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珍贵泉种:脱谱折三型
“万历年造背九钱”铜币鉴赏
献福寿山石
笔者昨天介绍了一枚“万历年造背九钱”大型铜币,今天再展示几枚同款折三型铜币与泉友解析鉴赏,此钱诸谱未载。
“万历年造背九钱”铸于明神宗万历四年至万历48年(公元1576-1620年)。按明代铸钱惯例,钱背有明确纪值即为银钱,同时期铸制的“背二钱、矿银四钱、背五钱”即为例证,上述钱币华谱介绍均为银质。唯有“万历年造背九钱”折十型及折三型,截止目前发现的存世品皆为铜币,这说明万历帝这批大钱银铜皆有铸造。
“万历年造背九钱”铜质钱币为什么会有大小之分,大者钱经在47MM左右,而折三型钱经仅为32MM,两者直径差距之大让人匪夷所思。按常理推测其中必有一真或为假,再武断推定两者皆有疑点。但1959年北京郊区明朱忠禧墓出土的大型钱币背八钱背九钱证实了它的存在。大钱的疑点就此排除,小钱疑点突出了,它究竟是臆造品还是减重品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来一番推敲。
先从笔者展示的折三铜币表象分析,可以看出三品钱币皆出自一模,但非一地一坑出土。一枚生坑绿锈,显然出自北方地区。两枚熟坑,其中一枚为鎏金、一枚为贴金,这两枚钱币似出自水坑,因常年浸泡,鎏金、贴金缺失严重,只能依稀可见。这种现象可充分佐证,“万历年造背九钱”折三铜钱并非臆造品,它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存世量要比折十钱多一些,在互联网可见泉家展示。7788网站亦有出售拍卖,但往往被网站裁定为臆造品予以封杀了,哀哉店主被冤,买家吓止。
排除以上疑点,折三钱就剩余减重品一顶桂冠了。这说明万历朝后期经济的确出现了问题,以轻小钱币购得原有大钱才能买到的物品是典型的通胀现象。明神宗在万历前中期是位勤政于民的好皇帝,但到执政中后期由于其沉迷酒色、怠于朝政,致使国家经济衰退,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又具讽刺的是,笔者三枚减重钱币却充分佐证了这一灰色现象的存在。
是品钱经32MM、重11·2克。
请看下图,同是背九钱大小却不是一个级别


下图为折三型生坑背九钱

下面这幅图片为折三型背九钱鎏金币

下面这幅折三钱不仅留有历史的沧桑感还依稀可见贴金痕迹

欣赏过这三枚折三“万历年造背九钱”图片后,您还能说它是臆造品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