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恐龙无处不在

(2018-04-11 10:07:37)
标签:

365

分类: 八年级教学指导书

恐龙无处不在

一、导入:

初次看到题目《恐龙无处不在》,你会觉得这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什么?它会涉及哪些问题?

 

二、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恐龙无处不在,要向我们说明什么?

1、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读读课文。课文前,几个注意的字词说一下

2、读课文,回答:作者通过恐龙无处不在,要向我们说明什么?

3、那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就是?(“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4、为什么南极看到恐龙的化石会想到大陆在漂移呢?如果是你,你会这样想吗?科学家面对这种情况就提了两个问题: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你又是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思维的开放和严谨

设问句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就如面对面交流。(这些设问句也显示作者对不同的问题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那么根据这两设问句,我们来整理一下作者的思路吧:

(因为南极发现恐龙,而恐龙既不可能在寒冷地区生存,又不能自己飘洋过海去南极,所以只可能是南极自己在漂移)

5、恐龙和大陆漂移涉及到哪两个科学领域?(生物学和地质学)

由生物学上的问题来说明了地质学上的问题,这印证了本文哪句话的意思?(第1段)

 

6、根据8-12段,说说看,今天的大陆板块是是怎样漂移并形成的

2.25亿年前—2亿年前—6500万年前)

 

三、前面我们提到这篇文章是一篇科普文。科普类的文章讲究语言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因为只有这样普通大众才能看懂,但于此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因为这样才能达到普及知识的目的。本文的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二出精彩的例子来说明吗?(说明方法?)

(一)体会语言的简洁生动

1、【幻灯显示】在《板块运动简介》一文中选取了我认为最少专业术语的话,我们来看看:

朗读:(感受理解的艰涩)

板块运动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当两个各具边界形态的板块发生运动时,它们都有自己的旋转轴及旋转极,若三个板块同时发生运动则它们三者不可能是绕同一旋转极的转动,其中第三个板块的旋转极必然随转动而移动变位,所以,其旋转极只能是一个平均数。判断板块运动的标尺是时间段落,所以,旋转极就总是一个平均数,空间上是一个理想的点。

 

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在介绍板块之间是怎么运动,并相互作用的,但是到底如何运动和相互作用,由于我们不了解专业理论,所以也就看不懂了。

     我们下面快速从文中找找看,阿西莫夫是怎么给我们介绍板块间互相运动的(或者大陆是怎么随板块运动的)

    67段: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版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

(体会动词:拉开、挤压、缓慢地俯冲、驮着、汇聚。这一连串的动词,可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非常直观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上来,根据这些动词,拿桌上的书本当道具来演示板块和大陆的运动。也可以教师用手势把两个板块的运动展示出来,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这些动词的生动性、形象性。)

朗读(体会语言的简洁、生动)   (板书:语言生动)

 

板块学说是一个很复杂的地质学上的理论,牵涉到很多的专业术语,我们普通大众是很难看懂的,所以要把一个复杂的理论很简洁、清晰地介绍出来,这就要求作者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需要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二)、体会语言的准确严密

此外,为达到向大众介绍科学知识的目的,作者的用词不仅仅要追求简洁,更要追求准确和严谨,比如我们以往学过的说明文中,哪些词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让学生在幻灯的第一句中寻找能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词语:“缓慢”

学生讲,然后请学生在本文中找找看(板书:准确)

1、语言的准确性

如:“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如: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如:第六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这句话中的“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上面这些词语准确地运用也就是作者一种严谨态度的体现。作者在行文中运用括号里的语言来补充说明,充分体现说明的周密严谨。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四、“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二例来吗?

列举科学史上其他的发明证明

1、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他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2、排放浴缸里的水时,水会形成逆时针方向的涡流,从排放口流出去。20世纪4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谢皮罗,在洗澡时最先留意到了这个现象。他分析了各种原因后认为,这种现象和地球的自转有关。他发表论文推测,在南半球水形成的涡流应该是顺时针方向的,而在赤道上应该没有旋涡。谢皮罗的推测引起了各地科学家的兴趣,他们在地球上各地观察,发现谢皮罗的推测确实不错。以后,这一现象被命名为谢皮罗现象。

3、从蝙蝠到雷达(雷达是蝙蝠的儿子)

蝙蝠不论如何黑暗,如何狭窄的地方,绝不碰壁,这是什么原因?它怎样知道前面有无障碍呢?蝙蝠能够避免碰撞,是藉一种天然雷达,不过是声波代替电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从蝙蝠口中发出一种频率极高的声波,超过人类听觉范围以外,二位科学家藉着一种特制的电力设备,在蝙蝠飞行时,将它所发的高频率声波记录出来。这种声波碰到墙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碍物的距离远近,而向适宜方向飞去。蝙蝠传输声波也像雷达一样,都是相距极短的时间而且极有规则,并且每只蝙蝠,有其固有的频率,这样蝙蝠可分清自己的声音,不至发生扰乱。因这缘故,蝙蝠飞行之时,常是张口,假如你将它口紧闭,它便失去指挥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墙上,无法飞行。这个有趣的实验,道破了它的秘密。

4、现代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设置仿造人体视网膜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5、瓦特和蒸汽机 :水烧开

“今天我们看到阿西莫夫借用了生物学上恐龙的生活习性来向我们说明地质学上大陆漂移的问题,而课堂开始,我们讲到的最初提出大陆漂移观点的魏格纳本人并不是地质学家,而是一名气象学家(32岁时提出大陆漂移,1932年在北极格陵考察时不幸遇难)。当时传统的固定论思想已经统治了地学界许多年,在地质学家的思想中通常已是根深蒂固的了。魏格纳不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所以能提出这样一个带有革命性的地质学说”。

那么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恐龙无处不在,不仅仅是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品味语言的准确和生动,还应该从中学到一种科学的精神,就是善于思考、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五:(备用)谈谈本文的学习收获:(从内容角度和写作方法两个角度谈收获)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平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寻自己的发现,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设置本题意在让学生在学习时与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有悟;同时借此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板书】

                  恐龙无处不在

 

          说明

恐龙化石          大陆漂移          思维严密、开放

                                    语言形象、准确

                                    

生物学             地质学

        紧密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