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2017-11-09 08:43:34)
标签:
教育 |
课程——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意见》中“核心素养”首次被提出,“育人”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被凸显,十九大再次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公平教育”。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人生最高的境界首先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快乐、富有智慧、对社会有用的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行的“轨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这里的“课程”不仅仅是学科课程,而是包括德育课程、学科必修、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在内的一整套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了基础教育最真实的现状。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很难通过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来实现。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自觉强化课程教学教育意识,切实加强课程教学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书育人,授业传道,积极探索各学科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方法,把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牢牢建立在学校、老师对育人目标的深度理解之上,牢牢建立在老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各自特点的深刻把握之上,牢牢建立在学科间配合以及一线教师对课程育人的专题研究之上,要积极借助于德育课、活动实践课、校本课等课程形式,并及时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门课程和所有课程的老师都认真践行育人职责的制度和机制。
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素质结构,决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校内外一切有教育价值的资源都是课程。只有国家课程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才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只要把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作为课程来实施,灵魂的纯洁美好、学生的个性培养、学校的特色发展才会有走向超越的基础。
想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有机整合和系统实施。现在学校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完整,致使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短板补不上,其他板再长,容积也增加不了。要落实教育目标,必须先从课程建设做起。我们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层次化、所有课程超市化”的方向,致力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在保证节次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课时,体现学科特点,拓展课程建设空间。地方课程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配发的《甘肃地理》、《甘肃历史》、《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我的家乡是庆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中小学生法律知识读本》、《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为教材,与相关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融合,体现人文特色、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质。校本课程全部指向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生命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担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以经典阅读、体育艺术、科技创造、劳动实践为基础,开发实施了独具特色的“耕润课程体系”。通过开设阅读课、组建体艺社团、开辟创客空间,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等途径,完整了学生的教育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单就阅读来说,我们通过每周开设阅读课、每月开展读书漂流(包括假期)、每学期评选读书标兵等方式,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为学生打牢了开创幸福人生的根基。
创新形式,提升课程价值。按照“学校总体设计、教师自主申报,学生自由选择,年级相对集中、走班重组研修”的研发思路,固定每周三下午为校本课程选课走班重组活动时间,学生可选择喜欢的课程参与学习,打破班级界限和学科界限,提升了课程幸福共享的价值。
课程超市,满足学生选择需求。完善的课程管理平台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了便利,具体的操作要求、详细的课程介绍,30多份精美的“菜单”摆在学生面前,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课程。
合作共享,增添课程动力。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的优秀资源,聘请当地文化名人、书画大家、民间大师为校本课程教师;邀请教育专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深入课堂;与北师大、陇东学院等高校建立联系,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与国内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共享课程资源,促进课程的发展。
课题引领,提升课程品质。以重点课题《基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行动研究》为主线,对学校的课程体系及相关的实施、评价等,进行全面的诊断和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课程的品质提升。
系列问道,准确课程定位。学生问卷,确定了课程定位:耕润化成,以农耕文化润泽心灵,以化育万物之德,成就教育之美;家长问卷,了解家长对耕润课程建设的建议,发掘了丰富的家长和社区资源;教师问卷,引领教师开发学生喜爱的课程,开辟学生喜欢的课程形式。
动态调整,掌舵课程方向。学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兴趣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课程的设置随之也在动态变化之中。在始终坚持课程多元、丰富的同时走向高品质、精品化这一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重构课程结构,有什么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养的人才,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学校特色。在“耕润化成”核心文化统领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把耕润课程设置为素养、阅读、体艺、智力、实践五大板块十大类型30多门,使课程体系日臻完善,结构趋于合理,课程建设逐步向高品质、精品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已经建成“仁、义、礼、智、信、根、田、魂”8个园区和“养正苑”“耕润苑”2个展馆,“地理探究馆”“心语坊”“模拟联合国”“机器人”“陶艺坊”“舞蹈室”
等30个社团基地。在全省精品课程评选中,陶艺、模拟联合国、心语坊等3门课程荣获“省精品课程一等奖”,机器人、足球多次代表我市参加全省比赛。品牌课程的榜样作用是无群的,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社团活动中来,在润物细无声中绽放其魅力。“全国最美孝心少年”李依桐、李易轩姐弟俩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由他们发起的“桐轩爱心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助人为乐好少年”贺一轩同学在放学路上遇到走失的4岁小孩,沟通无果后先带回自己家通过警方使得一家人团聚;“环保小卫士”李怡萱、杨依凡同学元宵节主动在和谐广场捡拾垃圾;毕业生返校和老师一起欢度教师节等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教育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我们会坚持行走在做真教育的路上,立足本土,立德树人,让课程的力量开出文明的花朵,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美丽的自己,开创幸福的人生。
前一篇:教育需要这样的老师
后一篇:让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出彩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