节课的教学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加深了学生对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的理解。同时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能力提升习题,这个习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已知条件的间接应用(根据等式的性质得出相等的一组对应边)
6.课堂小结
(1)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2)如何用判定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
(3)证明时应注意的问题。
7.布置作业及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是用来巩固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一道思考题,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这是我对本节课的总的设计过程,具体过程将体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