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鹤楼》教学设计

(2018-09-09 17:40:25)
分类: 八年级教学指导书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点题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鹤楼》。齐读题目,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

【屏显黄鹤楼资料及图片】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放声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  默读古诗,结合注释弄懂大意小组内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一)感受诗歌首颔联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

【屏显诗歌一二联】
2.想要知道诗人此刻感受,我们想来看看他眼前这座黄鹤楼的传说。
【屏显黄鹤楼传说】
3.此时再来看看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

4. 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相机指导诗人感受为空茫) 
5.师生对读。
6.总: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

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屏显:-------------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学生补充 
带着这种感慨读这四句诗

(二)想象诗歌颈联画面 
1.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自由读诗歌第三联,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情景。  
2.带着想象 
(三)体会诗歌尾联情感
1.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烟波江上”,“乡关”
2.“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总结: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

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屏显:崔颢介绍】

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

 

三、对比诵读,把握结构 

1.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后来李白又作诗一首——《鹦鹉洲》。


【屏显: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2. 比较两首诗歌谈论发现了什么? 
用典、写景、情感相似。

四、布置作业
 1.搜集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五、板书

黄鹤楼 

→用典引出黄鹤楼 

→感慨仙人已去 

→描写登楼所见 

→抒发思乡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