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姜嫄水乡
来源:儒林文院 作家家园 时间:2025-9-30
当秋风悄然拂过,染黄了枝头的树叶,我们随旅游百事通组织的一日游踏上了前往姜嫄水乡的秋游之旅。心中满是期待,仿佛是去赴一场与秋天的浪漫约会,邂逅秋日的诗与远方。
一路上,乘车疾驰,秋风轻拂,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仿佛在为我们的出行奏响欢快的乐章。
时光飞逝,已过九点,我们来到关中腹地—武功,先是游览位于武功老城东门外漆水之滨教稼台。
这个教稼台为覆斗形,下大上小,辟四个门洞,相互贯通,形似古代粮食量具。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刻有“教稼名区”,西口上为“教稼台”。
据说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古迹,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与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紧密相关,被列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还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发祥圣地。
随后来到位于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前的台地之上的苏武纪念馆参观游览。
馆内有苏武文化广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庑廊、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接待室、宿办室、珍藏室等。
苏武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陕西武功人,死后就葬于此。为了纪念这位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在此建成苏武纪念馆,历朝历代都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
现广场矗立着苏武执节仗挺立的塑像,仰望东方高天,身边有几只公羊,其胡须、衣袂、手执节仗的旄结均呈现风吹状。塑像后边是苏武的享堂,环绕着苏武坐像的是他出使匈奴、不辱国家气节的画像。
上午十点半,抵达武功这个将江南风情与关中文化巧妙融合,有着“关中第一江南”之称的姜嫄水乡。
只见一座古色古香、高大雄伟、号称关中地区第一牌楼的牌坊矗立眼前,其上的“姜嫄水乡”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展现出了其不凡的气势,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穿过牌楼,脚下的石板路历经岁月的打磨,光滑而又温润,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路的两侧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白墙黑瓦,飞檐斗拱,雕花的窗棂,精美的砖雕,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沿着脚下的石板路前行,还有许多特色小店和餐馆依次排列。小店中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有精美的刺绣、古朴的木雕、色彩斑斓的陶瓷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品赏。
依漆水河西岸建立起三级亲水码头,酒肆茶楼,5D影院、民俗非遗项目展示,特色小吃楼等具有徽派建筑的水乡气韵,像是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整个水乡的中心建筑—姜嫄阁为砖砌高台建筑,下劈穿街门洞,门洞内悬挂武功古城八处历史人文景观的画册,供来往行人欣赏。高台之上是一座重檐四角凉亭,中悬一面大鼓,登临其上向东可欣赏漆水河湿地公园美景,南北可以俯视步行街,向西看广场、游乐场和古镇茶楼。
在民俗表演区,我们这些游客穿着传统汉服,登上姜嫄阁,来到悬(天)壶流水旁,走进水乡花海,轻舞拂袖,拍照打卡,不亦乐乎!
姜嫄水乡的水是灵动的灵魂,核心自然是那蜿蜒流淌的漆水河。水草在水中摇曳生姿,河岸的柳树在秋风吹拂下摆动着秀美的枝叶,湿地花草带着水乡特有的湿润与芬芳。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笛声婉转悠扬,仿佛是从远古传来的呼唤,让人陶醉其中。
最出彩的还是穿着色彩各异的汉服,在水上坐游船画舫。随着水流缓缓前行,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荡漾开来,两岸的景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泛舟湖上,水雾喷洒,垂柳依依,水鸭游弋,溅起一朵朵欢快的水花,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坐在船上,一边欢声歌唱,一边欣赏着这水乡美景,感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刻,惬意极了!
逛累了,找一家河岸上特色餐馆坐下,吃着酸辣可口、热气腾腾的旗花面,品一盏罐罐茶,别有一番风味。
吃完午饭,歇息片刻,我们又缓步来到武功镇东街中段,游览这座被李世民亲封的城隍庙。
整个庙宇坐北朝南,为高台建筑,负阴抱阳,内部有灰瓦顶献殿、浮雕琉璃歇山顶正殿,重重院落,庄重神密,庙顶是黄绿相间的琉璃瓦,结构独具,宏伟高大,堪称关中一绝。
当天正好是城隍爷庙会,还唱着秦腔大戏,有不少到城隍庙烧香拜佛上布施,香火旺盛。
我们进去转了一圈就出来了,返回姜嫄水乡做了个游戏抽奖,就沿着步行街从北边出口出来,直奔一块红薯地,参与趣味十足的采摘鲜嫩有机机红薯叶,亲手挖出泥土中的“红宝石”,把自然的馈赠带回家。
不知不觉,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姜嫄水乡的每一个角落,远处的山峦与整个水乡融为一体,被染成了金黄色,构成一幅山水画卷,美不胜收。
这次姜嫄水乡之行,不止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场邂逅,一次身心的回归。
这里古朴的建筑,潺潺的流水,悠悠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让我的心灵得到放松,陶冶了精神情操。
“可以姜嫄,何必江南。”
我期待还能与姜嫄水乡重逢,再次投入这“江南水乡”的怀抱,看油菜花海,享受那“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