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种字体的酒令钱【第二十三】
献福寿山石
展示两枚秦汉时期的酒令钱供泉友鉴赏。面文为【第二十三】,均为铜质。但它们的书写方法却大相径庭,钱文布局也不一样。上图为横读,凸起阳文;下图字体为阴刻正字,且为直读。阳文钱币现今并不难见,但此泉在丁福保先生编纂的《历代古钱图说》一书中却未刊载。仅拓有一枚阴刻“第二十三”图片,丁先生将此钱认定为秦早期“权钱”,评级颇高,为“无定价”。这说明阴刻字体“第二十三”,在丁福保那个年代存世量是相当稀少的,而阳文字体的“第二十三”当时还未发现,应该说这两枚钱币直到今天也并不多见,属珍品无疑。
正因如此,阴刻“第二十三”钱币在某些专家眼里被看作是臆造品。他们的理由是,此种钱币多年未见新品出土,即认定民间收藏的这种钱均为新铸。更有甚者,少数所谓专家,垄断了藏界的发言权,多为臭铜染身、利益熏心,失去了做人的起码良知。他们凭借砖家的“护身符”,在个别拍卖场所或鉴定机构,可以随意把民间人士的珍藏说成赝品,也能把假货认定成真品。目的不是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而是基于狭隘私利,颠倒黑白,打压民藏。这种腐败陋习,政府有关部门确应履行职责、认真管理、予以纠正了。
言归正传,本人一开始,就将这种“酒令钱”的铸行时限界定在秦汉时期。而现今有关资料认为“酒令钱”并非出自于秦,而是铸于汉早期。此说的理由是,在近年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内,同时出有“酒令钱”与“五铢”钱
。他们认为“五铢”铸于西汉,同坑出土的“酒令钱”也应统归西汉所铸。这种观点在本人看来,论断过于牵强。
余认为,“酒令钱”始铸于秦而行铸于秦汉
。论据为:一、存世的这类钱币大小各异,差别明显,非同期所铸。二、此类“酒令钱”钱型不一,虽为平背,但以无廓者居多,亦有内、外廓者,秦早期的铸币已出现带廓者,如“两甾”钱。三、现今发现的“酒令钱”从钱文、铸相看,秦汉遗风同时存在,说明这种宫廷行乐钱,两朝风行。四、同坑出土之物的下限时间,只能认定其为入土的最后时限,不同时期的钱币在一坑出现只能说明它们是同期入土,不能看作同期产物。据上述四种理由,我们将这类钱币认定为秦时所铸,西汉时期仍在铸行是较为合理的。以上仅为一己之见,可进一步探讨。
是品均无外缘内廓,平背。阳文钱币为生坑、钱经34.5MM、穿经10MM、重9.95克;阴刻钱币为老生坑,钱经39.7MM、穿经9.6MM、重12.64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