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恩师郭颂
标签:
情感 |
怀念我的恩师郭颂
2016年5月19日下午惊闻我的恩师郭颂今晨5点45分在北京305医院去世,享年85岁。这一消息首先由龚琳娜微博发布,记得2014年王昆去世的消息也是由龚琳娜首先发布的。
我的好友现任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曲奉军已于5月20日下午先期乘飞机赶往北京筹备郭颂追悼会。
追悼会于5月21日上午10时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八宝山生命礼仪三零五服务处举行。
1978年,已经47岁出头的郭颂老师赴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进修,师从王福增,学习美声唱法,当时大多学员年龄在28-35岁,郭颂最年长,成为叔叔、大爷辈的,昵称“郭大爷”。当时中央电视台赵忠祥昵称“赵大叔”。
那时的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有两巨头:沈湘和王福增。沈湘和王福增各有所长。沈湘是歌剧系主任、男高音、正教授;王福增是歌剧系副主任、男低音,副教授。沈湘主要在艺术表现方面占有优势,沈湘虽然是男高音,但是在解决男高音或女高音的高音上却没有太好的方法,都是把学生送到王福增那里解决。王福增虽然是男低音,却首创了“微音唱法”,很好的解决了男、女声的高音恐惧症。在当时中国声乐界之所以形成:“南有林俊卿,北有王福增”,是因为王福增早年留学日本学习音乐,后于上世纪50年代在上海跟随林俊卿博士学习原汁原味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并担任助教,成绩卓著。
在制定毕业汇报演出曲目时,郭颂老师执意要选择演唱意大利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著名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当时大家包括王福增在内都不理解,为什么郭颂要选择这一世界级难度的咏叹调呢?郭颂老师认为自己一直演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例如:鄂温克族的《我心中的金凤凰》、赫哲族的《乌苏里船歌》、以及改良二人转《新货郎》等。因为普契尼的《图兰朵》背景是带有浓郁中国元朝时期蒙古和鞑靼民族元素,所以郭颂执意坚持要演唱这首歌曲。这首咏叹调对于将近50岁的郭颂来讲困难之大难以想象。当时录音机很贵、很奢侈,于是郭颂买了一台台式电唱机,放在宿舍里反复听帕瓦罗蒂演唱的:“今夜无人入睡”,仔细体会演唱技巧和韵味。就这样,不知听了多少遍,最后竟把当时流行的45转速塑料薄膜唱片硬是给磨漏了......在当时音乐界传为一段佳话。
1984年经同学介绍我有幸拜郭颂为师,学习意大利美声唱法。郭颂继承了王福增的教学真谛,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喉头向下挡气吐字发声法”、“微声唱法”、“子音在前母音在后”......等等。郭颂老师认定我中声区有优势,音域为(a--g2),建议我向戏剧男中音发展,例如:法国比才的《斗牛士之歌》等。
还记得当时每周三下午上一次课,我乘坐11路公交车到火车站终点下车,换乘103路无轨(大辫子)电车在兆麟公园站下车。步行到兆麟公园南门,抬眼望去,在沁人肺腑的丁香花簇拥、环抱着海市蜃楼梦境一样的酒红色音乐圣殿:老黑龙江省歌舞团大楼。在三楼团长办公室,办公桌从左向右分别是李高柔、周琪华、郭颂、刘锡津、李秀田、王德。如今令我魂牵梦绕的酒红色省歌舞团老楼因动迁已不复存在,在原址盖起一座新楼,以往路过省歌舞团那种油然而生的激情已灰飞烟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王福增教授总结整理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准备出版《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王福增还邀请郭颂参与修订并给《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第二辑)作序。经王福增教授授权,把《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第二辑)翻印成册,在哈尔滨音乐界无偿赠送。此书在当时被誉为声乐界教学圣经。我有幸受到郭颂老师的关爱,得到一本《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第二辑),如获至宝,保留至今。
1992年,60岁的郭颂老师已经在海南工作了6年,办理退休从海南来到北京投奔儿子定居。
郭颂为人谦逊、豁达、耿直,为了保护声带不吸烟、不喝酒,只喝茶。对艺术严谨、执着令人钦佩,体现出老一代艺术家高尚风范。郭颂老师相继创作、改编、演唱了《新货郎》、《我心中的金凤凰》、《乌苏里船歌》、《我爱这些年轻人》、《越走越亮堂》、《串门》、《甜透了咱心窝》、《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笑开了满脸花皱纹》、《大顶子山高又高》、《月牙五更》、《王二姐思夫》、《瞧情郎》、《迷人的夜晚》等50余首作品,将以他为代表的黑土地民歌艺术成功地引领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当之无愧:“东北民歌王”。
http://s2/small/0060iAIvty71Rx0h0pH51&690
http://www.hljswl.com/UploadFiles/201210/29/122568215250.jpg
最后引用并略作修改一首《天安门诗抄》作为结束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