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为其中独特的人物故事和发展。一个生活优裕的男人,突然辞去优厚的工作,离开幸福的家庭,不告而别。很多人猜测其与秘密情人私奔,留下一家大小不顾,一时间众说纷纭。可是,作者的深入探访,还原了一个渴望摆脱俗世生活执着于精神完美的艺术大师形象。
大学时就读过《月亮与六便士》,但是,与其它匆匆读就的外国作品一样,对它印象并不很深刻(书名倒是一直没有忘记,想必其中的情节太动人。)。今天,又想起这本小说,想再一次认真读一次。并且,突然对小说的背景来了兴趣。不查不知道,原来作品果然师出有名,竟然以法国印象派大师高更生平为蓝本写成。月亮,象征了对艺术的追求,而六便士,money,则是俗世的生活写照。一个在精神与物质世界边缘挣扎的画家,突然的疯狂之举,原是情有可原的。
法国画家高更和同时代的梵高、塞尚齐名,三位还是好朋友,互相影响,互相诟病。其中,高更还牵扯到梵高割耳事件中来,一只耳朵的梵高自画像随处可见。有人怀疑是梵高自己精神病气质所结果,割耳事件后几个月,三十几岁的梵高即在贫病交加中自杀;有人说是高更与梵高为一妓女争风吃醋,怒而割其耳朵。幸而梵高在住院期间三箴其口,高更才不至于被刑拘逼问,也为后人的猜疑埋下线索,为好多人糊口谋得了一个出路。
不管真相如何,大师时代已去。《月亮与六便士》却随着毛姆的手笔,为后人留下了一个touching故事,也留下了高更的问题《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保罗.高更)
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据画家自己说,这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作品。因为此前,高更迫于贫困交加,绝望到了自杀的地步,被救之后,产生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把在梦中的幻想与在塔希提生活的感受综合为这样的构图,并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为题,构思成这件巨作。画面色彩单纯而富神秘气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东方的装饰性与浪漫色彩。在斑驳绚丽、如梦如幻的画面中,暗寓着画家哲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是高更第二次来到塔希提岛的作品,画家贫病交加又丧爱女,决定在自杀前绘制这幅绝命之作。为此他曾说过:“希望能在临死之前完成一幅巨作。在整整一个月内,我几乎不分昼夜地以我前所未有的热情从事创作。我完全不用模特儿,在粗糙的麻袋布上直接作画,以至于看来十分粗糙,笔触相当草率,恐怕会被认为是未完成的作品。确实,我自己也无法十分明确地断定。可是我认为这幅画比我以前的任何作品都要优秀。今后也许再也画不出比它更好的或同样好的作品了。我在死之前把我全部精力都倾注在这幅作品中了。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痛苦的热情和清晰的幻觉来描绘,因此画面看起来毫无急躁的迹象,反而洋溢着生气。没有模特儿,没有画技,没有一般所谓的绘画规则。”
这幅画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是暗示亚当采摘智慧果寓人类生存发展,尔后是老人,整个形象意示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画出人生三部曲。画中其他形象亦都隐喻画家的社会的、宗教的理想,颇具神秘意趣。这幅画是高更全部生命思想及对塔希提生活的印象综合,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后面所有文字摘录字自由百科;因为对绘画实在无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