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晨报老南京寻找《随园图》中的“随园”

(2017-10-10 00:17:10)
标签:

《红楼梦》数理研究

分类: 红楼梦研究转载

【南京晨报老南京寻找《随园图》中的“随园”

2017-06-21  南京晨报老南京   周安庆  袁枚 南京 
《寻找《随园图》中的“随园”》由微信公众号【南京晨报老南京】发布,以下是舍得街小编收集整理的,希望对您有帮助.

寻找《随园图》中的“随园”(最新篇)

而对于自小居住的随园,他更是多有所制,如今藏南京博物院的一本《随园图》即系其同治乙丑(1865年)写成的。不过,彼时随园已经毁于太平天国兵燹,袁起...

寻找《随园图》中的“随园”(精选篇)

http://i.shedejie.com/mmbiz_gif/WJMwG1u72uHaEBAedL1Re7iaG3d4uXrOKNNaoEWvDflC4picdRt3zINDdibiaib2odibpQeGGEibwMfFYUAq79eibCdS5A/0?wx_fmt=gif

2016年11月南京市政府在宁海路、广州路交会处小广场立了一尊袁枚雕像,供人们凭吊与追怀这位清代诗坛“性灵派”领袖。

作为对中华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有幸的是袁枚在南京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他的《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著述都是在南京随园完成的,理所当然,袁枚和他所寓居的“随园”成了南京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朝代更替、沧桑巨变,“随园”早已不存,或许清代袁起《随园图》能解南京人的“随园”乡愁。


http://i.shedejie.com/mmbiz_jpg/WJMwG1u72uHaEBAedL1Re7iaG3d4uXrOKo1mdjnLWXKYoY8INsmorHNmHgyMBbXmWH454zH973tX60ZICja0Qfw/0?wx_fmt=jpeg

广州路袁枚雕像


1

随园,即红楼大观园的出处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等,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考为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步入仕途。三年后离开京城,赴沭阳(今属江苏)、江宁(今南京)等地担任知县。袁枚为人正直善良、为官勤于治政,所获声誉较佳。袁枚深恶痛绝官场规矩和是非,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冬天,无意仕途的袁枚辞官归里。之前因其曾在江宁做过官,十分喜爱江宁的山川秀色及人文氛围,故在相中南京城清凉山东迤余脉小仓山麓(今五台山一带)江宁织造隋赫德的园墅“隋园”后,遂以“三百金”购为己有。相传该园故址之一部分,早先曾为明末文人吴应箕寓居金陵时的私家园墅“吴氏园”,后为曹雪芹家族的别业。雍正年间,曹家获罪被朝廷没收,划拨给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所用。


http://i.shedejie.com/mmbiz_jpg/WJMwG1u72uHaEBAedL1Re7iaG3d4uXrOKjgJR6PghicceYWLrxPicTibQluV8GdT03GXsSusC7LTbWKIMLia4ZxLXpQ/0?wx_fmt=jpeg

袁枚画像


  袁枚接手随园之际,“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呈现出荒败景象。袁枚对此进行了精心规划和整建修造,并将之更名为“随园”。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声称:“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袁枚辞官退隐、卜居随园将近50载,修身养性,怡然自乐。据袁枚《隋园记》,除有“小仓山房”外,还有“金石藏”“环香处”“小眠斋”“群玉山头”“绿晓阁”“柳谷”“牡丹岩”“菡萏池”“双湖”“渡鹤桥”“澄碧泉”等20余处迷人景致。“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随园既体现了他的造园美学思想,也成其心中的诗意栖息地。园内小仓山房所挂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似若神来妙举。当时一些文人骚客常来此园,与袁枚一起文宴雅集,纵情吟咏。随园重新葺治后,一度成为古都胜境。旧时每逢春秋佳日,慕名踏访者络绎不绝。清代文人梅曾亮(1786—1856)感叹:“因园中四时皆花,益以虫鸟之音,雨雪之景,因之游人不断,盛时年游人量达十余万人……”袁枚寓居随园期间,撰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新齐谐》《随园食单》等大量著述,在文艺、评论、美学和饮食等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影响,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年间“江右三大家”。嘉庆二年(1797年)袁枚在随园去世,葬百步坡。


2

解读清代袁起《随园图》

  斯人逝后故园尚在,但随着岁月变迁逐渐圮败。撰有《〈随园诗话〉批本》的文人伍舒坤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造访时,映入眼帘的随园“则荒为茶肆矣”。道光三年(1823)文人麟庆亲临后,亦留下了《随园访胜》图文:“园虽荒而景如故”“寻径抵园,则见因山为垣,临水结屋,亭藏深谷,桥压堤短,虽无奇伟之观,但得曲折之妙,正与(袁枚)小仓山诗文体格相仿”。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期间,随园为夏官丞相寓所,后因清军围城被太平军平垦为田,这一江南私家名园最终不存于世。随着民国时期辟广州路、上海路,1973年建造五台山体育场等,坡丘高度被削低,“离园仅百步”的袁枚墓茔亦在建造体育馆时消失……如今已无法再现旧时随园的自然地理风貌了,仅留下“随家仓”等地名。


 

http://i.shedejie.com/mmbiz_jpg/WJMwG1u72uHaEBAedL1Re7iaG3d4uXrOKIdibx0fHropiaB7mtsib2MQOuzxsgtbHh7BT0dUYKv3sJ5AyAnwqWkqaw/0?wx_fmt=jpeg

清 袁起《随园图》


  200多年沧海桑田,随园虽已不存,但反映随园旧时风貌的图景还在,如与袁枚同时代的画家汪荣所绘《随园访胜》图、袁枚族孙袁起,在同治四年(1865年)亦绘有《随园图》等。袁枚之孙袁祖志(1827—1899)还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袁起《随园图》题跋,称“颇不失庐山真面”。笔者还见过道光二十一年(1841)袁起绘制的另一幅《随园图》,比较两图描绘颇为相似。此外,南京市博物馆亦藏有道光十九年(1839年)袁起绘制的《载酒访随园图》。因为道光年间随园尚未被太平军平垦为田,相信袁起所绘园景应是比较客观真实的。


http://i.shedejie.com/mmbiz_jpg/WJMwG1u72uHaEBAedL1Re7iaG3d4uXrOKloYl48sXv6FF4FsauuVHYmXaEzPZYJKgyGaiboo00xmgBBJZ3SmhKVQ/0?wx_fmt=jpeg

清 汪春泉《随园访胜》图


  现就让我们一起坐南观北、静心品读袁起同治年间重绘的《随园图》(当参照被毀之前所绘的《随园图》),但见昔日园门在东北隅,园内亭、轩、阁、廊依山势而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林木花草,清秀葱郁,借景生境,别具妙意。悠然造访西南坡的“天风阁”,凭栏纵情四眺,感慨八面来风:钟山、鸡鸣山、清凉山、四望山、卢龙山、莫愁湖、玄武湖、冶城、长干寺塔、雨花台等,金陵山水诸胜尽收眼底,令人沉醉于山色乐趣之中,尽享林泉幽胜清福……通过图文史料可见,该园另一特点是不起墙垣、深融于山野之间。此外还有“水田、菜畦百亩”。四季景色变幻,相映成趣,颇具田园风光。


http://i.shedejie.com/mmbiz_jpg/WJMwG1u72uHaEBAedL1Re7iaG3d4uXrOKQCL2RpibwMTibuCmiagQ7Dh0ib7ViafcoIQ4qU0sMZHmCVJNulN6394sLcg/0?wx_fmt=jpeg

袁枚墓旧影


  该图中标有“柴扉”“藤花廊”“诗世界”“悠然见南山”“神情之洞”“蔚蓝天”“芙蓉屏”“先茔”“永庆寺”等景名,作者在画面右首款识“随园图。同治乙丑(即同治四年,1865年)仲春日,袁起画”,左侧有袁祖志在光绪十二年(1886)的题跋。袁起还在《随园图记》中将该园胜境娓娓道来:“金陵北门桥,迤西半里许,俗号干河沿……过红土桥,即为随园,柴门向北。入扉,缘短篱,穿修竹,行绿阴中,曲折通门。入大院,四桐隅立。面东为三楹,筦龠全园……”

  值得一提的是袁起字渭渔,号竹畦,曾任职江苏县丞、安庆府(六品官)。他自幼承继家法,随父袁烺习画,尤擅山水小景。在该画创作中采用俯瞰视角和近乎“白描”手法,严谨构图,精工细写,用绘画叙事方式倾情描绘昔日随园的形胜美景。“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袁枚楹联),仿佛依然能够感悟到袁氏故园的鸟语花香,以及文人们的酬唱袅音……


3

随园故址之大致范围

  由于原始史料较缺乏,人们对随园历史风貌及大致范围等已无法详考了,仅可凭藉一些图文史料略知一些。如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月袁枚撰写的《随园记》云:“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他还撰有若干补记及《随园二十四咏》等,袁祖志亦撰有《随园琐记》……


http://i.shedejie.com/mmbiz_jpg/WJMwG1u72uHaEBAedL1Re7iaG3d4uXrOKOBLsNmoMsVMNhX5wAeRu6oGsic2kEjbcUy8yKlAP5mYgE1dF23pRTBg/0?wx_fmt=jpeg

袁牧《随园记》


  笔者在实地探访这一带地理风貌后,又补查到一些相关史料。据民国《中央日报》等载:随园圮废后,袁枚后裔曾在小仓山南岭及北岭之间、今广州路上的“园(遗址)之中心”,竖立一个记述随园的石碑“以为标志,藉供文人雅士之凭吊”;而“位于本市干河沿(今金陵中学北侧一带)之西”的随园遗址,1935年因为辟建广州路等被征用土地四十亩,其中的该石碑亦被拆除;1936年袁枚曾孙袁诚与五世孙袁栋因为该园地产纠纷引发诉讼,经江苏高等法院第五分院二审判决:随园遗址“二百二十亩五分五厘一毫八钱”(注:折合约14.7万平方米)地基,判归袁诚、袁栋共有。笔者虽未见到界定该园范围的地契等原始凭证,但因上述内容应是可信的,故在童寯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图文史料推测认为:

  昔日随园地基范围应包括园林、田地等部分,东侧大概以距北门桥约“二里”、今南京市儿童医院一带为界,南侧约以袁枚墓址至永庆寺(今五台花园或为其核心区域)一线为界,西侧远及乌龙潭,北侧约以今青岛路江苏省档案馆至南京师范大学一线为界;随园东西走向以五代杨吴城濠故址(据清末民国南京地图等史料记载,当时该水道尚存,但某些地段已经淤塞)凹地为轴线。整个园区在总体上呈东西偏长、南北稍短之形态,方圆在数百米不等的范围内,民国以后因建广州路又被分为小仓山南岭和北岭丘坡两块区域。


http://i.shedejie.com/mmbiz_jpg/WJMwG1u72uHaEBAedL1Re7iaG3d4uXrOKl72stHP1wmHDso7wE1vZIwW3vfR7SylWIBQY7d3IscB8A8v0RTtibAQ/0?wx_fmt=jpeg

随园范围示意图


  撇除随园百亩田地后,园舍(含亭、台、楼、阁、廊、桥等)构筑应以小仓山南北岭之间的东西向凹地为核心区域(大约从今随园大厦至南京脑科医院东部一带),主要建筑分布于小仓山北岭南坡,其中园内三楹主室小仓山房“居北山之岭”,南岭还有“天风阁”“半山亭”以及“六松亭”等景观,山凹间则有水塘、溪流、桥堤等……另据民国《新京备乘》云:“入园必循山坡迤逦而下,固天然形势也。东北数百步,有红土桥,时达官硕彦来访者,至桥即降舆,穿林而入。”《石城山志》亦载,红土桥“桥东南有美国所设汇文书院(南京大学前身)……与马林医院(今鼓楼医院)、英女士贵格书院相鼎峙也”。故按图文史料索骥可知,过了红土桥(1938年该地名尚存)后,依次可见随园东北隅的“柴扉”、园门大概就在今青岛路旁一带;而随园之中心大约处于今古南都饭店附近,西北侧有梅树五百株的“香雪海”很可能就在今宁海路偏东至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脑科医院一带;袁枚生前经营的百亩田地,多半分布在永庆寺以东、袁枚墓以西的山凹间;而“干河沿北”的袁枚祠堂则位于今随园大厦北侧附近,1935年前后已呈“破椽一楹”“残碣断垣”之荒颓景象。


文 周安庆(南京地方志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