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耸立,江水长流
作者:马杏杨
张巨青先生是武汉大学享有声望的哲学教授,也是弟弟在武大读博时期的导师,是弟弟攀登学术高峰的又一位恩师!
弟弟从家乡求学南京大学的整个过程,我比较熟悉,包括他的在南京大学的恩师们!美好、纯洁而深厚的师生情谊,深深的滋养着这片学术的沃土!2016年冬天,南京大学哲学系一位英俊儒雅的教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告别了他深爱的弟子和鞠躬尽瘁的哲学事业,他是郁慕镛教授,是弟弟崇敬而亲切的恩师,这位从黄浦江畔出生的书生,最后将人体器官捐献给了医学事业,将天使的大爱注入了滔滔的扬子江~
今天,扬子江的上游,弟弟的又一位恩师张巨青教授,也驾鹤西去~弟弟回忆,在导师逝世的前一天,他突然接到恩师的电话,呼喊了弟弟的名字,然后,说了一句:你有事情需要我帮助吗?
在学术的云峰和悠悠的岁月里,总会有伤情离别,总会看见远去的高大的背影~而中国教授以及所从事的美好的事业、美好的风范,如青山耸立、江水长流!
附:
武汉大学张巨青教授于2022年5月13日中午12时16分在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逝世,享年88岁。张先生为我国科学逻辑和问题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张先生的离世,是中国逻辑学界和问题哲学学界的重大损失!张先生的事业是不朽的!
张巨青先生生于1934年11月,福建仙游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起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国家重点学科)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专业委员会(首届至第四届)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第五届至八届)顾问。
张巨青教授主要科研方向为科学逻辑、科学方法论和科技发展战略、科学认识论,但很早就对问题哲学给予极大关注。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张巨青教授的倡导和带领下,中国出现了科学逻辑研究共同体,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哲学研究共同体。自那时起,中国学者对科学逻辑和问题哲学的重视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1984 年 3 月,张巨青教授主编的《科学逻辑》一书出版。该书共有 12 章和一个附录,已经认识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极端重要性。该书把“问题与直觉”置于首章,提出和论证了理论发现从问题开始,阐述了问题解决与探索的逻辑,以及直觉在问题发现中的重要性。几乎与此同时,一些国外学者也注意到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87 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八届国际逻辑、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有的学者提出建立“问题学”的任务。这意味着在科学逻辑研究中,科学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国际上达成共识。
1988 年 2 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巨青主编的《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方法导论》一书。该书是国家教委“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科学方法论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该书第二章“科学研究的程序——从问题到答案”,探讨了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论证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问题的实质是矛盾”两个问题哲学基本命题,从这两个命题出发探讨了问题的类型和解题模式。这实际上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的一个问题哲学研究简纲。1988 年 9 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巨青、刘文君主编的《科学探索的奥秘——科学方法论研究》一书,该书从矛盾论角度就科学问题的分类进行了深入探讨。
“八·五”期间,张先生负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现代自然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和国家教委国际问题研究专项“当代发达国家科技体制的比较研究”。科研成果多次获奖:1991年《认知与方法丛书》第一辑获中国出版界的最高奖项“中国图书奖”;1992年《科学逻辑》一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95年《普通逻辑》一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青年时期的代表作《论假说》(载《光明日报》1961年10月6日第四版整版)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毛泽东主席阅读该文有过批示并用红笔作了多处圈点(参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第58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张先生的主要论著有:《逻辑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辩证逻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科学逻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自然科学认识论问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辩证逻辑与科学方法论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科学理论的发现、验证与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逻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方法导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辩证逻辑导论》(人民出版社,1989)、《认知与方法丛书》(浙江科技出版社,第一辑共十种书,1990;第二辑共八种书,1994;第三辑共八种书,1996)、《科学与哲学丛书》(广西师大出版社,1995)、《邓小平科技思想及其应用——开创中国科技新世纪》(浙江科技出版社,1996)、《逻辑、方法与创新》(科学出版社,2018)。
张先生指导了一百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以及数十名国内访问学者,桃李满天下,许多成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逻辑学、问题哲学及相关高校管理领域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为我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