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备课组】语文组诗—温二十五中诗歌教学研讨

标签:
温25中教育 |
分类: 资料汇总 |
秋水古今韵
活动主题:“秋水古今韵诗心共采撷”诗歌教学研讨
活动时间:2018.01.05 星期五
活动地点:温二十五中南校区五楼微格教室
内容 |
时间 |
对象 |
执教(主讲) |
《打开诗的漂流瓶—— 和你谈谈我的诗歌校本课》 |
15:10——16:40 |
全校语文组老师 (其他老师自愿报名) |
陈德清 (温州市绣山中学) |
活动意义:
古诗和现代诗应该不是割裂,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诗歌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要想让学生学好诗歌,首先老师要先掌握教授诗歌的钥匙。此次活动目标:1.建立古诗文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古诗文、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2.古今诗歌结合,通过陈德清老师的讲座,将古诗和现代诗融会贯通,找到解读诗歌的好方法,从优秀案例的基础上吸收养分。3.激发老师们执教诗歌、研究诗歌课堂的热情,不再谈诗色变。4.检测上次讲座老师们的吸收情况,由陈德清老师跟进指导,答疑解惑。
温二十五中语文组
2017.12.27星期三http://s8/mw690/0060062Hzy7hMuEOXTp07&690
秋水古今韵
——温二十五中诗歌教学研讨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从一起读诗到一起教诗。”我校语文组的几位老师闲聊道。2017.12.29 星期五,我校语文组在温二十五中南校区五楼微格教室展开了一次关于诗歌教学的教学研讨。此活动有幸邀请到了温州市绣山中学陈德清老师来校开课、讲座。研讨展示内容包括张雅老师带来的《蒹葭》(古诗)课,陈德清老师带来的《吊带裙》(现代诗)和《打开诗的漂流瓶——和你谈谈我的诗歌校本课》讲座。
下午第一节课由张雅老师执教《蒹葭》。张老师在朗读中巧妙解决字词,特意在注解里没有的重点字“宛在水中坻”的“坻”这个多音字上作文章,教给学生解决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诗文(根据已知)——确定读音和字义”,简单的字词环节,就有着强烈的生本意识和单元意识。紧接着,张老师带领学生先独立思考这堂课的主问题:“《蒹葭》这首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旁批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思考这首诗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主问题进行深入解读。课堂以读促学,师生搭配、男女合作、齐读等朗读方式巧妙组合,朗读贯穿始终,课堂气氛活跃自然。最后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张老师完善了板书,一朵蒹葭从一个大写的心字上生长出来,就如这堂课老师的结束语:愿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永远长在你的心上。
第二堂课陈德清老师带领八(4)班的学生一起读诗歌《吊带裙》。陈老师教学生用手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给在场的每一位师生都准备了一封信,这样别出心裁的开场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陈老师的诗歌课堂摒弃了一贯的教诗解诗的方法,而是采用猜读法,演读法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并在课堂适当的时刻插入关于《吊带裙》作者创作背景的纪录片,让学生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则将学生课堂的零星小语记录到黑板上,并分类成为板书,让学生基于这个板书再进行诗歌创作,课堂生成丰盈自然。其中有一位学生写道:“我想变成一颗星……云雾就如裙角”,老师顺口评道:我也希望做你诗歌里的一颗星,可谓是妙语连珠,课堂的本身就是一首诗。
“有趣才有诗意,眼界就是远方”,陈老师的讲座将我们带到了诗歌的更深处。《打开诗歌的漂流瓶——和你聊聊我的“清歌诗社”诗歌校本课》,该讲座从七封信讲起:缘起、意象、选材、玄思、猜读、碰撞、演诗。陈老师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艺术不仅仅来源于生活,艺术还来源于艺术, “诗歌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诗歌与绘画的相遇”、“诗歌与电影的邂逅”,在如诗如画的讲解中,我们慢慢了解到诗歌其实不仅仅是文字而已,他的内涵远比我们看到的更邈远、更广阔。陈老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他这几年研究诗歌的理性沉淀,还给我们分享了很多真实课例。讲座过程中既读了诗、听了歌,又看了电影、赏了画,陈老师娓娓道来,各位听众沉浸其中,似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到了他的眼中都是美,到了他的笔下都是课,到了他的心里都是诗。
时间飞逝,活动结束了,老师们纷纷上前与陈老师继续交流,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陈继多老师感慨道:“这样的活动特别好,以后要多多组织安排。”
http://s15/mw690/0060062Hzy7hMut5ZrU1e&690
http://s6/mw690/0060062Hzy7hMuteHeB55&690
http://s14/mw690/0060062Hzy7hMuH0tBP0d&690
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