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批判性阅读视角》读后感
(2018-01-25 15:58:47)分类: 读书交流 |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批判性阅读视角》读后感
本学期读了该书,略有感悟,以此记之。
所谓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阅读,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利用预测、分析、质疑、推断、总结、批判等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批判性阅读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通过调查研究及课堂实践,目前学生对阅读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处于一种为了记忆单词、掌握语言点和应付考试的被动状态,学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对阅读的兴趣不浓,对阅读的目的、阅读的策略缺乏了解,还处于一种被动阅读的状态,对阅读的目的、阅读的策略缺乏了解,还处于一种被动阅读的状态。而英语阅读课文本处理存在四方面的问题:简单肤浅的文本处理;缺乏层次的问题设置;过度重视“语言点”的阅读教学;不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
(一)批判性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
1.树立批判性阅读观念: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要以探究和批判的态度来审视阅读教材,教学活动中要营造各抒己见、利于交流评价的良好探究氛围,组织学生以开放的、积极的态度来探究文章的内涵,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阅读教材所传递的信息。
2.培养评判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概括、分析、比较、归类、推理及评价等评判性阅读能力。
3.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问题的设置不能局限于对文本信息的查询和理解,还要有深层次的、开放性的、拓展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将文本知识与自己的经验或现实生活进行联接、比较、分析、讨论。
4.优化多元化评价手段:追求开放性、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超越课本、挑战教师、标新立异、反常规地、逆向地思考。
1.预览(preview)
预览是指学生在真正阅读前对文本的大概内容和结构进行一定的了解,快速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框架结构。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标题和副标题、篇首段、篇尾段;阅读小标题或每段的首句;关注文章黑体字;注意插图。
2.评注(annotating)
评注包括标出重点的词、词组、主题句、重要信息、不理解的内容;在文中空白处写下生词释义、关键词、问题、疑惑、评价。
3.概述(summarizing)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文主题,要求区分文章中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要先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各个部分的大意,找出全文主题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成完整的概要。长度一般为原文长度的15%-20%。
4.分析(analyzing)
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能通过分析识别字里行间隐藏的意思。教师可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语言、内容、结构、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
5.提问(questioning)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提问可分为提问自己、提问作者、提问文章三个层面。
6.预测(predicting)
要求学生激活头脑中原有的背景知识、阅读已获得的信息,并用它们进行信息交互,深入思考,预测下文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让学生阅读前观察插图、看标题、课文出处、写作时间、开头结尾等预测内容体裁、作者的语气态度,阅读中不断修正预测。
7.评价(evaluating)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文章内容、作者目的、作者措辞、篇章结构等多方面评价。可以是赞同欣赏、质疑反对、延伸或对比。在评价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尝试对文章提出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