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素洁评《呼兰河传(节选)》

(2018-06-26 13:25:15)
分类: 评课稿集锦

评李爱红老师执教《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下面就从几个关键词来谈谈李老师的课堂教学。

1、重新拟题

上课开始,李老师就用幻灯片出示一照片,问:照片上的女子认识吗?这节课的导入很直接,很简洁,很实在,没有绕弯子,没有故弄玄虚的诗意化。介绍萧红,介绍《呼兰河传》,一来是传递文学知识,二来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然后就要求学生浏览课文,要求学生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为节选部分重新腻一个标题。这一环节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总体的感知,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醒学生要拟题的方法,即注意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而且,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铺垫或曰过渡。

2、评价院子

通过重新拟题,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内容。老师再问萧红在文中评价院子的词语(“新鲜”“漂亮”)。要求学生从文中找一找花园美在哪些地方。学生细读文本,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词,修辞,描写角度等,多角度深入体会院子的美好,同时也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味自由

在品味了院子这么美是因为“我与祖父在后花园里的自由生活”,李老师提出:文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萧红的“自由”呢?作者又是怎么去写的呢?

这个提问是本课设计的主问题,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此问题一出,此课即表现出重点突出,不枝不蔓的特点来了。这个问题,也把本节课推向了第二个制高点。根据学生对主问题的的回答,自然地重点品析第28节。在品析中,教者运用的比较法,屏显一段与第28节内容一样,但是语言形式不用的文字,让学生读,在读中体会第28节的语言特点,即多处运用“……就……”和“愿意……愿意……”的句式,很好地表达了“自由的生活”。作者还追问一个问题:这一节全是写动植物的自由,那么,他与“我”的自由是什么关系呢?最后,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我”的心灵自由,才会在我的眼里与笔下有动植物的自由。然后问学生:这段对话中祖父有三处“笑”,各有怎么的含义?在这段祖孙的对话中,你读到了怎样一个祖父?慈爱、宽容、平等,这是学生对祖父性格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者追问:祖父的性格与我的“我”的自由有着怎么的关系呢?学生的回答渐渐明朗:因为祖父的慈爱、宽容以及平等,才有我的“自由的生活”。

4、萧红经历

教者介绍萧红的身世。指出,在本文中,作者笔下的后花园的生活是很自由的。但是,事实上,她的经历却很痛苦。从1915年到1940年,从呼兰河到香港,其实,作者并没有什么“自由”可言,文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教者又结合 按理说,课堂在进行到上一个环节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但是,李老师突如其来地在结尾处再一次交待了萧红的经历与身世,一下子颠覆了学生的已由认识,即“文章表达了作者的自由生活”。学生本以为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但是,山回路转,竟然有节外生枝了。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对学生思维的冲击是很大的。这种冲击,很有可能激发起学生进一步走近并深入了解萧红以及《呼兰河传》的欲望。就课的设计而言,有“余音绕梁三人不绝”之效。一节课上完,学生不是心满意足,而是心存困惑,一节课的下课不是对本文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