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浙江书院之四 万松书院

标签:
转载 |
分类: 历史、文化、艺术 |
(浙水敷文桃李芬芳-浙江书院之四)
万松书院位于杭州西湖南岸静谧秀美的青峦翠岭之上,三面环山,极高明而最幽胜,左衿钱江,右带西湖,俯视万家,举在目前。
万松书院的前身是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的报恩寺,长年香火旺盛,文人墨客常纷至沓来。相隔悠悠二百七十年,同为杭城做过卓越贡献的两位大诗人,唐代杭州刺史白居易和宋代杭州太守苏东坡,曾先后光顾报恩寺,与寺僧品茗对弈、参禅论佛,分别留下传诵至今的诗篇《浣云池》和《万菊轩》。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原报恩寺的遗址上改建书院,取名万松书院。
《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万松”既标明地理风貌,又寓意育人弘旨,何等贴切!
万松书院历经明清诸朝,风云变幻,潮起潮落,数度易名,既有本固枝荣,气象万千之时,也有陷入低谷,甚而凋零荒芜之日,直到1999年至2002年的大规模修葺重建,再现鼎盛时期的风采。更着意打造了传说中万松书院同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场景,为幽雅的学府氛围平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松岭仰弥高,万仞宫墙,居仁辅义;
杏坛瞻在迩,一堂弦诵,扢雅扬风。
毓粹门
人只此人,不入圣便作狂,中间难站脚;
学须就学,昨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万松书院外中有 “万松书院”石坊,西有“德侔天地”石坊,东有“道冠古今”石坊。重修后的3座石坊呈“品”字型排列,挺拔厚重,是万松书院的标志性建筑。石坊阳额分别代表着书院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即明代万松书院时期、清代太和书院时期和敷文书院时期。三座石坊呈“品”字型排列,蕴含着“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的寓意。三坊皆为三间四柱石坊,歇山顶,翘角凌空,坊脊两端堆塑龙首鱼尾的“鱼化龙”造型,象征着“学习改变命运”。
万松书院创建初期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左边近山处有孔子殿。孔子殿系原报恩寺建筑,三开间,是书院的祭祀场所。后更名大成殿建于高台之上,砖木结构,歇山顶,重檐翘角,庄严宏伟。前有檐廊,朱栏画栋,古香古色,天花彩绘为传统桃李图饰,喻意“桃李满天下”。殿外悬贴金竖匾“大成殿”,匾四周嵌有九龙祥云。檐柱有书院访问学者、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撰联:
入则孝,出则悌,守先师之道以待后学;
颂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
殿中供奉着原南宋学宫的孔子像、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四配像及十哲木主(牌位):东侧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西侧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
大成殿中有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匾额,正中为孔子及“四配”的木雕坐像。孔子像高2.7米,着十二章之服,头戴十二旒之冕,手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
孔子行教图壁画,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
孔子位前供桌上供奉各等青铜礼器。“四配”像前略少。殿前另置一青铜香炉,重檐兽足,展现了万松书院严格的祭祀制度和齐备的祭器。
大殿庄严、肃穆。殿内左、右两侧各有四幅壁画展示孔子行教图,分别为杏坛设教、读《易》有感、舞雩从游、泰山问政、子贡辞行、忠信济水、侍席鲁君、礼堕三都。
万松书院每年在春(二月初三)秋(八月初九)两季举行大祭。举行大祭前三日,所有陪祭人员要“斋戒”,即节制饮食、修身反省。大祭前日须住在书院内,“至日夙兴”(即早起)。
明道堂为周木始建,位于书院的中心地带,是古代书院的教学圣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位。堂为五开间,宽绰宏敞,为先生讲经明义的课堂。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是师生们自习之所。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孙孟重建后改称明伦堂。清代又称文昌宫、正谊堂。历明清至今,屡毁屡建。几百年间,称谓几经更改,然其功能—直未变:是书院集中授课,“传道、授业、解惑”的大讲堂。明道堂为五间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白墙黛瓦,前后有门,后门开启可直通大成殿。
堂内正中悬有“正谊明道”横匾,取自康熙帝赐“正谊明道,养士求贤”联意。堂后正中亦悬一横匾:“四壁书声”。明道堂现有“中国科举文化风俗大观”的陈列。
明道堂有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撰联:
倚槛俯江流,一线涛来文境妙;
迎门饮湖渌,万松深处讲堂开。
又有清代浙江巡抚蒋益澧撰联:
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峰头延俊杰;
英才同树木,愿多士春华秋实,万松声里播歌弦。
还有清代浙江巡抚马新贻撰于同治五年(1866)重建书院后的对联:
两字仰奎章,二百年雅化作人,幸如今偃武修文,依旧重
华日月;
万松留讲院,东西浙英才乐育,愿多士读书经世,增光有
美湖山。
正谊堂檐前悬有“正谊堂”横匾。檐柱有清代旧联:
堂内正中悬有“务求真实”横匾。两侧有联:“正谊明道;养士求贤。”
讲堂居中为《孔子行教图》, 两侧为万松书院《学规》和《章程》。
阳明学派创始人,提出“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的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曾数度应邀赴万松书院讲学,书院从而深深打上了这位访问学者 “心学”理论的烙印,在办学上重视“讲明义理”,主张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自学,提倡个人专研为主,培养学生独立的治学能力;在德业上提倡相帮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明嘉靖四年(1525),王守仁受提学佥事万信汝之请,为万松书院撰写重修碑记。
当时,万松书院课程的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以充所善,养其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对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倡导精读和博学相结合,培养生徒“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务实求真的学风;提倡百家争鸣。强调“学、问、思、辩”,修己达人,修身养性;书院不鼓励生徒参加科举考试,但也不反对,这与官学只为应付科举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书院虽由地方官员创办,但在教学和管理上还是有着很大的自主权。经过创办初期的摸索和实践,明代万松书院在不断扩建与重修中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明代学者商辂亦曾来此讲学。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严州淳安人。宣德十年(1435)举乡试第一(解元),正统十年(1445)会试第一(会元),继而殿试第一(状元)。为连中“三元”者,官至首辅。
明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抚唐凤仪等人主持了万松书院历
明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等人开山辟路,集资兴建振衣亭,
周木已建可汲、依云两亭。并使千姿百态,奇石嶙峋的石林成为书院一景。
居仁斋
四时之乐俱在于此;
六艺之义不属于斯。
闭户自精,云无心以出岫;
登高能赋,文异水而涌泉。
于《汉书·艺文志》:“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毓秀阁为明嘉靖四年(1525)侍御潘景哲始建,后又有多次重建或维修。 “翼以精舍,以待四方游学之士”,是专门用于接待来自各地的访院学者。为砖木结构建筑,悬山顶,面阔三间,两层。
万松书院奉行古制,始终注重收藏图书典籍,至清末,藏书已达万余卷。万松书院藏书来源大体可分为:历朝皇帝赐书、地方政府出资购置、社会人士捐赠、书院自置、书院自刊等。随着藏书量的不断增多,万松书院逐渐形成了包括征集、收购、整理、编目、借阅、保管在内的一整套严密的藏书管理制度。毓秀阁二楼现为书院藏书楼,收藏部分典籍。中堂有联:
旌表奎章留史迹;
松涛竹韵拟书声。
山色当窗,松声拂院,无数栋梁材,端赖读书万卷;
文明古国,礼义名邦,几多风雅事,正宜垂范千秋。
程颢像
明万历年间,阁臣张居正废毁天下书院。幸而在大学士徐阶的支持下,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终使万松书院逃过一劫。书院改称为“先贤祠”,孔子殿增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子像,祭祀活动由西安博士署派来的一名执事官主持。其时的万松书院虽名亡而实存。崇祯五至六年(1632—1633)间,终于在战乱中被毁。
敷文书院图
2002年重建时,颜乐亭内立康熙御题“浙水敷文”碑。康熙五十五年(1716),圣祖玄烨御赐“浙水敷文”额。曾唯亭竖有依据原拓件重刻的乾隆御题诗碑。昭示着清代万松书院的昌盛
清初,统治者唯恐书院讲学活动会导致明朝遗民反清思想的高涨,设障打压书院教育的发展。如顺治九年(1652)宣谕:“不许别立书院,群聚结党。”清初的前八十年中各地书院始终处于停滞状态,万松书院也仅在顺治年间复建了孔氏祠堂。康熙十年(1671),随着康熙亲政和崇尚儒学,浙江巡抚范承谟重建万松书院,并改名为“太和书院”,书院开始复苏。及至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书院教育由禁止转为提倡后,万松书院得以迅速发展,逐渐步入昌盛时期。
两次修建后,更具名院风采。
康熙帝像
康熙帝御赐《古文渊鉴》、《渊鉴类函》、《周易折中》、《朱子全书》雍正帝像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圣祖玄烨御赐“浙水敷文”额,并赐《古文渊鉴》、《渊鉴类函》、《周易折中》、《朱子全书》等典籍予万松书院。为此,浙江巡抚徐元梦建存诚阁收藏,书院也由此更名为“敷文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万松书院被敕为省城书院,赐银一千两“以资膏火”。
乾隆帝像
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高宗弘历初次巡临万松书院,赐“湖山萃秀”额,并增赐帑金一千两白银,并赐英武殿所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当时享有这一殊荣的,全国仅有江宁钟山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此后,弘历五次下江南又五次巡临万松书院,由此可见对其格外重视。而且,每次都要吟诗一首并让生员唱和,择优嘉奖。
石刻《嘉庆丁巳重修敷文书院记》
沿用初期的教学宗旨和学规外,又增设了《孝廉月课章程——计开条议章程》,使书院的学规和章程更趋完备。
汉扬雄有言:“师者,人之模范”。宋李觏则说过:“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万松书院在数百年历史中始终注重山长教授的遴选聘任。
万松书院历设山长一名,主持书院教学并兼管行政。其人选一般由官府委派或士绅公推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担任,全国范围内招募,因此外乡人居多。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诏改山长为院长,人们习惯上仍称山长。万松书院历任山长有35位。大都是著名的学者或优秀的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发挥过决定性的作用。
选择数位山长,略作介绍:
桑调元 (1695—1771),字伊佐,号搜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任工部主事。不久,因病还乡,是敷文书院最具影响力的山长之一。尊崇程朱理学,“以尚志力行为先”,,主张“穷经之要有三:博综、折衷、自得”;强调“不通群经,不足以治一经;不知史法,不足以与谈;不博研象纬度、山川、方名、器数之岩迹,不足以穷遐极幽”。为人清鲠正直,以教四方之士为己任,曾主持河南大梁书院、山东泺源书院、江西瀛溪书院、浙江敷文书院等,并编撰这些书院的学规等。精于史学与性理之学,在教学方面卓有成就。著有《弢甫集》、《论语说》、《躬身实践录》等。
四时总夏云,奇峰峨叆逮。书屋居卷阿,飞阁俯胜概。
自南势可测,拱北理不昧。色经女娲炼,山似灵鳌戴。
丹穴依凤巢,青霄压鹏背。神蛟奋引群,巨象整列队。
罴卧道纵横,狮睨毯向背。亦有象人生,行坐联朋辇。
欲谈荆班囗,得趣兰为佩。驿络起草茅,弯环奉盘敦。
杰者挺昂藏,贤者表盎啐。低者企追攀,高者垂眄睐。
傲者悍直前,谦者供而退。巧者窍玲珑,拙者貌褦襶。
蹲伏智聚谋,超腾勇敌忾。洞壑幽自迷,蹊径曲如碍。
绣壁蔟芙蓉,匣泉贮流瀣。蜿蜒护峥嵘,魁岸领琐碎。
独立最端严,如圭遥作对。品峻谁安排,笔健畴锡赉。
耸翠蔚氤氲,开襟占爽闿。锦绮市莓苔,斑纹晕玳瑁。
右揽明湖妍,左眺江海汇。即此石岩岩,足豁心愦愦。
融结本化工,连山皆帝縡。若从霄汉观,卷石视嵩岱。
金牲 (1702—1782),字雨叔,号海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七年(1742)被钦定为状元,任侍讲学士。乾隆二十年(1755)起任太子詹事府詹事,辅导诸皇子。乾隆三十年 (176 5),奉命督学江西,次年升任为内阁学士,后升任礼部侍郎。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因病还乡。乾隆四十五(1780)年前后任敷文书院山长。乾隆四十五年(178 0),乾隆帝第五次巡临书院时,迎送有功,受到赏赐。生平“廉俭方正,处事无巨细,井井有法度”。
王昶 (1724—1806),字德甫,号述庵,晚又号兰泉,学者多称兰泉先生。祖籍浙江兰溪,后迁居青浦县。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二十二年(1757),乾隆南巡时召试为一等一名,后官至刑部右侍郎。乾隆末年曾访问江西白鹿洞书院并讲学其间。乾隆五十八年(1793),以老乞归,嘉庆六年(1 801),受浙江巡抚阮元邀请出任敷文书院山长,任期3年。后任诂经精舍教授。学有大成,著作甚丰。在主持敷文书院讲学期间,编撰了《天下书院总志》十卷。著有《春融堂集》。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金石萃编》、《湖海文传》、《湖海诗传》等十余种。
谭献 (1830—1901),字仲修,号复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光绪末年任敷文书院山长。锐意撰述,为一时物望所归。为近代词坛宗师、藏书家。所著有《复堂类稿》、《复堂词录》、《词辨》等。
监院
监院为书院的行政首脑,地位仅次于山长(院长),其职责为主管行政、财务,同时稽察学生,兼管图书等等。其人选或官府委派、学官兼任,或士绅公推。道光十六年(1836)开孝廉月课后,童生、监生、举人三类生徒同堂肄业。为了便于管理,万松书院分设生童、孝廉两监院。孝廉监院专管举人类生徒,生童监院专管生员与童生类生徒。著名监院有陈文述等。
教授
讲席即书院的教授,由德才兼备的名士担任。一般主持讲席须有进士出身,称教授;讲席则由举人、贡生出身的人担任,称训导;也有由抚、藩、运、粮、杭道的长官轮值担任的教授。书院的教授有固定的住院教授与专门请来讲学的访院教授。万松书院在几百年的办学过程中,经常邀请一些学术精英到书院传学,更有众多不远千里而来的访院学者,为书院的教书育才做出过杰出贡献。个中翘楚有:
田艺蘅像
田艺蘅,生卒年不详,字子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末学者,田汝成之子。以岁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曾任应天(今江苏南京)府学教授。博学,工诗文。少年时即以诗赋著名。其文“神采中涵,奇辉外射”。为人“高旷磊落,不可羁絷”。著作颇丰,著有《田子艺集》、《煮泉小品》、《留青日札》、《玉笑拾零》等。曾访问讲学于杭州各大书院。有《游万松书院侍宗师与杨秋官弈见湖亭修真率会晚别江津有作》诗。
朱彝尊 (1629—1709),字锡鬯,号竹姹,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初浙西词派的创始者。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生而秉异,书经目不忘。诗文考据样样精通。康熙爱其才,御赐“研经博物”额。曾被邀至敷文书院讲学,并亲撰“入则孝,出则悌,守先师之道以待后学;颂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联。著述甚丰,著有《经义考》三百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曝书亭集》八十一卷等。又编有《词综》三十四卷、《明诗综》—百卷等。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荐举博学宏词。博闻强记,尤熟谙宋、辽史事。工诗词,为清代浙西词派的重要作家。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樊榭山房集》等。乾隆八年(1743),在书院访问讲学。
孙星衍 (1753—1818),字渊如,又字季仇,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清经学家、藏书家,乾隆五十二年(1787)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编修,以骂和珅,不留馆,改刑部主事,官至山东督粮道。少工词章,后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性嗜聚书,闻人藏有善、秘本,借抄无虚日。金石文字拓本,古鼎彝书画,无不考其源委。著有《集古文尚书马郑注》、《尚书今古文注疏》、《尚书考异》、《周易口诀义》、《逸文》、《孙子十家注》、《唐律疏义》、《元和郡县志》、《周易集解》、《夏小正传校正》等,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
戴熙 (1801—1860),字醇士,号鹿床,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次年授编修。十八年出任广东学政,后升翰林院侍讲。二十八年授兵部右侍郎,次年乞求归里,主讲杭州崇文书院。著有《习若斋诗文集》、《习若斋画絮》等。
孙衣言 (1814—1894),字琴西,号逊斋,浙江瑞安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主讲于杭州紫阳书院。道光三十年(1850)授编修,参与《宣宗实录》编纂。后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光绪五年 (1879)诏为太仆寺卿,因病未赴任。治学严谨,出入经史,务求曲尽事理。学术承永嘉学派,治经世之学,着重知古,是重振永嘉经世之学的巨子。著有《逊学斋诗文抄》。
学子
万松书院名盛一时,教学相长,桃李芬芳。据载,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乾隆南巡时,书院即有生徒103名;道光十六年(1836),书院仅孝廉生就招收了56名,加上原有的生徒,人数逾百。莘莘学子,慕名而来,打磨深造,学业得以精进,“识拔者如云蒸霞起”。
最典型的例子当数袁枚,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随园,又号简斋,存斋、澹园、竹村居士、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提倡妇女文学,女弟子尤众。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新齐谐》、《续新齐谐》等。
清雍正十一年(1733),十七岁的袁枚入读万松书院,受教于山长、名师杨绳武,受到严格的正规训练,“彻夜穷钻研”,受益终生,领悟到治学以勤的真谛,“学问之道,若涉大海,其无津涯”,
“经史腹便便”的杨绳武办学主张是“规制则仿白鹿洞,读书则仿分年课程,肄业则举乡里秀异、沈潜学问者。而推广上意,以使学者近而可循,则自励志立本,勤学业,慎交游,以及经、史、诗、赋、古今文之源流派别,一一别白而指示之。”他对袁枚在书院的作文有过极高的评价:“文如项羽用兵,所过无不残灭。如未弱冠,英勇乃尔!”令当时只是一名秀才的袁枚“窃喜自负”。名师出高徒,袁枚《小仓山房诗集》有一首题为《万松书院》的诗,记录诗人离开50年后重返书院的景象:
万松环一岭,书院建其巅。我昔来肄业,弱冠方童颜。
当时杨夫子,经史腹便便。门墙亦最盛,济济罗诸贤。
我每遇文战,彻夜穷钻研。至今咳唾处,心血犹红鲜。
何图目一瞬,垂垂五十年。先师墓木拱,诸贤尽云烟。
我来重遇此,几席犹依然。思欲往学舍,执卷趋师前。
昔也离家远,廿里走侁侁shen。今也升讲堂,一步一扶肩。
昔为服子慎,绛帐时周旋。今为苏子训,摩挲铜狄仙。
逝者竟如斯,能无意自怜。羡杀丹桂花,无言但参天。
![[转载]浙江书院之四 <wbr>万松书院 [转载]浙江书院之四 <wbr>万松书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敷文书院生员来金鉴课卷
明末清初之后,万松书院逐渐纳入官学的范畴,教学内容以制艺、考课为主,学习八股文及诗赋杂文,以适应科举考试,书院原有的自由讲学探讨学问的风尚日益褪色淡化。读书人又回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上。万松书院经费开始由官府划拨,办学宗旨亦以科举仕进、金榜题名为目标,日渐与官学并轨合流,
为此,万松书院制订了严格的考试奖罚制度,每月两次考试,为官课、馆课两种,分别为,由抚、藩、臬、运四署的长官轮流出题、阅卷、评定等级,优秀者发给奖赏的官课;及由书院掌教师出题、阅卷、评定等级,优秀者由书院发给奖银的馆课。规定考期。甚至对卷纸都有严格的规定:试卷必须用奏本纸,红格刷印,直行,纸页计足一文一诗一论之数,卷面朱印“万松书院官(或馆)课”字样,监院印用钤记,以杜绝更换。每课额定正取、次取及附取名额。规定正取每名给膏火银2两,次取每名给膏火银1两,附取每名给膏火银4钱,由职道衙门悬牌示期,当堂给发。至清末,按学生成绩优劣又分超等、特等、一等三个级次,按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的膏火奖赏。
现存世的万松书院课艺有清同治、光绪两种。分别是:
光绪四年(1878)十二月至次年七月,山长周缦云先生鉴定精选出同治九年至光绪四年(1870一1878)间优秀学生作品1 60篇,抚浙使者梅启照和周缦云分别作序,监院李福冕、徐琪、吴庆坻校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万松书院肄业生员中考取功名的比例高居杭州首位。
万松书院的摩崖石刻及碑刻大多为书院创办后,由书院师生及名流雅士、地方官绅所镌刻,涉及内容宽泛,字体风格纷呈,已成为见证万松书院悠久历史的珍贵文物。可见摩崖石刻、碑刻有: “登峰”、 “有美” 、“望湖石”、“石匣泉”、“青天白日”、“日光玉洁”、“宝座”、“石倚”、“卧云”、“高明光大”、“云路”、“开襟”、“卓尔”等。
节义亭,俗称双吊坟,位于万松书院西侧。相传此处为清代落魄书生崔升与其妻自缢处。清嘉庆年间,北京书生崔升携妻陈氏客居杭城,因落魄至穷困潦倒而不得返乡。有好事者劝陈氏改嫁,以改变窘困生活,保全夫妇的生计。陈氏坚辞不允。于是,夫妇俩愈加贫困,终至无以为生,双双自缢身亡。钱塘县令非常同情这对苦命鸳鸯,感慨他们“固穷守志,至死不移”的节义,在万松岭厚葬了崔升夫妇,并建“节义”亭以致纪念。清同治年间,人们以坟为屋,塑崔氏夫妇像供祭,并在屋外立碑叙述故事概要,香火渐旺,称为“双吊坟”。
清光绪年间万松书院逐渐荒废,光绪十八年(1892),藏书家、 “八千卷楼”主丁丙闻讯浙江巡抚叶赫崧骏、布政使刘树堂有在城内重建书院的意愿,因万松岭一带地僻人稀, “日用所需,动形窒碍”。在葵巷物色到一处适宜办学的沈宅,并受托督工改建。工程历时近半年。书院建成后,正值叶赫崧骏进京觐见皇上,遂请光绪帝赐名,称“敷文讲学之庐”,以区别万松岭上的敷文书院。敷文讲学之庐规定住院额数为每院36人,学生可以自由参加会试。由叶赫崧骏撰文、刘树堂书写的《新建敷文讲学之庐记》详细记录了万松书院由万松岭迁至葵巷的全过程,并勒石以记。现此碑尚存于杭州市第七中学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二十二日,光绪帝颁发“改书院为学校"的圣旨,规定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敷文讲学之庐应声停办。
2002年重建后的万松书院设置了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一主一辅两条文化主线。以万松书院办学历史为实为主,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传说为虚为辅。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流传最广、最为经典的一个版本,说的是浙江上虞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途中偶遇会稽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双双结拜。后同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有余。求学期间,两人意气相投,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山伯生性憨直,始终来察觉英台为女儿身,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三年后,祝父催英台回家,在离别的凤凰山古道“十八相送”途中,向梁山伯含蓄地表达爱情,并托言为妹作媒而许婚。当梁山伯按期访友求亲时,祝父已将女儿许配给上虞太守之子马文才了。悲痛欲绝的山伯与英台“楼台相会”,回家不久即撒手人寰。结婚当日,肝肠寸断的英台提出要先到山伯墓前拜祭,哭祭之时,霎那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坟墓轰然裂开。英台纵身跃入,墓包徐徐合拢。顿时,风停雨息,艳阳当空,山伯、英台化作一对彩蝶飞舞而出,尽享自由爱情的甜蜜。
书院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建造了英台托观音菩萨做媒,假借家有九妹欲许梁山伯为妻的观音堂、耳鬓厮磨的双照井、义结金兰的草桥亭,虚虚实实,构思精妙。
万松书院撰记,由著名书法家蒋北耿书,沈立新刻镌。碑为湖石,高195厘米,宽95厘米,正反双面分刻中、英文,共750余字。
亦庄亦谐,史迹与神话巧妙交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别致揉合,自2002年10月复建以来,万松书院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迎来了建院史上的又一个高潮。许多学者慕名前来访问、讲学,为书院的复兴和文化传播作出了贡献。作为生动再现古代书院风貌,气势恢宏的历史文化景观,更是游人如织。凄美缠绵的梁祝爱情故事,又吸引了众多青年男女来此相会,萌发爱慕之情,缔结百年之好。文章乃不朽之盛事,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