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灭绝的原因

标签:
白鳍豚白暨豚 |
分类: 灭绝动物 |
2007年,白鳍豚被公布为功能性灭绝,美国《时代周刊》把长江白鳍豚的灭绝评为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之四。
20世纪中期,长江中尚可见到白鳍豚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最终走向灭绝,原因何在?
白鳍豚灭绝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因素。
白鳍豚灭绝原因之一,人为因素。这是导致白鳍豚灭绝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的监管不力导致长江一带环境不断恶化,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围湖造田、工矿废水、江湖阻隔等原因,导致长江鱼类资源越来越少,以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到的食物也越来越少。
同时,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而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另外,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都极大地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造成其繁殖能力减弱。
白鳍豚灭绝原因之二,自然因素。
历史上白鳍豚的种群数量一直都比较少,因此难以大量繁殖;而且它们的成长周期较长,母豚一般在6岁才达到性成熟,而且每两年才繁殖一次,并且每胎基本都是1仔,据研究,白鳍豚的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这也是导致白鳍豚灭绝的原因之一。
虽然人们相信,长江里还有少量残存,但是可以肯定是的,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无法延续种群,预计白鳍豚会在十年内彻底灭绝,成为灭绝动物之一。
更多关于白鳍豚的资料
前一篇:袋狼的灭绝
后一篇:貂熊为什么被称为飞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