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土散文/那年交公粮

(2022-06-29 22:05:48)

               乡土散文/那年交公粮


                          来源:当代散文  灵壁家园网   时间:2022-6-27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每年小麦收获后,都要晒干扬净,抽调队里最强壮的劳动力,将最好的麦子送到收购粮站,这就是交公粮。

 记得七九年七月高中毕业回乡劳动,生产队安排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公粮。那天天刚蒙蒙亮,我和其他社员便早早起来,把先一天装好的麦子往拖拉机上装,一大麻包180斤左右,全靠肩扛人背,约半个多小时,两拖拉机公粮装满了。用绳绑好检查了一下,看人都到齐了,队长一声令下,交粮的队伍,迎着晨曦,踏着露水,向着收购粮站方向出发了。

那个时候生产队交公粮交公粮的时间也比较集中,交公粮都是尽量赶早。一则是早上凉快,避免高温日头晒;二则是早去早归,因为别的生产队也要去交公粮,早去排队在前。我们生产队到斗鸡粮站有十来里小路,那时候路不好走,七拐八转,路上到处都是四邻八村交公粮的社员,当我们早早地赶到粮站时,粮站仓库的大门还没有打开,但交粮的队伍已经排成一个长龙阵,一眼望不到头。我们只能跟在队伍的后面,等待着交粮队伍的一步步移动。

等到九十点,阳光毒辣辣地射向大地,空气没有一点移动的迹象。我们忍者饥饿、炎热和劳顿,筋疲力尽地夹在交粮队伍中。队伍缓慢地向前移动,谁也不敢离开队伍,因为一离开,后面的人就会超越你。炎热考验着体质,也在考验着送粮人的意志。

时间一点点地流失着,交粮的车辆一点点向前挪移中,大概在上午十点半左右的时候,我们的拖拉机,终于进入了粮店的大门。里面特别喧嚣,到处都是嘈杂的人声,有验粮官的呵斥声,有农民大伯的哀求声,也有小孩子的哭声。

只见粮站里的几个工作人员坐在一个板凳上,面前摆放一张长条桌,喊一声进入一个,麦子能不能交掉,全凭他们一句话,不干不收,不净不收,不好不收,有的人不得不拉回去,反正那滋味不好受。

在我们前面的粮车,有的因为粮食过潮,而没能过关,有的因为杂质太多,人家不要。我亲眼看见,一个老大爷带着七八个人从早上等到中午,还没有吃一点东西,排了大半天的队伍,过磅的时候,验粮员一声“水分高,不合格”,就将他们的粮食丢弃在一边。任凭那位老大爷好说歹,都不起作用,看到他们唉声叹气的神情,我们也开始担心起来。

一直等到中午12点,眼看就要轮到我们过磅称粮了,两个司磅员一声“下班了”,就端起茶杯,丢下长长的交粮队伍扬长而去了……

我心里那个气呀,怎么也想不通,农民千辛万苦将粮食生产出来,起早贪黑将最好的麦子留下送给国家,怎么到了粮站就没人待见?那怕你麦子再好,他们都要给你挑些毛病,麦不干,杂质多,品位差,压级压价司空见惯,服务态度也不好。那些粮食是农民兄弟用汗水从土地里浇灌出来的结晶呀,那是他相信政府号召精挑细选出来的公粮呀!

闲话少叙,好不容易等到下午二点上班了,我们把车上的小麦一麻袋一麻袋地卸下来,那时的我身强力壮,180斤的麻袋小麦,一个胳膊一夹就扛了下来,队上派来的社员七手八脚,不一会,两拖拉机百十麻袋小麦整整齐齐摆在地上。

这时一位验粮员走过来二话没说,拿起手中的一根铁制的尖尖的东西,插向袋子深处,拔出来的时候,随之带出的,是几十粒麦子,紧接着,他用牙齿咬着麦子,并把手深深的插入袋子里,感受粮食的温度,判断是否过于湿润,抓起一把放在手里,并捏一颗放嘴里,听听是否会“嘎嘣脆”。

队长和我们站在一旁,诚惶诚恐地看着质检员,生怕不符合条件的被直接拒收,拉回家晒干了再来。突然,那位验粮员对队长说,“你们的麦子还是比较干爽,就是麦子不太干净,有杂质,用粮站的鼓风机再过一遍就可以了。”队长一听这话,只要不让拉回去就是谢天谢地。我们便把麻袋解开,直接到粮站旁的空地摊开用吹风机扬了起来,等筛净晒干全部收拾好,验级过关,已经下午快五点了,赶忙把装好袋子验收合格的拉到前面过磅的地方,称重之后,计算好斤两。然后,队上带着我们一人肩扛一麻袋麦子,踏走在麦堆上一根长长的木板上,到了最高处,把扎袋子的绳子解开,麦子就全部倾泻而出,一直把所有麦子送入粮库,才算完成交粮任务。

交掉公粮,太阳已经落下西山,晚霞把给云彩镶上一层金边,饥肠辘辘的我们坐着空车回家,月牙升起来了,星星也开始眨巴眨巴眼睛,路边的村庄不时有狗叫声,也有大人呼唤自家孩童回家的声音,黑乎乎的夜晚不时有几处灯火在村庄跳跃,倍增夜行人归家的心情,当我们筋疲力尽地赶到家时,真是又饥、又饿、又渴、又累,囵吞枣地吃了碗饭,倒在炕上就睡着了。

现在想起来,那个年代,农民真的很淳朴,很真诚,也很善良。在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时期,交公粮也叫“爱国粮,”各个生产队既便农民自己吃不饱,勒紧裤腰带也要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国家的粮食任务,为国家做贡献。每年,生产队总是把最好的“爱国粮”交给国家,剩下的粮食才分给农户,就这辛苦一年挣下来供来年里一大家子人的口粮,时常会青黄不接,但在乡亲里的相互帮衬下也会度过艰难的一年又一年。

就这样,农村交公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底,后来不交公粮又改为交农业税,到了2006年,我国终于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至此,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交皇粮”、“农业税”、“交公粮”宣告全面结束,农民不但不向国家交税了,国家反而还向农民每年发放一定的种粮及农资综合补贴,而且补贴标准逐年提高,农民再不要为交公粮而犯愁了。

时间一晃40多年过去了,天上人间,沧桑巨变。交公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回想过去几十年间,农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通过交公粮的形式,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养活全国的非农人口,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真是功不可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走进红河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