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分类: 七年级教学指导书 |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2.小组合作讨论,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难点)
3.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生在世,总是苦乐掺杂,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谈谈,你觉得人生最苦是什么?人生最乐又是什么?
2.今日,看看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字词积累
(屏显:揽 失意 契约……强调:契约 悲天悯人)
三、知人论世
(屏显: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
四、自学任务一
http://s10/mw690/005ZYD4Vzy7aOqXnpDX49&690
①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 最乐的事:责任完了③君子有终身之忧 ④责任要解除,而不是卸载。)
师总结:在梁启超看来,最苦之事是负责任,最乐之事是尽责任。在此基础上,梁启超还进一步解释了我们可能会存在的两个问题,论述十分严谨又充分。
五、文体特征
理论论据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等。
4.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学生有所了解即可,着重强调中心论点。)
六、自读任务二
小组合作讨论。
师明确:
(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多人的想法。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自己的观点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举生活常见例子: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充分论证“人生最苦在于责任未尽”的痛苦。)
(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形象表达“尽完责任”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证明“人生最乐在于尽责”的观点。)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说明志士仁人和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日日尽责,日日苦中得乐,从而证明“人生最乐在于尽责”的观点。)
七、感悟思考
八、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