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课教学方法研究梳理归纳

(2015-05-25 19:16:03)
标签:

教育

课题研究

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课教学方法研究归纳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   李永艳

课题界定:

1.关键词一:数学复习课。是学生梳理数学知识和方法,建立知识框架、完善知识体系,沟通纵横,形成知识网络的一种课型。

2.关键词二:复习课的有效性。要让学生在复习中,梳理知识,查漏补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思维,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做有效果的复习,做的题都要达到复习预期的效果。

3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研究。在对复习课的研究中,探讨如何进行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设计,如何制定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怎样让学生在活泼的气氛中达到轻松复习、梳理巩固知识的效果。

理论价值:

1.理论层面:国外课堂有效教学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607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总之,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有参考价值。

国内课堂有效教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从文献可以看出,20世纪5060年代,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综合地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到了70年代,便有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提法。但研究非常少,更谈不上深入。到了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的提法慢慢多了起来。直到整个20世纪90年代,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法仍然占据主流,并且发表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这时候的一个特征就是研究开始深化,不但探索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途径,还对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因素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效教学的研究非常活跃,出现了不少专门的论著。如:陈厚德的《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袁振国的《教育新理念》等。纵观2001年到2009年文献,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总体状况大致可用以下几点来概括:①有效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激起的反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学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方向性的作用;②关于教师特质和教学行为的研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其研究成果已开始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产生影响;③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面更广量更大,并从最初相对集中于教学理论层面的抽象策略或宏观策略的探讨,向教学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或微观策略的探讨发散,可见有效教学的研究日益普及,并在学校教学中产生了较为广泛影响;④有些关于教师特质、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研究,将有效教学等同于一般的提高教学质量似乎任何的教学都是有效教学;⑤研究内容的分布不很平衡,研究成果还较为贫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研究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应该必须的多,为何以及怎样的少。①本研究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2.实践意义: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把焦点放在新授课、练习课上,为了上好一节新授课、练习课,想出各种金点子,开展各种活动,。公开课、教研课,无一例外的都是新授课、练习课,而渐渐忽略了对复习课的研究。所以,有些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就认为:复习课便是让学生做,按照书上的练习顺序顺着做,不需要备课,同样,复习课也不需要营造什么课堂气氛,课堂一片死气沉沉。其实这样的复习课上的毫无意义,对学生来说除了多做了几道题以外,根本没有帮助和提高。为了巩固知识,通过复习是重要手段。1、改变复习阶段的复习课的低效问题。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必要的。2、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因此,研究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很有必要。3、提高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通过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调查分析,描述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从而揭示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性,提高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参考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小学数学复习课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复习课的存在问题,进而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2)通过小学数学复习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结合备课、上课、磨课等方法,探索小学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

3)使自己和身边的老师对“总复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引起师生对“总复习”方式的重视,教师能够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基础为出发点,设计适合学生,并且学生喜欢的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4)切实改良现有的复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复习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使学生的复习具有持久的动力,通过实施优化复习课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5)使学生摆脱繁重的学业,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与成因及解决办法。

2)教师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分析与对策。

3)教材内容和编排结构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关系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分析。

4)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模式与教师的作用地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课题研究的过程:

实验思路:实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  从二○一四年十二月到二○一五年六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12月)

搜集资料,学习文献,分析小学数学复习课现状,初步确定小学复习课基本模式,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51月——20155月)

1、对当前的课堂教学进行先期的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对部分班级进行先期的重点试验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应用并总结出复习课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的有效性策略。

2、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推广实验成果。

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解决数学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等,。因而练习就是复习课的一大亮点,必须摆脱以往复习课中就题练题的题海战术,要为学生创设练习的情境,练习的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要突出练习的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灵活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的规律与方法,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设计出既高效又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练习题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1.复习课练习设计的类型

1)对比性练习。在理解知识,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习题,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
 
2)综合性练习。在学生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能力。
 
3)探索性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4)开放性练习。开阔学生的思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典型性练习。对于教材中典型题例,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其思路和解题策略。

2.复习课练习设计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对于教材中的基本练习、基本技能、基本规律要让学生知识牢固掌握。

2)少而精原则。

设计数学练习时,既要考虑练习的质量,也要考虑练习的数量,要辩证地处理好练习质与量的关系,做到少而精。复习课练习的精选题非常重要,精选题可以是:①本册新授例题。②学生作业常错题。③本册单元测试经典题。④历届期末试题经典。⑤其他学习资料好题剪切。

3)查漏补缺原则。

平时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漏。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有的错误和缺点,教师虽然作了纠正,但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教材上那些容易混淆和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通过复习课来补缺。

 4)层次性原则。

复习课中的练习安排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不在一个平面上盘旋。有层次才能有合理的梯度,才能使学生产生循阶而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也才能促进他们兴致盎然地深入学习知识,让知识向技能、智能转化。

2.复习课练习的设计方法与要求。

1)练习题设计增加趣味性。

2)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3)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每个班级的学生智力、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后,我设计了

1.填表:

 

形体名称

   

表面积

体 积

长方体

3米,宽2米,高1.5

 

 

正方体

棱长0.6分米

 

 

圆柱体

底面半径10厘米,高5厘米

 

 

底面直径1.8分米,高12厘米

 

 

底面周长0.942 米,高20厘米

 

 

圆锥体

底面直径和高都是9分米

 

 

 

2.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模型,至少需要铁丝(     );如果用纸糊它的表面,至少需要(     )纸板;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是(      )。

3.用3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4.一个圆锥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4)练习的设计要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5)练习的设计要有系统性。

复习课的练习要具有知识的综合性,用尽量少的题目涵盖尽可能多的知识点,突出揭示知识的特征。如我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出示了三道练习题:  ①一个长方体鱼塘长8m,5m,2m,这个鱼塘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容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 ②一个正方体总棱长为60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③ 学校要修一道长30m,厚2dm,高3m的围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00块,这个围墙一共用砖多少块?在这三道练习中,包括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总棱长、表面积、体积、容积,学生只要解决了这三道题,几乎这个单元的知识点都掌握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5月——20156月)

整理资料,反思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课题论文。

具体措施

制定各阶段具体实验计划;深入学习,提高科研能力;及时探讨总结教学模式,以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定期进行检测对比。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设置一定的学生问卷或教师问卷,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方向,以让课题研究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研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效益。

4、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分析,以总结出教材内容选择的途径、策略、思想以及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最优化等。

五、研究的成果

自己通过进行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有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素养。

通过文献研究,大量的理论学习,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更新了教学观念,形成了个性化教学特点,并且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同时转变了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2.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能力。

通过自主梳理、互助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讨论、交流,自已的思路会不断的明确、丰富,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在交往中提高了交际能力,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3.经过实验,本班的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发挥,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课堂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测试,发现优秀率、合格率都有提升。在六年级下学期的平时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都名列于年级前茅,受到了领导、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成绩的提高得益于复习过程的科学组织,得益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总结出了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有效性的教学模式。

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引导梳理知识——交流完善知识——提升运用知识的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有效性的教学复习模式,即在数学复习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学生搜集知识,建构网络),互助交流完善知识(小组合作,补充知识;班级交流,完善知识);有效设计,提升运用知识。

六、问题和反思

由于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虽然探索出了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有效性的模式、策略等等,但觉着比较粗浅。

1.还需进一步的磨合和探讨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有效性的模式、策略。

2.在小组合作复习中,小组内同学的组合、分工,以及交流的效果、质疑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3.根据复习的内容不同,复习的模式也应有所不同,复习模式的多样化需要进一步探讨。

七、参考文献:

1.参考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3.洪湘江 《小学数学单元整理复习课教学模式》   《广州教学研究》

4.小学数学自主互助课堂中复习课教学程式的研究   百度文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