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公开课(一)

(2018-01-19 10:08:16)

永字八法

课目 书法基础技法-笔法、永字八法

课时:2课时(连上)

教学目的:
1、学习中国书法传统技法重点-笔法

2、学习永字八法掌握基本笔画的写法,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临摹练习基础上,将各种笔法明晰化,并基本法运用到永字八法上
、掌握永字八法每一笔画基本法。

、要求学生按教学步骤、按作业要求来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中国书法的基本用笔方法、永字八法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体会书法基本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提按、转折等笔法。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与示范相结合,并在课堂中进行具体辅导。 
教具准备:
投影机、楷书法帖、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学生用具:
毛笔、毛边纸、墨、毛毡、字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前面的两节我们曾经对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和书写工具-笔墨纸砚做了介绍,并对书法学习所需的法帖做了要求。要求大家课后准备。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的基本笔法和基本笔画做初步的了解和练习。
二、新授:40分钟

1、 执笔方法

五字执笔法:

执笔时手需注意四个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细节就有赖读者自行体会。

运腕

枕腕:即将手腕枕于桌上写字,只靠手掌运笔,范围较小,不宜书写大字。
  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写字,范围变大,宜写中字。
  悬腕:将整之手臂提起,手肘姿势固定,由手掌及肩膀运笔,活动范围大,宜写大字,为三法中最难者。
  另外执笔时需稳固,支撑点出力,协助运笔,惯力于活动处,保持姿势优美,挺背正视。

执笔松紧: 
  执笔的松紧自古即有多种论解,求紧者是因为执笔时紧才能拿稳,不使字无力,求松者是因为若拿笔太紧,会使字枯骨尽露,毫无边劲,其实他们意思都相近,只是重点论分不同罢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拿笔太松,运笔时易脱笔,手上无劲,当然拿不稳;拿笔太紧,则有碍运转,一样不好。适度的松紧才是正确之道。 

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总之,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座位:
  座位适当,姿势自然易于正确,大致是以身体各部安置舒适,且易于书写为准。其要点如下:
  座椅需正对桌面,不宜偏斜。
  座椅高度,约与膝同,作时能两脚及地踏稳,不至于悬脚虚浮。桌面高度,随人而定。太高太低皆不好。
  桌椅之距离,以能挺直体干为度,所谓桌椅零距离即桌椅之距离为零,乃最理想者。
  姿势要领:
  座位妥稳适当,身体各部位易得要领,运笔便能得心应手。详尽如下:
  臀部平坐椅面。
  两脚张开与肩同宽,着地踏稳,上半身略为前倾。
  腰背伸直,稍向前俯,不可弯曲。
  胸部挺起,距桌缘约五公分,若倚靠桌缘,便无活动之余地。
  腹部微缩。
  左手按纸,稳定躯体。
  右手执笔,或枕腕、提腕、悬腕,各依执笔要领行之。
  头部正而略为前俯,两眼正视,不宜偏斜。
  此外,需放轻松、自然,全神贯注,然后完全发挥书写最大功能。
  立姿:
  部份较大之书法字乃需站立书写。姿势与坐姿相近,要领如下:
  站立书写不用座椅,桌之高度以使上半身微俯为标准,约在腰上下,过高过低均不宜。
  桌与身体之距离与坐姿近似,不可倚靠桌缘,至无活动之余地。
  两脚张开,与肩同宽,不可平立,右脚需踏前一步站稳。
  右手执笔,左手按纸并稳定躯体。
  上半身略为前俯,不可弯曲,藉右脚左手,使其平稳。
  头部亦随上半身自然微俯,两眼正视,不可偏斜。
  心情轻松自然,精神尤须贯注。,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笔法   (重点)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见图6)。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书法公开课(一)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偏锋运笔

    偏锋运笔与中锋运笔不同。偏锋运笔笔锋不在笔画的中间,而在其某一边行走;即笔锋处于笔画的一侧,笔腹处于笔画的另一侧,笔锋与笔腹在并列行走(见图7)。书法公开课(一)偏锋运笔的笔锋一侧的笔画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这种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因其不够完美,教历来被书家视为病笔。至于说书法家在写行、草书时,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抑或为了加强作品的节奏感而出现的枯湿浓淡,甚至偶而的偏锋,该当别论。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是中锋运笔的技法。

、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见图8)。书法公开课(一)

    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侧锋运笔大量运用于行、草书中,不过,颜真卿的楷书横画常用此法。

    毛笔在纸上运行时大致有以上这三种状况、不同的书体,对运笔的要求也不相同。篆书纯用中锋;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行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运行过程中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这就是笔法。

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的笔锋不显露出来,书写时将笔锋隐藏在笔画里面。藏锋起笔,一般用逆锋的方法,也就是向运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笔,使笔锋藏在笔画内。藏锋收笔,一般用回锋的方法使笔锋藏于笔画内。这种藏蜂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露锋芒,比较含蓄。给人以绵和遒润、沉着涵蕴的感觉。

     露锋是抬起笔和收笔的笔锋显露在笔画之外,直下起笔或直接出锋。这种起笔、收笔的方法,锋芒毕露,给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觉。

提按用笔   

提笔 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上提,使笔画变细,叫提笔(见图9)。书法公开课(一)但提笔的程度有个限制,那就是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因为离开纸面就成收笔了。

    按笔 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下按,使笔画变粗,叫按笔(见图9)。

疾笔和涩笔

 疾笔是指运行速度较快。涩笔是指运行速度较慢。一般来说,疾笔所书写的笔画容易光洁秀劲,涩笔所书写的笔画易于毛涩凝滞。书写时快慢要得当。过快,笔画浮滑、乏力;过慢,笔致和形体易于呆痴。

转与折

 折,是指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的某一点上突然改变方向(见图10)。转与折的区别在于转是圆弧形的,没有折点;折是有棱角,有折点。如“礼”字,右边坚折横钩转弯的地方就是“转”,因是慢慢地弯过来的圆弧形,叫圆转。再如“口”字,横折竖的转弯处是方的,有棱角的,称“方折”。 书法公开课(一)

方笔和圆笔

方笔指笔画起笔的地方呈方形或菱形;圆笔指笔画起笔的地方呈圆形。图11中的“二”字,上面一根起笔的地方是方形的,叫方笔;下面一横起笔的地方是圆形的,叫圆笔。方笔有锋芒、有棱角,容易见骨力,显得刚健果断;圆笔没有锋芒,不露圭角,骨力内涵,显得含蓄柔韧。一般来说,楷书笔画的起笔要有方有圆,方圆结合,这样才能显得丰富多变。书法公开课(一)

3、起笔与收笔

任何一个点画的形成,都离不开起笔、行笔与收笔三个环节。楷书,尤其重视这落笔与收笔,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谈:“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说:“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蔡邕强调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以求笔画沉实劲健、骨丰肉润的艺术效果。王羲之更是把起笔、收笔的藏头护尾提到用笔的首位,他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起收不露锋芒,而让筋骨气势蕴
含于点画之中。历代书家对起笔、收笔为何如此重视呢?因为它是楷书点画定型定格的关键所在,也是用笔书写过程中笔画承接映带、传神蕴意的要津。比较下图: 

书法公开课(一)

  很显然,图a没有笔法可言,点画的起收没有法度,因而形态粗疏简陋;图b用笔得法,尤其重视起笔、收笔的环节,故点画形态爽利有神。由此可见,深究用笔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起笔及其方法 
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人、折人,间或亦用顺人的方法。
  ①逆入
  逆人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图a);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如图b)。

书法公开课(一)

  在楷书里面,点、横、竖、撇、捺的基本样态多用逆锋,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首先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次,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如图a)。再如几个竖画并列,写完
第一竖,就要把笔从下面提上来,形成“欲下先上”。可见,取逆势存在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笔势往来之中(如图b)。其三,用笔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须先将刀或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与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书法公开课(一)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如下图:

书法公开课(一)

  ②折入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现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见图a)。
  ③顺入
  顺人,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人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见图b)。

书法公开课(一)

  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而顺锋起笔,在魏晋小楷中用得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尔用用,并不构成普遍现象。
  2、收笔及其方法
  收笔,也叫杀笔,是笔画书写将要完成时,笔毫离开纸面前的动作。一般说来,收笔有两种方法,即藏锋收笔与露锋收笔。
  ①藏锋收笔
  藏锋收笔是指收笔时笔锋朝笔画的反方向回收,将笔锋藏于点画之内,所以又叫回锋收笔。如写横画时,往右写到尽头后稍提,接着向右下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让笔锋藏在线条之内;再如写“垂露竖”,书写到收笔时笔锋稍向左复向右下稍顿后,再向内回收。如下图:

书法公开课(一)

  ②露锋收笔
  露锋收笔,即在收笔时将笔毫收拢,把笔逐渐提起以离开纸面,使笔锋外露,其笔画末端呈锥状,如写悬针竖、撇、捺、钩、挑等笔画都要用露锋收笔才能达到效果。露锋收笔忌飘浮无力,一掠滑过,应将力量贯注于毫端至笔画末端,如下图: 

书法公开课(一)

  总之,起笔收笔是点画过程的首尾环节,是定形构意的关键所在,是否得法关系到笔画的成败,其映带顾盼也与字、行、幅的空间布白息息相关。因此,点画如何取法成形,必须瞻前顾后,切忌孤立用笔;力求毅然入纸,断然而收,以免犹犹豫豫,拖泥带水。同类笔画的起收,法虽一致,然造型应有变化,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即是讲变化在书写中的重要性。

3、永字八法: (重点)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瞭。

书法公开课(一)书法公开课(一)
  笔画一 侧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 勒
  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书法公开课(一)书法公开课(一)
  笔画三 努
  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 趯

书法公开课(一)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书法公开课(一)笔画五 策
  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书法公开课(一)笔画六 掠
  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 啄
  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书法公开课(一)
  笔画八 磔
  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势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举一反三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

三、练习:(个别辅导) 35分钟
四、讲评: 15分钟

总结在练习中同学容易出现的用笔问题,并复习所讲重点内容。

五、作业布置3分钟

选择颜书、欧书、柳书中的“永”字反复临摹练习,书写时注意基本用笔方法。

参考书目:
《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