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二)
(2018-06-12 14:51:39)分类: 七年级教学指导书 |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回顾下上节课的内容,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方面主张什么?(“简明如话”)那尊崇叶圣陶的张中行,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否做到了呢?
二、品读语言
本文是否做到了叶圣陶主张的“简明如话”?请找出具体例子,并赏析。
教师先介绍范例: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虽然一些用词充满文人气息,但整体节奏是口语化的,尤其是“念,顺口,……就是话”部分,句子短促,语气感强。
(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后抽点或请主动举手的)
教师及时补充,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三、语言运用
接下来看看大家对“简明如话”主张理解得如何。对“雪下得大”,这里有三种表达:“大雪纷飞”“大雪一片一片纷纷地下着”“那雪正下得紧”。联系“简明如话”主张,你认为叶圣陶先生会最欣赏哪一种表达?那你自己最欣赏哪种呢?均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后抽点或请主动举手的)
教师及时补充:“那雪正下得紧”出自《水浒传》,“紧”字倒很接近现代江浙一带口语里“凶”“猛”等用法。
和叶圣陶主张相近的鲁迅认为,“那雪正下得紧”虽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自然”“熟练”)却好得远了。
鲁迅反对“作文章”的“作”,“作”了会生涩,格格不入;但虽然太“作”不行,不“作”却又不行。他主张的特别的语言是“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
四、阅读拓展
[屏显“叶圣陶轶事”]
五、总结
从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和本文的事件细节来看,章先生为他改字的寓意“圣人陶钧万物”可以说几乎实现了啊!而我们这些平常人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也要尽力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作风。
板书:
宽于待人
严于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