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清明节

(2023-04-08 11:55:08)

话说清明节


来源:今日头条灵璧家园网 时间:2023-4-5-6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寒食节,也叫三月节,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 清明节,更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每年的清明之际,正是人们登山扫墓、祭祖的好日子。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中国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节它是在每年的4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凝聚着华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它不仅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更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不仅仅要扫墓祭奠,怀念离世的亲人,还要踏青郊游,亲近大自然。围绕着这两种主题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蔚为大观。它的节期也比较长。清明日(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只是该节日的标志性时间,而其习俗活动往往持续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不等)。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假日制度的变革等,清明节的内涵、活动、规模等都有了很大变化,但它仍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地位为国人所重视,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

清明节最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和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既是节气,也是祭拜先人的节日。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因此,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有:扫墓、踏青、禁火、插柳、放风筝、吃青团、荡秋千。清明的时候最隆重的一项习俗就是扫墓祭祖。清明节前后,在外的游子会回到家中,参与到扫墓活动中去,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久远。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汉族节日习俗,清明时节,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节自古就有禁火的风俗习惯,清明寒食禁烟火,原本纪念介子推。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代寒食禁火只许吃冷食,在常武地区,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前后,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柳树成荫。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古人清明放风筝有祛除湿气、消灾解难之意,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在清明前后吃青团的食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荡秋千开始流行于南北朝,最早叫千秋,后为避讳改为秋千,古时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唐代时已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感受自然的美好,寄托对生活的希望。

由此可见,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源源流长。

清明时节,大家在缅怀祖先之余,洗涤污秽,祈福迎祥,顺便享受明媚的春光,梳理心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游三国小镇
后一篇:贵州游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