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读汪晓勤《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后的行动
(2019-01-16 16:59:20)
标签:
温25中 |
分类: 读书交流 |
读汪晓勤《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后的行动
董连武
《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围绕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领域,就教育取向的历史研究,历史相似性实证研究,教学实践与案例开发,HPM与教师专业发展,数学史融入教材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作者认为,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包括知识之谐、方法之美、探究之乐、能力之助、文化之魅和德育之效。读后就有了挖掘延伸教材内容,编写拓展性课程的想法,通过数学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有了以下初步共识:
一、课程的设计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数学等课程的育人价值,而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料是很好的载体。数学史料使学生从认知层面,到人格层面,再到文化层面受益,使学生在传承知识、培育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到“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实现立德树人。
基于数学史料的育人价值、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和数学史料等辅助阅读的已有研究并依据学校《构建美丽学校、奠基幸福人生——“尚微”课程规划》开发该课程。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数学史料同步微阅读,提升数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构筑学生数学文化的精神家园。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与教材单元教学同步,以教材内外相关的数学史料为载体,依据篇幅短微小、选材趣味性、教学适切性、结构系列化等“四原则”开发设计,向学生介绍数学之人(数学家)、知识之源(知识发展史)、问题之趣(数学历史名题或趣题)等数学文化内容。
数学之人:主要是从数学家的生平简介、成果贡献和逸闻趣事三个视角进行整合加工。如介绍苏步青等温籍数学家,弘扬了 “数学家之乡”的美誉,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促进了我市“小数学家”培养工作的开展,传承了地方文化。
知识之源:主要是某个知识点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数学家的探究历程。如历史上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可以从不同证明方法中体现东西方不同的数学文化价值取向。
问题之趣:从问题背景与呈现、分析与思考、具体的解答以及解后的反思与归纳四个方面进行挖掘开发。如《趣解鸡兔同笼问题》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和古人的解题智慧。
三、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1.实施方式
通过多个微课专题式(长课)、单个微课微课融入式(短课)和多维活动拓展式等“长短结合、内外通融”三种方式,一是:单个微课融入式短课——预学:课前先学,激发兴趣;深学:新知探究,深入理解;拓学:培优补差,拓展提升;延学:课外拓展,开阔视野。二是:多个微课专题式长课——如《勾股定理史话》专题课可包括“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勾股定理的运用与拓展”等。三是:多维活动拓展式课外活动——“微课+”说;“微课+”写。
2.管理方式
四、预计成效与特色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学史料同步微阅读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加深学生的数学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得以转变,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习特长得到发展。
2.提高教师的素养
数学史料同步微阅读拓展课程的开发与运用行动研究,提升了课程组成员的数学史素养、教学设计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到提升。
3.弥补优质课程资源的不足
以往教师因为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数学史,没有可供运用的素材,无法实现其价值。该课程将数学史转化为教学材料,能够为那些希望用数学史来改善教学但又苦于没有数学史资料的教师所用,这对促进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传播,提升学科的育人价值,构筑学生数学文化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