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2024-01-29 21:31:20)拜年
来源:丝路都市文化汇时间:2024-1-28
拜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春节拜年通常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由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小者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庆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吃完饺子,开始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父母、爷爷、奶奶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那时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过年家家户户也会备有糖果、烟、酒之类的东西,也很热闹,人与人之间也很真诚。不管到谁家拜年,大人小孩都是笑脸相迎,给你递烟、倒酒、抓些糖果吃,然后会把早已准备好的每人几毛的压岁钱发给我们,我们高兴地把钱装进衣兜里。有年去伯伯家、叔叔家拜年,为了讨得那一两毛钱的压岁钱,我们兄弟姐妹跪在地上两手扶地,抱拳高拱,磕头作揖,口里说着“伯叔新年好!”直拜得他们笑得合不拢嘴,那怕最后给我们每人几分钱,也很高兴。
来我们家拜年的人也络绎不绝,应接不暇,人人都面露喜色,相互问候,相互祝福。父亲的兄弟们和伯叔开始相互拜年。他们坐在热炕头上,抽着香烟,喝着茶水,吃着瓜子,喜气洋洋地聊着过年的事,聊着天南海北的事,聊着春耕春播的事,聊着未来的打算,他们都在心里盘算和憧憬着新的一年。那气氛十分亲热、和美,体现了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到了正月初二、初三必须走亲戚拜年。按照家里大人的安排,初二是到我舅家,初三到我舅爷家。我舅家离我们不远,和我村相邻,几十分钟就到;我舅爷家离我们稍远一些,大约一个小时行程。那时候我家住在北坡上,别说汽车,连自行车也没有,全凭两腿走路。遇上风雪天,我们带上礼物,顺着引渭渠,步履前行,到了亲戚家,早已成了雪人。舅舅、舅爷对我们很是热情,先帮我们把身上的雪扫干净,再让我们上到他们家的热炕上把身子暖热。我妗子、妗婆则不停地地往炕桌上的果盒里添点心,瓜子、巧克力,倒着水让我们喝……
逗留至中午一两点吃饭。过去不像现在这么排场,也就六七个菜,凉伴豆腐,豆芽粉条,条子肉,蒸碗什么的,热一壶酒,就着菜慢饮。这时就该我们这些外甥、外孙给舅舅、舅爷和妗子、妗婆们敬酒。我舅有六七个外甥,一圈敬下来从不空杯,多亏是小盅子,也没啥事。我舅爷则喝几杯就不行了。
完了他们大人们在炕上谝着闲传,喝着茶,我们这些孩子则跑到屋外去玩耍,堆雪人,滑溜冰,放鞭炮,自得其乐。
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该回家了,进屋向舅舅、舅爷和妗子、妗婆们一一拜别,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起身告辞。这时他们会亲切地抚摸我们的头,然后再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初四则是对一些老亲戚进行拜年。如姑奶、姨婆之类的,平常来往较少。过年买些礼物送去,主动跪拜,表示拜年。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吃完饭稍等即回。
初五以后就是上辈亲戚对下辈亲戚回拜。民间又称送灯笼。通常是买一捆麻花,送一顶灯笼,表示谢忱。
农村过去亲戚多的,拜年要到初十才能结束,晚的要到正月十五。想想以往的春节拜年很是讲究,也很有意思。尤其大冬天过年走亲戚拜年,乡村道路上南来的、北往的,穿着厚厚棉衣,顶着寒风暴雪,踩着湿滑的路,一不小心就会被摔倒,爬起来继续前行,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走亲戚拜年,送上春节的祝福。
时光飞转,时代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天南地北大拜年这一习俗仍在保留,成为了春节重要的一项活动。虽然在一些地区,这一习俗已经逐渐被简化。春节期间,现在的人们除了会穿上新衣服,佩戴吉祥物,如春联、福字等,还会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通过走亲访友、互致问候、送上祝福语、来相互拜年外,又兴起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如今更是通过微信短信、QQ、视频、发红包等方式进行拜年。现物质生活丰富了,为了节省时间,人们不再走村入户登门拜年了,大家多是聚在一起相互庆贺,称为团拜。有的是亲属之间相邀几个人一同去拜年,也叫多行团拜。不过,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春节拜年都是一种充满温情和祝福的活动,团圆和祝福永远是春节的核心主题。那怕在春节人们外出相遇见面时笑容满面地一句“恭贺新年”,互道一声“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也能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春节期间,拜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习俗,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递。通过这一习俗,亲人团聚,友谊加深,一起追求美好的生活,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眼看再过几天,春节就要到来。在接下来这个特殊喜庆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感受春节的氛围,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以真诚之心向大家拜年,衷心地祝愿人们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春节快乐,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