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有意,化育无形——兼评丁卫军老师作文指导课《笑》

(2018-08-27 16:59:24)

教学有意,化育无形

——兼评丁卫军老师作文指导课《笑》

文 小荷七七

作文课堂最让教师头疼,让学生失意,具体表现在,教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写得暗淡失色。有意为之,却效果不彰,也让许多教师对作文教学产生了困惑。其实,教师的教学有意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用力过猛,方法过旧。著名特级教师丁卫军的作文指导课《笑》实践了他简约课堂的主张,达成了丰美作文的目标,生成了太多的课堂精彩,让学生知道了作文之根在哪里,文字之美怎样磨,也让我们知道了作文教学还有另一条路可走。

开课即写,根据学生作文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联通生活,用恰切的语言再现生活,让学生悟作文之道,得作文之法,是丁老师这堂作文课给我最深切的感受。

写作水平只有在写作中获得提升,丁老师深谙作文教学的真谛,他先给学生大约八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写出自己理解的笑。这时,没有指导,不谈方法,就让学生尽情地抒写。随后,进行了第一次课堂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准确地捕捉到了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请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师:把你写的读出来。

1:笑,是人七情六欲中的重要一个,也是美好生活的一味重要调料。笑能使人与人之间少点防备,多点美好,笑也分很多种。古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人士豪迈的笑;也有温婉可人笑容得体的淑女笑;也有一路种花、一路醉酒的隐士洒脱的笑。可我偏偏认为这个笑才是最美丽的。(会场老师鼓掌)

 

:老师们给你掌声,是因为你的文学功底。你写得这么多,你有进入现场的描写吗?这里边哪一句话跟你下面要写到的感动的笑有关的?

1:可我偏偏认我那个笑是最美丽的。

师:偏偏那个笑是最美丽的,这是一个过渡。前面这段文字是不是可以压缩呢?

在这里,丁老师没有直接指出学生作文内容的空洞,而是相当隐晦,但也是极其巧妙地给了学生提示:关注现场,关注当下,关注生活。毕竟,真实的情境并不必然的诞生好作文。当然,这里的好并不仅仅是词句的华丽,而是内容的充实。没有内容的作文无法血肉丰满,难以生动感人,生活的美也就难以在文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如果说内容是骨架和血肉的话,那么语言则是文中的"血管"。有了血管的温柔,富有弹性,生命才能不僵硬,血管不芜杂,生命才能获得更大的能量。由此可见,语言对于作文的重要性。丁老师发现了学生叙述的失当,剖析了作文中语言的凌乱,而他只用了两次点醒,就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修改的方向。最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听课老师给了这个学生热烈的掌声,但丁老师依然不为所动,更没有被"迷惑",而是坚持自己的课堂判断,在肯定学生文学功底的同时,一语中的,让他知道如何去修改,怎样去提升,教学的有意与化育的无形,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写心里话,但有价值的心里话并不应该被无用的信息淹没,以致内容空洞,语言浮华,成为另一种干瘪。丁老师让学生把正确的废话压缩,给予学生简短有力的课堂引领,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师:还让你第一个来,好不好?其他人把笔放下来,听这位同学读。

1:大家都在笑,那位像裂开了石榴一样,看,那位淑女笑得像待开的花苞。哦,还有那位,像红透的苹果,笑得红彤彤。对,还有他,他是灯下的中心,三十双眼睛汇聚在他身上,他很普通,但吸引我的是他脸上的笑,像迎着艳阳的向日葵,温暖明媚。他的笑又如三月的春风,和煦轻柔,轻拂着我们紧张的心灵。人们常说,相由心生,果真如此。(全场老师鼓掌)

师:你前面写得各种各样的笑,现场的笑,为后面写那个人的笑做了铺垫,这就是你的精妙之处。怎么把文字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就是这样来的。把原来那些积累的诗词恰当运用,你是非常棒的。

应该说,修改之后的作文,仍有可以提高之处,但比起第一稿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现场更加热烈的掌声证明了这一点。与其说这掌声是对学生进步的褒扬,倒不如说是对教师指点得当的肯定。何为课堂教学的“点金之术”,我认为,丁老师在课堂上的无形引领,就是最好的注脚。最精妙的是丁老师提出了作文内容应有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学生知道了写作内容的重心所在,以及对重心映衬的必须,这是立于第一次指点基础之上的又一次无形化育,不光有效,而且有力,不仅有意,而且温情。

丁卫军老师在《丁卫军教写作》一书中写道:“教师的作为不是成天趴在办公桌前给学生的写作写批注写总评打分数,而是要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评点自我的修改中提高。把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互动贯穿作文评改的始终。”当我们纠结于作文技法的指导的时候,其实已经步入了作文教学的误区:指导越多,学生越是无所适从;指导越用力,学生越是畏首畏尾,以致举起的笔落不下去。丁老师的阐释与实践告诉我们,基于学生立场、能力的课堂指导,比起作文说教来,不知要“有用”多少倍。

在丁老师的化育课堂里,学生作文能力获得“迅速”提升的可不止这一个,那个男生的进步只是这堂课大获成功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成功,似乎不能仅仅归功于教师一个人,因为学生,这个作文的主体,创作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过上了一种完整而真实的写作生活,既看到了自己的短处,也明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仔细辩析,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教师的无形化育,让学生懂得了作文的理,找到了作文的路。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写得一手美妙的文字,但课堂指导的效果却不能如意,这是因为教师的作文要求过高,一有不注意就批评,作文指导侧重于技法,看似满堂精彩,其实力量没用到点子上,让学生越听越糊涂,越写越畏惧。改变课堂指导的无力与无奈,需要我们以学生现有的作文水平为基准,依据他们的作文能力寻求应对策略。而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动笔写,然后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或提示,或指点,让他们知道哪里该改,如何去改,让空洞的作文变得充实,让错乱的语言简洁明了。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而作文水平的提高,仰仗于作文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中体验成功,是对作文兴趣的最有效激发,而这个激发需有意,更要无形。能在有意与无形之间自由调度,我们的作文课堂将给学生全新的认知,精神的成长与写作的成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