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1716一1798)字子才,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及诗人。他十二岁入泮(即秀才),二十岁时应乾隆元年的"博学宏词科"征召,二十四岁成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放知县,溧水是他第一个任所。据《随园诗话)卷十:"壬戌,余与陶西圃镛以翰林改官。"《诗话•补遗》卷五:"壬戌,余与曹南村、黄笠潭同以翰林外用。"同书卷十"余廿七岁,权知溧水”,可知袁枚以翰林改官外用,到溧水当代理知县的时间是乾隆七年 (公元1742年)。又从柘塘地墟村 《濮氏宗谱》中发现袁枚为该谱所作的序文,文末有 "乾隆十年仲冬月榖旦,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原摄理溧水县事今知江宁府江浦县事……年家弟袁枚顿首拜撰"。由此可知袁枚在乾隆十年冬之前已调任江浦知县。按当时朝廷选放,"摄理"溧水县事,有似于后来的试用阶段,还不是实授的县官。袁枚少年得志,才华横溢,虽为"七品芝麻官",也有些不同凡俗,甚著政声,地方父老对于他的治绩多加肯定,传诵不衰。遗憾的是在光绪《溧水县志•官师志》中,仅录有他的职务而无到离任年月,艺文也仅存《出中山县署途中感怀》七律一首。对这位大名鼎鼎的一代诗杰文豪,留存本县的翰墨如此之少,未免使人悒悒。经查袁枚的文集,曾多次提及在溧水的这段往事,表现了对溧水的留恋之倩。现将有关诗文转介
如下:
一、初抵溧水
袁枚由翰林改官到溧水任县令,初抵溧水感到人地生疏。作《初抵溧水县署》诗一首。这首诗见于《小仓山房诗集补遗》卷一。
津吏传呼款碧轮, 簿书裁冗一番新。
初官直似为新妇,满眼何尝有故人。
二、溧水任上
袁枚在离任若干年后,依然怀念在溧水的经历,现录以下两则。
(一)闻香亭宰正阳•再以诗寄
我昔知深水,阿爷客桂林。得信买舟归,慰我迎养心。
虑我年尚少,居官力不任。入境带草冠,貎作过路叟。
召集翁若妪,问某官贤否?曰是翰林耶?年方念八九。
折狱最聪强,居心颇慈厚。一村复一村,“好”字不离口。
爷闻不易服,骑驴直上堂。举家不及知,错愕争扶将。
我既失远迎,长跽心惊惶。谁知爷喜甚,即序此因由。
道汝能循良,较胜罗珍羞。是夕便加餐,齤然笑不休。
我生愧孝行,嗛嗛常自嗟。只有者番事,差足慰些些。
(二)诸知已诗•李名世秀才
我听溧邑讼,有客戴儒冠;日日立堂下,如石点头看。
疑是攘狱者,来探鞫剌端,觉不干我事,姑且听其然。
亡何我改邑,驱身出郊外,此人伏草中,奔向车前拜。
云是高淳人,偶来溧邑界。爱我听讼明,赁屋居此间,日听一二事,归与父老传。
我方拱手谢,彼复拢袖言:“饷朱提八流,愿当刘宠钱。”
拒之彼下泪,受之我茫然。从此一为别,腾身如云烟。
感君好善心,愧我酬恩意,冥冥三十年,恻恻至今记。
记得门状书,秀才李名世。
三、从溧木移知江浦
在《随园诗话•补遗》卷十,记述了袁枚自溧水改调江浦登车离境时,黎民百姓夹道泣送,留恋难舍的情景。全文如下:
余二十七岁,权知溧水,离任时,吏民泣送,有以“万民衣”披我身者,金字辉煌,皆合郡人姓名也。车中感成一律云:
任延才学种甘棠,不料民情如许长。
路壶浆挚父老,万家儿女绣衣裳。
早知花县此间乐,何必玉堂天上望。
更喜双亲同出境,白头含笑说儿强。
另诗两首记载了当时的感受。
(一)自溧水移知江浦•留别送者
(《小仓山房诗集》卷三)
秣陵关外动征尘,满耳骊歌夹路陈。
琴为风移弹别调,鸟因枝稳恋残春。
来秋麦草应无恙,他日儿童尽故人。
只恐任延年尚少,可能官不累斯民。
(二)出中山县署
秣陵关外动征尘,士女壶浆款碧轮。
两月清风离此土,十年心事恋斯民。
来春麦草知无恙,他日儿重尽故人。
策马夕阳风渐紧,方山回首亦沾巾。
(光绪《溧水县志》卷十八•艺文志下)
四、其 它
(一)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一书中,有一则“溧阳乌饭酒”。回忆乾隆丙戌 (1766)年间他出访溧水柘塘叶继雯(叶名琛的祖父)家,叶以乌饭酒款待的故事。全文如下:
溧阳(水)乌饭酒
余素不饮,丙戌年在溧水叶比部家,饮乌饭酒,至十六杯,旁人大骇,来相劝止,而余犹颓然未忍释手,其色黑,其味甘鲜,口不能言其妙。据云:溧水风俗,生一女必造酒一坛,以青精饭为之,俟嫁此女才饮此酒。以故极早亦须十五六年,打瓮时只剩半坛,质能胶口,香闻室外。
(二)在《随园诗话•补遗》卷六,其中的一条诗话记述了作者离溧水四十年后,曾有张惠堂举人来溧水代理县令的事实。而光绪《溧水县志•官师志》,在乾隆年间,并未记有此县令,可补县志之缺。原文是:
乾隆庚寅,余在杭州,访蒋苕生太史,闻寓湖州太守张公处,即具名纸往投。蒋未见,乃有一峨冠者,拱手出。心知是太守,素无交,而其意甚亲,未免愕然。太守笑曰:“先生不识我耶?我早识先生,并识先生之夫人貌作何状,令姊貌作何状,历历如绘。”余益惊,问故。太守曰:“当年公作翰林,住前门外横街。我年九岁,与公陆氏二甥同在蒙馆读书。塾师放学后,嬉游公家。公姊及夫人梳头,常在旁,手进梳篦。公过,犹呼饼饵啖我。公竟忘耶?”余谢曰:“事实未忘,不料昔日圣童,今为公祖也。惜二甥早亡矣!”相与唏嘘者久之,从此遂别。更二十年,公子惠堂孝廉来,权知溧水,又是余改官江南第一次捧檄之所,重重春梦,思之怃然!其前事迹,已作七古一篇赠蒋,梓入集中矣。今年衰,不能再赘,乃作一联赠惠堂云:“后我卌年,同为南国亲民宰;通家两代,曾见而翁上学时。”盖实叙平生佳话,非敢挟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