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读冷玉斌《教书读书》一书有感
(2019-01-19 12:05:06)分类: 读书交流 |
在教书与读书之间诗意行走
——读冷玉斌《教书 读书》一书有感
高程雅
时不时读到冷玉斌老师的一些文章,总被他悲悯的情怀和深邃的理性思考所触动,只有善于阅读、勤于实践的人,才能体察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那些细微之处,才能写出这些触动人心的文字。冷老师所著的《教书
读书》一书,汇集了他近年来在教学、阅读领域的所思与所想,让我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对冷老师教育信念、教育主张的理解,也更加敬佩他在教书、读书方面的坚守。每个教师成长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勤于学习、精于实践恐怕是少不了的两大“秘诀”,再加上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毅力,就一定可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冷玉斌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一、教师的儿童观
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所做出的决定,其实都是受某种观念所决定的。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直接影响事情的结果。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观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这些观念中,教师的儿童观、学生观尤其重要。
先读一读冷玉斌老师讲述的有关小学生小寒的几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是在数学课上发生的。有一道题目:一个班级17个小朋友,每人分一个苹果,应该选哪个算式?题目的下面是四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一个算式,让孩子们选择那个算式对。小寒因为选择了10
8这个算式,挨了数学老师一顿批评。回家之后爸爸问小寒为什么这样选,孩子回答说还有一个苹果是留给老师的。可惜的是老师看到小寒的选择后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还责怪他把如此简单的题目答错了,没有想到孩子错误的背后还藏着一个美丽的世界。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小寒头脑灵活,反应很快,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题,其他同学还没有反应过来,小寒已经知道了答案,并且立刻就把答案喊了出来,搞得老师很不愉快,经常斥责他把嘴闭上。以至于小寒只能坐在凳子上小声嘀咕:“这个问题我知道,可是我不说。”老师关心的是课堂的纪律,但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智慧的萌芽和创作的火花。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小寒某天早读课上在玩,被值班的同学发现后罚站。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读书,他回答说读过了。老师接着问,你会背了吗?小寒接连将三篇课文背出,并且一字不差。没想到老师紧接着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背诵要有感情!老师因为小寒玩耍而生气,所以要检查他的作业完成情况,准备惩罚他。当发现他已经读过后,又提出让他背诵,背诵也没有问题再提出要有感情地背诵……因为小寒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做老师布置的事情,孩子此前在学习上的所有努力都失去了意义。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训练出来的孩子,他的自信、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该如何呵护?
对照一个我们的课堂,这样的故事是否频繁在课堂上上演?如果一个班级各科教师都秉持这样的儿童观,一所学校的教职员工面对这样的故事都习以为常,那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就是畸形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发展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不只是课本和教材,还有学生和同学、和教师、和周边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所置身的文化情境和产生的相互作用。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形成与之相契合的课堂文化、学校文化,这些文化会反过来作用于孩子的成长。
教师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儿童观、学生观。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学生,洞悉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把握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要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着力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要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独立的个性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原动力,是开拓进取品质的心理基础;要善于在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为儿童的精神世界奠定厚实的基础,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从而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去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培养他们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和习惯。
在书中,冷玉斌老师从多个角度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正确的儿童观。比如善于关注学生的情绪,意识到学生在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都与他的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在课堂上要善于用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将成人的话语体系强加给他们;比如善于聆听孩子的话语,鼓励孩子提出有趣的问题,好好地和孩子进行讨论;比如教材中的选文,既要尊重作者的本意,不要随意删改,又要相信孩子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不要小看小孩子。等等。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后将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的背后,体现的就是他的儿童观。
二、阅读的本质
读冷玉斌老师的文章,你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他阅读面的宽广、知识的渊博。不同领域专家的重要观点或精彩论述,他总是信手拈来,和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他在大量阅读的同时,非常善于联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品味知识的价值,提升工作和生活的品质。
我很赞同冷玉斌老师的这一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本质就是‘联结’。联结书与书,联结书与人,联结人与人。”因为读一本书,想起了此前阅读过的其他书籍,想起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因为读一本书,让原本陌生的一个人在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感受他的呼吸、感受他的思想悸动、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成就……有不少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相识”的。
在今天的社会里,人最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人对阅读本质的理解和运用上。我们每天都要阅读很多材料,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材料和信息大都是通过图文的方式,用纸质的或者电子格式呈献给我们的。我们在看到这些材料和信息时,首先需要“联结”的是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以便对相应的图文信息进行解读,其次,我们还会超越这些解读,寻找字里行间、寻找图文背后所掩藏的意义,并和自己的经验建立起“联结”。从某种意义上看,文本的意义不在于文本本身,而在于字里行间,在于积极的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正如卞之琳在《断章》中所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阅读的过程绝不是单向的信息攫取和输入的过程,而是读者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解读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对文本理解与自我意义的构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构建起来的意义也会各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为什么能突破自身的局限,不断地创新发展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联结”。虽然个人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但通过阅读建立起来的“联结”,可以将一切人和一切物感知为一个整体,设想尽可能多的人生,观看尽可能多的事物。在这方面,霍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因为身体的原因,霍金唯一能够从事的工作就是理论研究。他正是通过阅读,建立起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自己与整个宇宙的“联结”,不断拓展自己研究的疆域,在宇宙起源的研究方面独树一帜的。
我又想起了杨林柯老师对读书意义的解读:“我平生喜欢旅游和读书。我认为,旅游是放大身体半径,读书是放大心灵半径。身心的放大,实质上是一个人生命格局的放大,它让一个人更有方向感。”杨老师所强调的,其实就是阅读的本质——“联结”。通过放大身心而扩展自己和周遭世界的疆界,建立起更加复杂的“联结”,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人生格局也跟着放大了。
三、迷人的图画本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喜欢上了图画本。
给孩子将故事,最好要有一个载体,孩子可以一边听,一边看,图画书(绘本)显然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孩子虽然不认识文字,但能够辨析书中那些画面的意象,会有此展开丰富的联想,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结”,让读书的意义升华。
但我确实不太会用图画书。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总是将主力集中在书中的文字上,将一页页的文字念完,基本上就完事了,缺少对书中的各种角色通过绘画方式所表现出的环境、心理的变化的关注,浪费了很多手边的资源。读冷玉斌老师的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文字讲述的故事”“图画讲述的故事”“文字和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很多高明的图画书作者,常常用画面的变化来表达作品主角的喜怒哀乐,每一幅图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表达,文字只是作为辅助的手段,来强化画面本身的意义。一个真正的图画书读者,应该尝试着从文字的角度、图画的角度、文字和图画相接的角度来仔细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韵味,丰富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认识。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这一点我深为赞同。孩子具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但他也面临着诸多学习的障碍,包括文字的识别、图画意义的理解、语义的识别等等。大人将图画书中的故事讲给孩子听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与图画书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大人一遍遍地讲,孩子一遍遍地听,时间长了,这些画面和对应的语言,就会在他的脑海中深深地扎下根。冷玉斌老师在书中说,自己的孩子虽然不识字,但因为听了很多次大人讲解的某一图画书,可以一字不拉地逐页将故事情节复述出来,这样的情况相信那些坚持给孩子读图画书的家长都经历过,这些优美的故事以及所呈现的绘画,会成为孩子童年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他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
很多图画书的作者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他们能够理解儿童,对儿童的心理有深刻的体认和把握。他们不仅善于用绘画来表达情感,也懂得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来丰富故事的内容,帮助儿童从诗的语言中感受到更多语言的韵律、声/音调、意象,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蕴含的乐趣和愉悦。如果我们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这些,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文字的美妙,阅读的美好,对孩子的成长将非常有益。“图画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始终是能够发挥巨大可能性的一种艺术。”
图画书不仅仅是给孩子阅读的,更是给成人准备的。日本纪实文学家柳田邦男说:“人到了后半生,更应该总是把绘本放在身边,慢慢地、用心地阅读。在只顾工作的奔忙中遗忘了的那些珍贵的东西——幽默、悲伤、孤独、相互扶助、别离、死亡、生命,会像烤画一样浮现出来。”“失去闲暇的信息化时代,真正能够拥有深刻感动心灵的时间和空间的媒体,最好的也许就是图画书。”我们真的应该给自己留点时间,用图画书来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寻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