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复习——气候》案例分析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2019-09-28 11:35:46)

《专题复习——气候》案例分析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大庆市东城领秀学校 陈郁

地理核心素养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理解其内涵和构成要素。地理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教师的关键素养,是学科固有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后,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渗透给学生。本文通过《专题复习——气候》案例来分析是如果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一、核心概念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地理学科的素养,在此基础上有机的结合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核心素养,提炼出地理学科中那些更为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就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二、四个组成要素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要素: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三个维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价值观念、基本思想和方法。他们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这个图可以更真切的体会到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价值观念就是人地观念,基本活动经验是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区域认识是基本思想和方法。

1、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2、地理实践力是指借助地图、数据和其他工具在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地理信息定位和搜索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素养的综合表现。户外活动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快更深入的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意志品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可以更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认识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三、案例分析

《专题复习——气候》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世界地理和八年级中国地理,是关于气候的一个节专题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地理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结合新课标中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本节课主要复习世界的气候同时结合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强调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点,课堂通过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景观图等各种图表,让学生在这种方法下,提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构建了系统的开放的地理课程。这样的课堂活动设置帮助学生深化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情感,激发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2、教学背景

初二的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是对于地理知识还没建立体系,体会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还有待提升。学生一直都是割裂的学习每个部分的知识时,很难理解知识的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思维也得不到更为有效的启迪。因此,基于这样的学情特点,本节课既复习了初一的世界地理又涉及到初二的中国地理,既涉及分析地图、气候直方图,又涉及观察景观图,我设计了气候知识内容上的横向延展,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涉及到气候方面的知识。以期达到以基础知识为框架,将能力线索贯穿其中,最后通过典型习题加深理解。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分布和气候特征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景观图以及结合生活体验来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理解典型区域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然界的丰富多彩,而且有章可循。

4、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和气候特征。

(2)综合分析影响一个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方法。

(3)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综合分析影响一个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方法。

5、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用在基础知识的处理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课程效率,节省时间。

问题驱动法:通过不断的问题提出后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6、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夯实基础

区别天气与气候

表格对比展示

典型习题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

白板展示,拖动显示答案。

 

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基础概念梳理

典型习题练习从世界气候到中国气候

掌握基础概念

白板展示,拖动显示答案。

 

 

活动一

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让学生在到白板上拖动

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掌握在地图上的分布情况

白板展示,拖动显示答案。

 

 

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阅读降水分布图进行基础概念梳理

表格对比展示

掌握基础概念

白板展示,拖动显示答案。

 

重点脉络梳理

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和气候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气候直方图,从分别梳理12种气候类型,结合气候特点、气候直方图、景观图、学过的典型区域、气候与生活(传统民居、生活习俗等)

最后联系到中国气候对比分析

将知识形成网络

 

 

 

典型应用

通过近年结业水平考试等典型习题来巩固所学

展示历年典型习题

开阔视野

活学活用

 

 

 

7、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地理涉及到气候的章节就很多,七上有《世界的气候》、七下讲区域地理涉及到各个国家的气候、八上讲中国的气候、八下讲中国的区域内的气候。都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知识,我们可以侧重点的不同,进行整合,做到纵向对比。而气候又影响到河流、农业、工业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又可以做到横向对比。

本节课就是将初中阶段对于气候的内容纵向联系与对比,通过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为主线,按照分别梳理12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气候特点、气候直方图、景观图、学过的典型区域、气候与生活(传统民居、生活习俗等)讲解。比如讲热带沙漠气候,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让学生选一下是哪个气候直方图,再这样的气候导致的景观图以及这样的气候给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比如传统民居、生活习俗。接下来就说到亚洲的气候,就联系上了中国地理气候的知识,最后分析一下容易混淆的气候的类型。特别是在学业水平考试做专题复习时,这种整合为学生形成一种体系,复习起来课堂既充实又高效。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民教授说:“可以理解学科素养是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学科与技能”。反思现有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而且缺乏综合的现状,我们课堂教学可以做些什么呢?方法之一对课程进行整合。

课程整合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在打通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把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且制定相应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学习程度,改变了原先教学的随意性,让学生的素养提升可查、可测,有据可依。学科内整合强调的是在学科课程中构建起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本节课就是在学科课程中建立起横向的联系,让关于气候的知识之间、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重构了课程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