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慧导学案《灯笼》
(2018-07-03 20:27:28)
标签:
技能比赛 |
分类: 特色活动 |
八下部编教材
设计者:温二十中 张春慧
学习目标
1.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感受吴伯萧散文质朴、自然的风格,体会语言文白相间,抒情含蓄自然的特点。
3.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学习探究
【任务一】内容梳理
自由读3-10自然段,分组讨论:
这几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有着怎样的情感意义?模仿示例,完成表格
(提示:请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
角度 |
回忆联想 |
情感意义 |
|
个人情感 |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 |
长幼情笃 |
|
(1) |
(5) |
|
|
村口高挑一挂灯笼 |
乡人善良 |
|
|
(2) |
青春飞扬 |
|
|
(3) |
岁月沧桑 |
|
|
民族文化 |
纱灯描红,宫灯的想象 |
(6) |
|
(4) |
报家卫国豪情 |
解析: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3) ——长幼情笃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4.5)——母子情深
村口高挑一挂灯笼(6)——乡人善良
跟着龙灯跑,伴着小灯眠(7)——青春飞扬
族姊远嫁,姊家衰败(8)——家族兴衰
纱灯描红,宫灯的想象(9.10)——历史文化意味
联想古代将领(11)——报家卫国豪情
【说明】通过该活动,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同时掌握文章的情感意义。
【任务二】
1.
小组合作:请从不同的角度摘录两句,寻找文中的“雅词”,思考其作用。
要求:从文中找出至少两处,然后说说其好处。
解析:
1)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词语雅致:
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
“假定是暖迟迟的眷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2)比较阅读下列两个段落:改动和原文,归纳语言特点。
改动:
连火红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光,闪烁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看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狗叫,村中老人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悄悄话;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摇动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花生篮,跪堂谱,冰糖葫芦。真的,灯笼的事真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原文: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人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拓展诗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盘。
解析:
词语有序,句式长短变化,音韵美妙有致。
2.散文家总是非常注重抒情语言的使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本文少直接抒情,而是寓情于景、物、事、理。请模仿示例,摘录句子进行批注。
示例:
原句摘录:
“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批注: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与怀念,却通过描写“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母亲的头发也全白”等细节来寄托情思。
解析:
抒情:含蓄自然,寓情于景、物、事、理。
原句摘录:
批注:
【说明】吴伯萧散文具有质朴、自然的特点,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反复揣摩,体会语言文白相间的特点;而抒情含蓄自然的特点是他散文最突出的地方,通过批注法细读研磨其中的意味尤为重要。
目标检测
乡间的庙会
林莽
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有删改)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______
2.第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介绍乡间庙会 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 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2.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3.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
理解(要点):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作业布置:
在回忆的诸事中给予情感是文本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达到此目的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