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 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标签:
sap物料账materialledger |
分类: SAP操作相关 |
物料分类帐也是SAP的一个子帐套,这个账套中包含了基于多币种或者多评估视图的物料移动的交易信息,这些也就是后面计算实际价格的基础
SAP 基本概念之价格控制(S & V)与库存评估
SAP提供了两种计价方式,就是我们熟知的标准价格(Standard)与移动平均价格(Moving Average
Price),物料的价格控制位于物料主数据的会计视图1下。如果物料使用标准价格,那么有关该物料的所有业务交易,价格为一常量,库存价值就等于数量乘以物料主数据的价格,如果有差异,系统会将差异过账到差异科目。如果物料使用移动平均价,那么系统在每次的收货发票过账等业务交易过后重新计算物料价格。我们会觉得移动平均价不就是反映了我们的真实成本吗,其实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的,下面举例说明。
S – 标准价格
如果物料使用S作为计价方式,我们在某一时期内的所有物料移动,均以该价格计算;如果采购收货价格或者供应商发票录入时,价格与系统价格不一致,那么差异金额会过账到价格差异科目(PRD),该差异系统不会考虑到库存或者发货成本中。
例如我们的物料A,计价方式S,价格为10
CNY/PC,采购100PC,供应商最终发票定价为11 CNY/PC,SAP中的处理方式如下:
http://s15/mw690/005ZZoZFzy7e21DD8l0ce&690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TITLE="SAP 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
当我们做收货动作时,由于PO价格与我们物料主数据价格一致,我们看到的是无差异的一张过账凭证;当我们录入供应商发票,但是价格变为11时,我们会得到如上图所示的凭证,系统会自动针对GR/IR科目生成一个反方向金额,差额放到价格差异科目中,科目配置位于OBYC-PRD
示例2,假如PO价格定价为11,但是最终的供应商发票价格为10.5,系统的处理方式如下:
http://s14/mw690/005ZZoZFzy7e21HMSct6d&690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TITLE="SAP 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
我们在系统中做收货操作时,系统会按照系统价格计算库存金额,差额放在价格差异科目中去,同理我们在系统中做发票校验动作时,系统会生成GR/IR的借方金额,余下的放到价格差异科目中去。
由上面可以看出,标准价计价方式下的价格差异来源:
1. 发票价格与物料价格不一致 – Example 1
2. PO价格与物料价格不一致 – Example 2,收货
3. 发票价格与PO价格不一致 – Example 2,发票校验
V – 移动平均价格
当物料的计价方式设定为MAP时,那么我们任何一次的物料移动或者发票校验等等,系统都会重新计算物料价格,简单来说公式就是库存价格/库存数量。
在发票校验阶段如果发票价格与订单价格不一致,由这部分操作产生的差异系统的计算有可能:
1. 如果现有库存数量大于等于订单数量,那么该差异由库存吸收;
2.
如果现有库存数量小于订单数量,那么库存部分只承担部分差异,公式为,库存承担的差异=总差异*(库存数量/订单数量),余下部分的差异过账到价格差异科目。
示例3,物料B,起初库存0,订单数量100,单价13CNY/PC,最终供应商发票价格变为12CNY/PC,SAP中的处理如下:
http://s7/mw690/005ZZoZFzy7e21N0lBIe6&690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TITLE="SAP 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此示例中,由于库存数量足够,所以所有差异均被库存吸收,直接贷记库存科目调整我们的库存金额,单价
= (1300-100)/100 = 12 CNY/PC ,这之后所有的发货操作均以12CNY/PC计价。
http://s1/mw690/005ZZoZFzy7e21QQCSQe0&690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TITLE="SAP 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示例4,物料B,起初库存0,订单数量100,单价13CNY/PC,最终供应商发票价格变为12CNY/PC,但是在收到供应商发票之前,我们发出60个到我们的成本中心或者车间用作生产消耗,SAP中的处理如下:
由于库存数量无法承担100单位的差异,所以系统会根据现有库存数量来分摊差异,库存吸收40,余下60系统会过账到价格差异科目,虽然我们有60CNY在价格差异科目,但是此场景下起码我们余下的库存还是显示为我们的真实成本的。
示例5,物料B,起初库存0,订单1数量100,单价13CNY/PC;订单2数量100,单价15CNY/PC;最终供应商发票价格变为16CNY/PC,但是在收到供应商发票之前,我们发出100个到我们的成本中心或者车间用作生产消耗,SAP中的处理如下:
http://s14/mw690/005ZZoZFzy7e22inIkd3d&690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TITLE="SAP 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虽然我们在收到发票之前已经发出100单位,但是当我们做发票校验动作时,系统检查库存数量能够吸收发票校验的差异,虽然我们一共采购100,但由于是分开采购的原因,系统无法区分出库的100是哪个PO收货进系统的,最终就是发票校验阶段的差异一股脑全部由余下的100单位承担。
该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库存数量原因,余下的数量单独与订单数量相比,均可以吸收差异;虽然我们的发票上标价为16CNY,但是系统反应出来的价格变为18CNY,明显不真实。
标准价格与移动平均价格的对比
移动平均价的优点:
当我们有物料交易发生时,系统会同时更新物料价格,理论上说,如果业务简单发票校验及时,那么系统中反应的库存就是我们的真实库存水平,例如示例3.
移动平均价的缺点:
1. 最大的缺点就是我们评估物料消耗严重依赖于我们发票校验的时效性,例如示例4 &
5,发票校验不及时,当存在差异的场景下,我们的库存消耗过账金额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2. 另一个缺点就是,MAP计价方式下的物料价格一直在变动,无法为我们的决策做参考,比如说我们的售价的定价决策。
3.
还有就是,每当我们录入数据,系统都会实时计算物料价格,如果数据录入错误,那么我们的物料价格变动之后也是一个错误的价格,后面所有的物料移动都是以该错误的价格计价的。
4.
再就是我们的示例5显示的,由于库存数量的问题,如果库存水平一直都可以吸收我们发票校验的差异,那么实际上系统中的库存金额以及单价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标准价优点:
对比移动平均价,标准价可以为我们的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对比,当我们的生产活动稳定的情况下,标准价也可以用来做我们的考核标准。
标准价缺点:
很明显的缺点就是,标准价计价方式下的库存金额以及单价都是不真实的;而且我们在各种业务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全部过账到了FI的价格差异科目,无法反映到库存或者是消耗科目上去。
其实没有一个合适的或者是通用的标准说我们该如何来使用计价方式,对某些公司来说可能标准价更加合适,对某些贸易型公司或许移动平均价更加适合。SAP推荐在未启用物料分类帐的情况下,原材料采用V,半成品/产成品采用S。
物料分类账理念
物料分类帐是SAP的一个子帐套,主要目的:
1. 多币种的物料价格计算
2. 多评估下的库存计算
3.
收集所有与物料交易有关的信息(物料移动&差异,收货/发料/发票,等等),期末利用该信息来计算期间的真实价格
多币种:
激活物料帐之后,系统最多支持3种货币下的物料价格计算,在我们过账不同交易时,系统按照我们的设定汇率,将交易货币下的价格转换成我们设定的另外币种下的价格。在激活物料分类帐之前我们要确定我们要使用什么样的币种,因为一旦我们设置生产启动状态下,我们将无法更改币种。库存评估,发票校验,订单结算以及产成本估算,这些操作系统会根据我们的设定转换币种金额,保存在我们的物料分类帐中。
产成本估算:
产成本估算,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视图下的价格(FI&CO),如果我们物料帐币种设置也只有这两种货币,那么金额会直接传到物料帐下,而不需要转换,如果我们的物料帐还设置了其他币种,那么在保存的同时会以FI(公司代码货币)为基准转换成物料帐货币保存下来。
生产订单结算:
生产订单结算与产成本估算相似,结算时系统也会生成两个币种下的结果(FI&CO),如果物料帐币种设置一致,那么金额会直接传到物料帐;如果物料帐还有第三种货币,那么过账时同样是以公司代码货币为基准,将金额转换成物料帐设置的币种保存下来。
发票校验:
当我们过账发票校验时,系统直接根据我们系统设定的汇率,将金额转换成物料帐币种下的金额并保存。
多种评估方式:
如果我们启用了平行评估(价格传输)功能,物料帐不同币种下的库存价值实际上就是不同评估试图下的金额,例如法定/集团评估/利润中心评估。
法定视图(Legal View):
该视图下记录了不同公司代码下的销售,货物/服务交易信息。
集团评估(Group/Corporate view)
该选项下记录了成本控制范围货币下的货物交易信息。
利润中心评估(Profit Centre View)
同一公司代码下不同利润中心之间的货物移动,常用在工厂之间,比如工厂A到工厂B,内部会有一个加价,A工厂是同销售货物到B工厂。
实际价格计算:
当我们使用此功能时,系统会事先采用标准价来计价,同时将所有的差异记录到物料帐里;在期末,系统根据期间内的货物移动情况来计算该期间下的真实价格(PUP
– Periodic Unit
Price),系统实际是通过读取所有记录下来的差异,同时读取系统中的物料数量(期初库存/收货/出库/投料/入库等等),将差异反映到对应的接收方(库存/销售/再制品。。。)。
物料的价格确定
启用物料帐之后,在物料主数据会计试图1下我们可以看到价格确定的选项:
http://s15/mw690/005ZZoZFzy7e22rKGpU6e&690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TITLE="SAP 物料分类账 1 - 概念杂记" />
Transaction-Based(2)选项下,我们可以设置物料的计价方式为V或者S。
Single-/Multilevel(3)选项下,我们只能设置物料的计价方式为S,期末通过物料帐的实际价格还原为其计算PUP并更新到物料主数据中,作为参考。
价格确定标识,决定了我们该物料是否可以通过物料帐还原实际成本,如果想还原实际成本,请选择3.
Material Price Analysis,Categories,Process Categories
CKM3-物料价格分析是我们物料帐下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Categories就是我们的期初库存/收货/消耗以及期末库存等等,Process
Categories就是我们categories下的明细,比如我们的Receipts下面还细分为订单采购以及无订单采购。
Beginning
Inventory:
显示我们该期间下的第一天的库存水平,该信息与上期期末库存一致,如果存在跨期间操作,比如说冲销,那么会同时影响到我们的当期期初库存以及上期的期末库存。
Receipts:
该Categories下包含了所有的goods received以及invoice
received信息,GI可能是外部采购,内部生产的订单收货,或者其他工厂转储过来,所有的交易都会生成物料账凭证保存在物料帐中。SAP系统中,如果是对收货的冲销,也会记录在receipts目录下,SAP是基于业务操作来区分categories,而不是基于实际的进或者出来区分。
Other Receipts and Consumptions:
一个可选的categories来区分某些特别的收发业务,比如进出口业务相关的货物移动/库存盘点/无PO的收货以及样品发货等等。
Cumulative Inventory
Beginning和Receipts的小计。
Consumptions:
该目录下记录了所有的发货业务交易,例如生产消耗,销售出库,工厂间转储等等。
Ending Inventory:
期末库存,上述个目录的合计。
Process Categories:
Receipt以及Consumption算是我们最常见的目录了,SAP将这两大目录进行了细分,叫做Process
Categories。
Process
Categories通过我们的系统设定自动记录到对应的细分项目,比如说我们的移动类型/科目分配/Partner
Material/Partner Plant/特殊库存标识的组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