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蘅芷清芬”、“蘅芜苑”取名源于南宋诗人史弥宁诗
皇极梅 原创
《红楼梦》“大观园”中,“蘅芷清芬”、“蘅芜苑”取名,应来源于南宋诗人史弥宁诗句------“蘼芜蘅芷逊孤芳”。
一、史弥宁为何方神圣?
史弥宁,字安卿,南宋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尚书右仆射史浩的从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嘉定中,以国子监生莅春坊事,带阁门宣赞舍人。知邵阳。史弥宁著有诗集《友林乙稿》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友林乙稿》·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嘉定中以国子舍生莅春坊事,带ト门宣赞舍人,知邵阳。《宋史》无传,其集亦不见於《艺文志》。此本犹宋时旧刊,楷法颇为工致。凡录诗一百七十首,前有原序一篇,自称其名曰域。大略谓浩帅闽时,以庠序诸生最沐称赏。後四十年,得见弥宁於湘南,因掇拾友林诗稿,命工锓之。而序末旧阙一翻,失去题署年月,不知其姓为谁。以词意推之,盖作於弥宁知邵阳时也。集中近体诗居多。其《诗禅》一首云:“诗家活法类禅机,悟处工夫谁得知。寻著这些关捩子,国风雅颂不难追。”观其持论,似亦以妙悟为宗,与严羽之说相近。然命意遣词,务取鲜新,乃往往伤於纤仄,无所谓镜花水月之意。则所谓妙悟者,特一韵之奇、一字之巧而已。特其点缀映媚,时亦清警,沙中金屑,要不可谓之非宝。固亦不妨录其一长云尔。
二、为何说取名源于史弥宁诗句?
为何说《红楼梦》“大观园”中,“蘅芷清芬”、“蘅芜苑”取名,应来源于南宋诗人史弥宁诗句------“蘼芜蘅芷逊孤芳”呢?
主要是因为《红楼梦》作者“传诗”所持论诗法,与史弥宁“诗味相投”,即“诗法禅机,妙悟为宗”。
《红楼梦》第十七回、十八回,大观园中一处景观院落,先是贾宝玉题名“蘅芷清芬”,后元妃省亲时,将“蘅芷清芬”赐名“蘅芜苑”,薛宝钗奉元妃之命移居此处。探春结诗社,为了避免叔嫂一类的俗称,各人都起了别号,宝钗住蘅芜苑,李纨便封她为“蘅芜君”。上述景观别处以及人物别号取名有何玄机呢?原来深藏“禅机”。
《红楼梦》是“文字禅”。《红楼梦》第一回就写了一僧一道“大施佛法”,将石头及“一干孽鬼”下世投胎历劫。这其实告诉读者,作者是用“佛法”作文写诗的,《红楼梦》深藏“禅机”,读者破迷之法应以“妙悟为宗”。《红楼梦》中有“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言外之意是“听曲文读者要悟禅机”。那么何为“禅机”呢?史弥宁有一首《诗禅》解得好。“诗家活法类禅机,悟处工夫谁得知。寻著这些关捩子,国风雅颂不难追。””关捩子“何解?关捩子,
禅林用语。又作关肁子。关,关要、关卡;捩,键、钮。原为门锁、门闩、机轴等意。引申为关键;在禅宗,转指参悟奥秘玄机之要诀。典出《景德传灯录》卷九:“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坚(疑作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中略)且当人事实。能体会得,但知学言语,念向皮袋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皇极梅形象的说:”关捩子“,就是”转轴“,作用在于”转“;引申为”转识成智“。或者说”文字禅“之”禅机“在于”言在此意在彼“。
上述取名有何”禅机“?
我们如果将”蘅芜君“转识为”蘼芜君“,就转动打开了《红楼梦》的机关。为何要将”蘅芜“转识为”蘼芜“呢?
其实在古代”蘼芜“、”蘅芜“本一家,都是香草,且都是古代词汇,并非清朝时的”当代词汇“;二者经常通用互换。作者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十八回写到蘅芜苑内的许多异草时,特地交代蘅芜苑中,既有“那香的杜若、蘅芜”,“还有什么丹椒、蘼芜”。既然因薛宝钗的居住处长满了蘅芜,就把其居处称为”蘅芜苑“;那么薛宝钗的住处也长满了蘼芜,其住处当然也可称之为“蘼芜苑”了。薛宝钗名号”蘅芜君“,取名应参考了“秦淮八艳之柳如是名号”蘼芜君“。何以见得?首先是贾宝玉怡红院有”绛云轩“,钱谦益为柳如是建了”绛云楼“。那么从贾宝玉”绛云轩“对应来看,薛宝钗”蘅芜苑“应为”蘼芜苑“,应号”蘼芜君“。其次是柳如是还有一号叫”河东君“,是源于柳姓郡望为河东郡。巧合的是薛姓的郡望也是河东郡,以此来看,薛宝钗也可号”河东君“。作者将自己即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爱情,比作钱谦益与柳如是的爱情,说明作者也是深爱着薛宝钗的,并非只恋”木石前缘“,宝钗应是”木石后缘“,很可能是为自己生了儿子贾桂的小妾。《红楼梦》作者将自己比作钱谦益,表明了自己向钱谦益一样由仕清到反清的心路历程,这也是《红楼梦》”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根本之所在。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红楼梦》作者创作《红楼梦》是为”闺阁昭传“,即为柳如是、钱谦益等昭传,一个”昭“字,相对应深藏者个”贬“字,即朝廷开始”贬“钱谦益的时候。《红楼梦》还有
一个创作动机就是”传诗“,作者所喜钱谦益之诗以及作者之诗,因某种原因在社会上”不传“。那么此创作动机,决定了《红楼梦》开始创作或不早于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即乾隆帝亲命南书房将沈德潜36卷传本《国朝诗别裁集》删改重镌为32卷,将钱谦益等列为”贰臣“的诗删去之后。
以上”蘼芜“与”绛云“联系,也决定了”蘼芜“与”蘅芷“之关联在薛宝钗居所不容易,也必然参考了史弥宁
诗---”蘼芜蘅芷逊孤芳“,蘼芜蘅芷应指宝钗,那么孤芳所指江梅应是宝玉。此句诗更能预示贾宝玉与薛宝钗爱情结局。从“禅机”来看,看似巧合,实属不易,应是必然。还有更隐秘的联系是,史弥宁诗中有
“回班烂漫赏西湖,不妨频著孤山屐”,暗示薛宝钗是西湖边生长的香草,暗示作者贾宝玉是杭州人即孤山之梅花。《红楼梦》中有很多名物、文化属杭州特有的,“翠樾埭”取名就必定参考了杭州名胜“翠樾堂”,“埭”也是杭州才有的叫法。
三、还有其他与史弥宁的关联吗?
对《红楼梦》中第八十六回贾元春的“八字”探源后发现,《红楼梦》作者对南宋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著名的史家即史弥远、史弥宁家族,有着很隐秘的关联。
“蘅芷芬芳”、“蘅芜苑”取名必来自于史弥宁的诗句,可能有人会说很牵强。当发现贾元春的八字命理及数运与南宋臣相权臣史弥远相同,就不会质疑了。
《红楼梦》中第八十六回贾元春的“八字”命理如下:
---“前几年正月,外省荐了一个算命的,说是很准。那老太太叫人将元妃八字夹在丫头们八字里头,送出去叫他推算。他独说这正月初一日生日的那位姑娘只怕时辰错了,不然真是个贵人,也不能在这府中。老爷和众人说,不管他错不错,照八字算去。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惟申字内有正官禄马,这就是家里养不住的,也不见什么好。这日子是乙卯,初春木旺,虽是比肩,那里知道愈比愈好,就像那个好木料,愈经斫削,才成大器。独喜得时上什么辛金为贵,什么巳中正官禄马独旺,这叫作飞天禄马格。又说什么日禄归时,贵重的很,天月二德坐本命,贵受椒房之宠。这位姑娘若是时辰准了,定是一位主子娘娘。这不是算准了么!我们还记得说,可惜荣华不久,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就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了。他们把这些话都忘记了,只管瞎忙。我才想起来告诉我们大奶奶,今年那里是寅年卯月呢。”
《红楼梦》中贾元春的八字为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时,作者借外省算命的之口,对其命理解读看是不同,但后来贾元春的命运结局一如其所预言十分精准。《红楼梦》作者精通八字算命之术,必定读了明万民英的《三命通汇》。原来贾元春的八字与史弥远的八字相同。《三命通汇》六乙日辛巳时断中有记载:”贾咏阁老:甲申、丙子、乙卯、辛巳;史弥远惟月丙寅不同“。关于史弥远八字很多八字算命书都有详细解读,属大贵之命,如"卜命注:印格用煞,以印化煞,吉;丙火融和,寒木向阳,贵;又可论伤官合煞留官,贵。史弥远造,禄劫用伤官合煞,伤官七煞有情有力,大贵。"。
史弥远(1164年2月23日—1233年11月27日 [1]
),字同叔,号小溪,别号静斋。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尚书右仆射史浩第三子。南宋权臣,至先后两朝宰相长大二十六年。由于杀抗金之韩侂胄、任人唯亲用”四木三公“等,历来有”权奸“之恶名。为啥八字算命之流的术数界称其命为”大福大贵“之命呢?其大福大贵之处在于,古人以当官为荣,史弥远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长达二十六年;而且又得”善终“,七十岁病死任上还被追封卫王,谥忠献。可能因当权大量任用家乡人,也为理学、佛教之传播做了一些事,明州一带人对其评价并不坏,甚至认为其是菩萨转世。从史弥宁为尚书右仆射史浩的从子来看,史弥远与史弥宁应是堂兄弟关系。
《红楼梦》作者与明州(宁波)有着很隐秘且剪不断的关系,还可从《红楼梦》中找到很多依据。《红楼梦》作者”崇舜“,有七处歌颂舜;有史记载舜生于浙江上虞,曹娥江也称舜江,明州、绍兴一带祭祀舜的古籍很多。《红楼梦》也写有”曹娥投江“。《红楼梦》中最著名的一道菜”茄鲞“,鲞从字源来看,应是晒干的海鱼。《吴地记》载“吴王阖闾自海中(征越)回军,会群臣,思海中所食鱼,而鱼已曝干,吴王食之甚美”。因为“‘美’下着‘鱼’,是为‘鲞’字”,后俗便以鱼干为鲞。《食宪鸿秘》中记载了宁波的特产淡白鲞,李时珍觉评价“鲞能养人,人恒想之,故字从养。”至今浙江宁波、绍兴人都把晒干的海鱼称为鲞。《红楼梦》”茄鲞“创意应源于浙江宁波、绍兴的鱼鲞。尤其是陪伴贾母尽孝十九年的贾宝玉即作者,将自己极为孝敬的贾母之姓设计为史姓,看来作者与南宋明州史家也应有隐秘的关系,很可能暗示作者祖籍是浙江明州,后来迁到了杭州,明州之祖与杭州之作者应在”五服“之内。
附:《通守黄子说解印造朝之日江梅辄花天其或者以相行色耶取风人吒物之义赋诗饯别致缱绻意》
[南宋] 史弥宁
鵷甃霜明欺晓色,一笔巡檐梅摘索。
犯寒上队出郊坰,攀折南枝饯行客。
此客端的梅样清,秋水为神月为魄。
瑶葩粲日耿林园,玉树凌空挺标格。
悬知仟出闽峤过,分得幽姿来楚泽。
蘼芜蘅芷逊孤芳,万绿千红俱避席。
共惟别驾东合郎,战退膏粱凛冰檗。
流传好语到前村,是谁不道君清白。
手调金鼎升庙廊。稳继大门名烜赫。
朅来得此岁寒友,气味深长歹莫逆。
相期嚼蕊吐瑰词,更拟浮香醉琼液。
天飚吹起朝玉皇,香案前头颜咫尺。
回班烂漫赏西湖,不妨频著孤山屐。
明朝风月半凄凉,我老沧浪尚萍迹。
满城稚耋重相思,江路攀辕累千百。
归骢蹋雪度关山,有句先春害来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