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花 的 快 乐——浅谈徐志摩的“性灵”
(2015-09-09 22:56:39)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文学论文 |
雪
摘要:
关键词:现代文学史
引言:
第一章
1.1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我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融,消融,消融——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雪花的快乐》)“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沙扬娜拉一首》)“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2志摩的笔名
徐志摩,笔名“南湖”“云中”,取自然之景,之物。向来取自自然的笔名中国文人是数不胜数的,像李白的青莲居士,白居易的香山居士等等,但与徐志摩的相比起来似乎总少一分略带禅味的淡然和雅致。湖的恬静,鹤的自由,本身就彰显着徐志摩的内在气质,也让他在中国士子当中更显儒雅,更让我们嗅到他周身散发出来的浓浓的书卷气和灵气,给我们以性灵的享受。在现代作家中,徐志摩是最有灵性的一个,也是最重性灵的一个,提起“性灵”我们可以追溯到清代袁枚的“性灵说”,所谓性灵就是要有真性情,真感情,他给我们最大的感染力就是他的真,他用虔诚的真性情真感情活得真实而鲜活!
第二章
2.1家庭的呵护
徐志摩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中,家人对他呵护倍至。他的祖母是个慈蔼的人,对他格外疼爱,甚至十分娇宠;他的母亲钱慕英略通文墨,秉性平和,对他也是疼爱有加;他的父亲因为他是独生子更是视为掌上明珠。在家人的疼爱下,他对家人充满依恋,心地单纯。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徐志摩正是在这样优裕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形成了他童贞单纯的性灵,他不像郁达夫,自幼家境贫困,身体羸弱,以至童年的境遇让他形成忧郁颓废的性格。除了家庭的呵护,不可否认徐志摩资质过人,他成绩优异,从而师长的夸赞,同学的羡慕,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他的优越感自豪感,即使离开家乡,置身于广阔自由的省城,他也是如鱼得水,他那自由自在的性灵得到了无拘无束的发展。
2.2
徐志摩成长在海宁硖石镇,那是个山水秀丽的地方,家乡秀丽的山水和自然风物陶冶和赋予了他浪漫,活泼和爱美的性灵。他自己也说过:“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堂;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官觉是他们谨慎的学生,受教的弟子。”如果不是受益于自然无穷的人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人是自然的孩子,徐志摩在大自然的陶冶下性灵像长了翅膀似的,他觉得生命也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由,在自然的陶冶下更增加了他的天真和单纯。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性灵的向往,怪不得他对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有那么深的感受,因为他也受益自然,喜欢自然的自由和灵性。
2.3
徐志摩留洋时候,像中国许多留学生一样,急迫地阅读,研究和吸收一切西方的新知识,几乎西方的每一种学说,思想和主义,他都涉猎,但是那时对他真正产生影响的是尼采的哲学和罗素的思想,他们成了他浪漫性灵的精神慰藉。对让他着迷的尼采,徐志摩说:“我仿佛跟着查拉图斯脱拉登上了哲理的山峰,高空的清气在我的肺里,杂色的人生横亘在我的脚下。”虽然他没有弄懂尼采的整体哲学思想,但却从中吸取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向上精神。“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尼采的这句话总是让他从懊丧悲哀中崛起,尼采颂扬的个人奋斗精神也被他视为个人生存的关键。他后来能不顾一切捍卫性灵捍卫他的爱情这种极自我的行为,大概与尼采的个人奋斗精神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他接识罗素后,从对尼采的信奉转到了对罗素的景仰,罗素是英国的哲学家,剑桥大学的教授,当时正是世界所注目的哲学明星,徐志摩对他的崇拜和向往,促成了他留学生涯的最重大的转折,从而深深影响了他那短暂而不平静的一生。罗素以他的学术声望,社会主张和个性魅力,赢得了当时知识界的普遍尊重,徐志摩研读过他许多著作,他那种在逆境中坚持真理,不向豪门权威低头的精神和敢于蔑视世俗偏见的叛逆性格让徐志摩尤为折服。我想罗素的思想或许就是他敢于蔑视世俗,创立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桩文明离婚案的源头吧,他受罗素思想影响太深,处处追随罗素。除了尼采和罗素,哈代,泰戈尔,狄更斯,卢梭等对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也对他有很大的熏陶,他从中国士子儒雅生活的主流跳进了欧洲的诗人艺术家思想家的行列,这时他的生命意识自我意识有了觉醒,更大程度地实现了他性灵的解放,他大胆地追求真善美,一个成熟的徐志摩渐渐成型了。
第三章
3.1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个女人,她是个贤惠孝敬公婆的好妻子,但是他们的结合不是彼此感情升华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是走的仍是几千年来的老路即门当户对的相亲。徐志摩是张幼仪四哥看中的,而徐志摩家蒸蒸日上的家业和徐志摩日后的前程都需要强有力的社会关系,与世代书香门第政治上炙手可热的张家联婚,对于徐家是很理想的选择,张家主动上门求亲,徐家觉得有幸高攀,于是两家一拍即合,所以他们的结合完全是双方父母的一相情愿,没有建立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上,甚至徐志摩第一次看见张幼仪的照片时,他竟把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他们本身的结合就潜伏着不安的种子。张幼仪虽然是名门淑媛,容貌端庄,秀外慧中,但称不上有闭月羞花的美丽,而且她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从小只是跟着兄弟们在家塾里听读过几天,其后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也只是读了一年左右的书,因此她仍然是旧式的中国女子,而徐志摩偏偏才华出众,如果他没有留过洋,接受各种新思想的熏陶,知识和眼界放宽,思想有了觉醒,也许他们还会是一对平凡而恩爱的夫妻,可是徐志摩已不再是往日的徐志摩了,充满了浪漫幻想的他开始寻觅一种灵魂的伴侣,这时平平淡淡,没有出众才华,没有艺术气质的张幼仪自然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契合他的气质。虽然梁实秋赞美张幼仪极有风度,风流倜傥的罗隆基对她也一见倾心,但张幼仪所具有的宽宏大量,贤孝的美德不是徐志摩对妻子爱人的要求,因为这些都无法满足他的性灵,让他的理想得到安宁。徐志摩以“自由偿之自由”说服张幼仪与他解散夫妻关系,给双方自由,创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桩文明的离婚案,这是不带任何责任,不受任何世俗约束的。张幼仪的侄女张邦梅在访谈张幼仪的文中说:被徐志摩丢在波士顿的张幼仪说“我是一把秋天的扇子,是一个遭人遗弃的妻子”作为一个女人,她的遭遇真的很令人同情,但这个悲剧却无从解释,因为他们本身结合就潜伏悲剧。也有很多人苛责徐志摩不负责任,感情泛滥,但对于他这样一个把性灵把爱看作比生命都重要,游离于尘世之外的人,我们能用伦理道德去约束他吗?能用大丈夫的责任感去苛求他吗?
3.2“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
林徽因是徐志摩的第二个女人,也是第一个让他心动的女人。徐志摩初见林徽因时有种莫名的冲动,林徽因清纯,圣洁,简直是仙女下凡,羞涩得两颊上红云翻滚,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的美一下子可以涤荡你的五脏六腑,使你的灵魂变得高尚起来,徐志摩似乎一下找到了灵魂的伴侣,而且她温婉,沉静,才华馥比仙,她那么契合他,所以他在《我有一个恋爱》中叹道:“世间没有这样的神明”。他常常和林徽因在一起,他感觉与她在一起心中充满了愉快,说话也富于灵感,并不时产生做诗的冲动,两个人耳鬓斯磨,相互切磋,有说不完的话,从此他心中再也挥不去林徽因的影子,睡梦中总有她的笑容在浮动,她仿佛是“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花”,可见他对她有多么倾心。他们在伦敦刚相识的时候,徐志摩经常写诗给林徽因看,可见林徽因几乎成了他的诗魂。林徽因的儿子梁从戒在《林徽因文集》中说过,林徽因曾亲口对子女们说,徐志摩写过许多诗给她看,最有名的是《偶然》。但现在很多人看不像,因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存在从来没有洒脱过,但我觉得这是无奈后的洒脱,他不洒脱又能怎样?“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无须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这首诗看似洒脱,飘逸,实则又藏忧愁,看似把你我的感情看得很淡,实则是最难割舍。然而林徽因终究彻头彻尾地成了他的一个梦,他第一次觅到了性灵的契合点,灵魂的伴侣,可惜他们缘分太浅了,始终没能走到一起,但他对他的感情却是真挚的,忠诚的,即使他很快将这份感情转移到了陆小曼的身上,但曾经对她的感情却真实地存在过。
3.3“甜蜜的忧愁”
陆小曼是徐志摩的第三个女人,是他为之痴狂的女人。“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陆小曼即是徐志摩甜蜜的忧愁。他们的结合是冲破重重阻碍,将生命荣誉都抛之世俗之外而不顾一切换来的,为得到陆小曼,徐志摩进行了顽强的争取和抵抗,虽然有过彷徨,但心中始终甜蜜,只要想到他能得到小曼实现他爱的理想,他就有了动力,精神就有了慰藉。
陆小曼是京华名媛,她天生具有艺术气质,山水画造诣极高,美艳和善,有一副柔曼多资的身材,这些都符合徐志摩审美的追求;而且陆小曼还非常活泼好动不甘寂寞,而徐志摩表面看起来一身书卷气很文雅,然而骨子里也流淌着不安分的血液;除此之外,陆小曼相当有个性,也正是在对陆小曼的疯狂恋爱中,他生命的意义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因为他那样的勇敢和大胆,敢于抛开一切世俗,将恋爱至上,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超越生死,他果真是恋爱的英雄!林徽因是他的诗魂,陆小曼更是,自从遇上陆小曼以后,他的诗情就像火山喷发似的,表现得那么热烈,激情!
但他和陆小曼的结合却是历尽煎熬的,专制的陆母,父亲的阻拦,世俗的偏见都像座座城墙横亘在他们中间。但正如他所说,爱会让任极度的勇敢,陆小曼的爱让他真的空前勇敢。“我拉着你的手
徐志摩有本诗集叫《云游》,“云游”颇带禅味,但这绝非他生活的态度,他对生命对生活对爱情从来没有这么洒脱过,骨子里是抗拒道家无为的,虽然历经阻碍,但对生命尤其对爱情却始终有“杨柳更须栽”的执着,他为了能和陆小曼在一起,不惜牺牲自己的荣誉面子,去求胡适说情,经历漫长煎熬的等待,却仍然以满腔的炽热鼓舞陆小曼,激励她给她斗志!《起造一座墙》:“我要你的爱有纯刚似的强,在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目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就使有一天霹雳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他仿佛是个恋爱天才,痴才,恋爱在他的心目中是最高,最超脱,最神圣的境界,有时甚至想为爱而死。他在陆小曼的信中说:“我有时真想拉着你一同死去,到绝对的死的寂灭里去实现完全的爱,到普遍黑暗里去寻求唯一的光明。”他是个爱情的英雄也是个爱情的傻子!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