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式太极拳折叠并为揽扎衣正名——折叠衣(修正文)
(2016-11-14 10:03:35)
标签:
地方戏曲教育晋剧收藏文化 |
众所周知,我国太极拳有“陈杨武孙吴”五大门派,而在五大门派套路中的“开门拳式”,即“预备式”之后的第一拳式,“陈杨孙吴”四家历来用“揽雀尾”命名,而武式太极拳一直沿用“揽(懒)扎衣”的名称。但在后来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权威的《太极拳竞赛套路全书》中,除杨式仍称“揽雀尾”,其余四家“陈武孙吴”命名“揽扎衣”。可见“揽雀尾”与“揽扎衣”是一回事。但这两个名称令人费解,从而引来各种揣测:有用两手“抱雀尾巴”来解释并模仿“揽雀尾”的,有说把袍子前襟揽起来扎在腰带上解释“揽扎衣”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层窗户纸一捅即破,说穿了“揽雀尾”、“揽扎衣”就是“倗捋挤”、“按捋挤”的谐音,如同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尽人皆知的“571”即“武起义”。顾名思义,太极开门拳式“揽雀尾”、“揽扎衣”必须体现“倗捋挤按”的形体动作及其劲力转换。太极推手应用的就是“揽扎衣”,为此有人称它“母势”的。
但是,武式太极拳讲究的是“往复须有折叠”。往复即来回,而折叠所指的是手臂的运动轨迹。折叠有三原理——对称、重合、翻转。要符合这三原理,手臂的运动轨迹就必须按照英文字母s或阿拉伯数码8的形状来运作,唯有这样才能对称并重合。而翻转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构成一个折叠的s或8前后两个圆的走向与劲力必须相反,即前圆是逆时针方向,后圆要转换成顺时针方向;前圆意在用倗劲,后圆要转换成挤劲或者捋劲,反之亦然。其二,前后两个圆的完成必须配合腰部30~45°转动或45°以上的转身,没有转身,两手在二维平面空间划出s或8的,不算折叠;折叠必须在三维空间或者说四维时空来完成。(可见折叠三原理中翻转起主导作用;折叠可以不对称,也可以不重合,但翻转是必不可少的)。不难看出,就像日常叠衣服那样,既要对称重合又要翻转。有叠衣服这样形象通俗的比喻,便不难理解“揽扎衣”原本叫做“折叠衣”,“缆扎衣”取其谐音而已,“折叠衣”才是武式太极拳的开门拳式的正当名称。所以要为武式太极拳的“揽扎衣”正名——“折叠衣”。
由此可见,武式太极拳的开门拳式“左右折叠衣”,应当具备三方面内容:第一,两手相向而行为每个“折叠衣”完成一个完整的s或8的运动轨迹;第二,在一个s或8的折叠过程中必须要连接“倗捋挤按”或“倗挤按捋”四种劲力,并圆满转换;第三,一个折叠必须完成“起承开合”(武式太极拳每个招式包含并要求依次完成的四个节序)。严格地说以上三方面内容缺少那一项都不能称其为“揽扎衣”或“折叠衣”。但是,用一个折叠把“倗捋挤按”和“起承开合”这两方面内容贯穿起来完成一个招式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而是还要把前后两个招式的折叠对称翻转组合成另一个完整的折叠,就是说不仅每个招式内部要有折叠,而且上下招式还要用折叠连接起来。整个套路要用平圆、立圆、斜圆、椭圆、等圆、不等圆组合而成。为什么武式太极拳强调“往复须有折叠”?用八个字概括回答:折叠是纲,纲举目张。打个比方说折叠就像一条线,“倗、捋、挤、按”和“起、承、开、合”就像一颗颗“珍珠”,在练架子盘架子过程中,从始至终要用这条线把颗颗珍珠有序地串通连接起来;而折叠又像自行车链条,在整个套路中从起势到收势环环紧扣不能掉链、断链。这便是武式太极拳讲究的“往复须有折叠”的核心内容。
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有“起承转合”、“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的说法(见于武禹襄的<太极拳解>);而到了第二代传人李亦畬则换了一种说法:“起承开合”、“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句话始见于李亦畬的<十三势行功歌解>)。两厢对照后一种说法更明确具体,可见折叠开合这两方面内容多半是由李亦畬及其第三代传人郝为真逐步健全起来的。起初,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给开门拳式命名“懒扎衣”,可能包含这样一层意思——懒散而不肯下苦功夫者不得真谛。不到火候难揭锅。功夫练不到家,折叠是领悟不透的。前辈在核心秘籍上即便是入室弟子也不肯轻易点破。这怕是折叠技法越传越少以至于谬误百出近乎失传的主要原因;另外,自解放以来,太极拳运动深受中老年人青睐、喜爱,随着在这些特定人群中的深入开展,太极拳搏击打斗的功能逐渐被强身健体的作用取代,其中“腾挪闪转”的高难度动作被删减,“肘挒采靠”没人会用,“倗捋挤按”也不认真,因而“折叠、转换”也就黯然失色,无人问津——这也不无关系。但太极拳师必须是行家里手的折叠家。
现有互联网上能够点击的“武式太极拳老架”视频,胡天俊当属代表性人物。他是山西省昔阳县南横山村人,跟同村的拳师乔洪庆学拳多年。而乔洪庆的师傅叫李万全,李万全的好友是李宝玉,李宝玉是公认的武式太极拳的第四代传人。李万全是河北省原邢台县沙峪村人,邢台与山西省昔阳县毗邻。解放前李万全在昔阳县教过三个徒弟。大徒弟是水峪村的李百川,其次是南横山村的乔洪庆,前口庄村的程同道。这是三个相邻的村庄。李百川在水峪是个富户,据说李万全上山西来时常住在李百川家教拳,无疑李百川获得真传实教,功夫最深。但昔阳县是革命老区,在1947年就实行土改,运动初期出现极左过火苗头,把个李百川给整死了。乔洪庆和程同道都是李万全的入室弟子,跟随李万全下邢台学拳。但李万全传授给乔洪庆的是大架,而教给程同道的是小架。现在网上看到的大架的代表性人物是胡天俊,他是乔洪庆的大徒弟;小架是乔金兰,自幼跟程同道学拳。南横山与前口庄相距3、5里,李万全为什么“一师二传”自有用意,出于何意?不得而知。乔洪庆与程同道是同师不同道。但后人可以从中区分大小架的特点。乔洪庆是第五代传人(乔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去世)。乔洪庆虽然有点文化但没有留下视频及文字资料,所以我们只能从第六代传人胡天俊演练的视频来捕捉第四、第五代拳师的影子。这样胡天俊在网上的“武式太极拳老架”的地位便确定下来而且屈指可数。胡曾对其师弟乔显峰说过,在其有生之年一定要刻录光盘,把“武式老架”留传后世。胡天俊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刻录了两张光盘,愿望实现(胡于本世纪初去世)。2008年胡的音像上传,这才有幸在网上看到“武式太极拳老架”视频。而胡天俊的视频是非常珍贵的,不仅具有系统性及传承性(具体内容有盘架子、发劲、趟腿、蛇形步、定步活步推手、三环套月、八卦迷魂阵、乱采花等),而且具有较高的参照与研习价值。笔者系山西省昔阳县赵壁村人,跟同村的乔显峰(胡天俊师弟)学得“武式太极拳老架一套”128式。赵壁、南横山相距六公里。笔者与胡多有交往,曾得到过胡天俊的当面指教,算是第七代。(但胡天俊没有提到过本文所讲的手臂折叠,他倒是不止一次说过好比纸叠塔式灯笼能缩能伸的腰部活动,强调当合势时腰部两肋要与胯骨挨上。)笔者潜心钻研“武式太极拳老架一套”128式二十余年,抓住李亦畬“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句话不放,锲而不舍,联系128式中的残留折叠深入探索,苦思冥想,有所领悟,补充完善了128式套路的折叠,并且总结出这套折叠理论,而且为撰写此文酝酿多年。但只有当胡天俊上网,才为这套折叠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参照视频。然而纵观胡天俊的套路(跟乔洪庆传给乔显峰的套路略有差异),其中虽有折叠但残缺不全,而且他还把“开合手”作为独立招式,从其母招式中分离出来。尤其是他的左右“揽扎衣”做得不够规范——本来一个折叠动作“揽扎衣”已经完成,但他又顺势划了个圆朝前按,这样一来不仅画蛇添足,而且这顺势划出的圆与折叠的s的后半圆构成阿拉伯数码6。而6虽然能够对称重合但有悖折叠的翻转原理,所以6是假折叠。许多名家的“揽扎衣”就失败在两手运行的轨迹形似数码3、6、9的假折叠上,这其中还有竞赛套路的“左右揽扎衣”。口诀云:“3、6、9假折叠,没有翻转要不得。”切记。(注意‘如封似闭’的按势,两手要避免6或9的运行轨迹)不只是胡天俊对折叠、开合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纵然做出些许折叠也是不自觉的,茫然无知,不明就里;而且留意观察网上视频不难发现,很少有人把武式太极拳的左右折叠衣做周全、做到位、做规范的。更有许多名家仅用“左右揽扎衣”的“起承开合”中的“承势”来充当“左右折叠衣”,过于简单,抱残守缺,以讹传讹。这都是不懂折叠及开合造成的。
“武式老架”折叠大致有以下六种——
一是“左右折叠衣”的折叠。这要从折叠、劲力、节序、转换四个方面来划分。从折叠上讲包含两样。第一样做法是“左折叠衣”、“右折叠衣”各自用一个数码“8”即一个折叠来完成“倗捋挤按”四种劲力及“起承开合”四个节序。而规范的“左右折叠衣”贯穿的劲力与节序是——倗(起)、挤(承)、按(开)、捋(合);另一样做法是“左右折叠衣”共用一个数码8即共用一个折叠完成四种劲力,但可以各自或者联袂完成“起承开合”四个节序。(一般来说一个折叠连接“倗捋挤按”四种劲力,至少要有其中两种劲力。但也有人说一个圆圈就能转换四种劲力,这也不无可能。)从劲力上讲,通常所说“倗捋挤按”四种劲力,数学排列有24种:如“倗捋挤按”、“挤按倗捋”、“按捋挤倗”、“捋按倗挤”等等。24种排列有24样做法。从“起承转合”上讲,结合“左右折叠衣”各自的折叠,可以各自完成四个节序;如果两个“折叠衣”共用一个折叠,要酌情处理。既可以各自完成也可以共同完成四个节序。人称活步太极。如果结合灵活多变的步法转换,同时把折叠、劲力、节序串通起来,“左右折叠衣”就会呈现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能够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尽管“懒扎衣”乃武式太极拳“母势”的说法大都认可,但是,截止目前在理论上深人探讨、研究并真正吃透“左右折叠衣(懒扎衣)”的是凤毛麟角。纵观互联网所传,胡天俊的定步、活步推手及乱采花可作这方面的实例参照(先前就有8字推手法)。
二是小云手折叠,它的做法是左右手各管半边,两手反向运动划出立圆,意在倗、捋、按并两手联袂完成数码8。
三是大云手折叠,这有两样:其一如同小云手折叠,配合转身两手反向运作各自划出立圆,联袂完成封闭的8,其二是两手相向而行共同划出8(可参照网上胡天俊盘架子视频,他的大小云手做的很到位,上述三样折叠都有)。
四是转身折叠,武式太极拳凡转身必有折叠,而且凡折叠必须转身。无论封闭的8还是不封闭的s,一般来说前后圆要在转身过程中分别完成倗与捋(胡天俊盘架子的视频缺失的就是转身折叠。他的‘左右楼膝打掌’、‘倒撵猴’、‘搂膝拗步’在转身时两手处于静止状态。尤其是‘闪通臂’转‘青龙出水’与‘提手上势’转‘单摆莲’的180°转身,他没有按照转身折叠要求的前圆‘倗’后圆‘捋’的动作去做,而是静止地举着双手转身,这样不仅有悖‘一动无有不动’及‘上下相随’的拳理,而且在劲力上露出破绽——这是拳家大忌)。
第六部分是大的招式在完成“起承开合”过程中的特定折叠,这其中有对称折叠(典型折叠),也有上下圆的大小不同及封闭与否的不对称折叠(非典型折叠,如同秤钩形状)。“如单鞭”、“野马分鬃”、“搂膝打掌”、“倒撵猴”、“手挥琵琶”、“锦鸡独立”、“左右披身伏虎”、“左顾右盼”,“转身、退步开合”等各具特色的折叠,这其中就有不对称的“非典型秤钩折叠”。
那么折叠究竟有什么意义,起多大作用呢?
首先,从太极拳的拳理上讲,一是“倗捋挤按、起承开合”要靠折叠来连接并起导向引领作用。当推手搏击则劲力不露破绽,盘架子打拳则既能节序分明又能连绵不断。二是随时随地都能进行阴阳、虚实、曲直、进退、开合及劲力转换。特别是利用折叠转换劲力,能使对手捉摸不透劲力取向,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三是便于化力、借力、发力,引近落空,四两拨千斤。四是有利于打熬内气,以意导气,内气潜转,遍体周流(打熬内气主要依靠云手折叠,所以大小云手在套路中占有的份额较大,断不可从略化简)。五是便于以曲化直、曲中求直、以柔克刚、避实就虚、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沾连粘随、倗劲不丢等等,这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折叠的妙用。(要不只会挂在嘴边说说而已,一辈子话把式而成不了拳把式);六是依据折叠原理还能不拘一格自创套路,做到既要守规矩又能脱规矩,任何招式都能转换自如,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折叠技法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适应并满足搏击推手的实战需要(如果不懂折叠及转换,那么在搏击实战中‘倗捋挤按’就一招也用不上)。七是通过折叠认识太极拳“天人合一、天道合一”的思想。这里所说的“道”,就是宇宙万物——太极阴阳——折叠转换一脉相通的运转法则,所以太极拳只有通过折叠才能实现天、人、道和谐完美的统一。
其次,从情趣爱好方面讲,懂得并应用折叠对初学者坚持深入练拳大有裨益,会越练越有兴趣,其乐无穷,否则会越来越觉得没有意思,感到枯燥乏味及至半途而废。
尤其,从所处的地位上来看,折叠在“武式太极拳”中举足轻重。毫不夸张地说懂得折叠如虎添翼;不懂折叠就不得要领,就不懂劲力、不懂转换、不懂太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折叠不开窍,太极拳终究是白说、白练,永远是门外汉。折叠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太极拳的优势就在于折叠。折叠线就是太极拳的生命线。因为折叠线s从太极图的阴阳两仪演绎而来(字母s既是太极图阴阳两仪的分界线,又是太极拳的折叠线。作为分界线它的变化能够反映太极图中无穷无尽的阴阳转换;而折叠线的利用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劲力的虚实转换),所以从本质上讲太极拳就是折叠拳。太极拳以阴阳为本,实际上就是以折叠为本。没有折叠就失去了“太极”及其“拳”的本意,充其量也就是假名太极虚有其表的健身操而已。但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阴阳”、“虚实”、“折叠”、“转换”这些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缺乏认识。更有甚者,还经常听人说白掏了学费,埋怨师傅没有告给他太极拳的秘诀。好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只要有了观音菩萨的密授咒语,便能叫孙猴子滚翻在地服服帖帖。持这种认识和说法的大有人在。在这里广而告之,折叠是武式太极拳的核心秘籍。要不原本应该叫做“折叠衣”的为什么要故弄玄虚诡称“揽扎衣”呢?这说明祖师爷们正是出于保守机密的目的,足见其门派之见根深蒂固,核心秘籍弥足珍贵。
另外,折叠在狭义上是负责控制、把握手臂尺寸的,使手臂活动规范化并简洁明了,不做任何多余累赘动作,在这方面折叠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公众常识认为,太极拳两只手做成弧形或圆圈即可,但就武式太极拳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强调一招一式都必须遵照折叠原理做。由于多数太极拳爱好者仅晓得太极圆的切线原理,不懂得太极圆的翻转原理,因而对太极拳大师克敌制胜的技巧做不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上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说不到折叠这个点子上,点不破太极圆翻转这层窗户纸,甚而至于一辈子懵懵懂懂,弄不明白。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打拳上肢活动没有用的“花胡梢”过多,像果树未经修剪的节外生枝,却还要联系一大套拳理来胡诌,但提及“折叠转换、倗捋挤按”,却一问摇头三不知,如堕五里云雾。更有处于入门阶段的人抬手动足不知所措,尤其是上肢摆弄不上来。这是下手学拳没有按照折叠规范手臂尺寸的缘故。可见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弥补折叠这一课多么必要。而折叠本来就是武式太极拳固有的不可或缺的成分,不是额外添加进去的东西。折叠要连贯流畅,自然简易,配合大开大合,还要舒展大方,柔顺得体,这是其可供观赏的一面;但要深藏不露,不能被人识破、看穿。这倒不是出于保守,而是由于折叠上下圆的翻转是配合转身完成的,具有隐蔽性能,因此只要自己心里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往明里说,而在别人看来只当是来回划圆圈,对太极圆的翻转过程却很难察觉,毫不知情。这是其诡异隐秘的一面;如果从这个层面讲,那么“往复须有折叠”这句话也可以说成“往复暗藏折叠”。但切不可把折叠弄得高深莫测、神秘兮兮,也不要哗众取宠、矫揉造作,更不能画蛇添足造成累赘,这是其简易实用的一面;在盘架子过程中要把折叠固定下来,但也不要把它绝对化而当作一成不变的死格式。大体上讲,只要折叠线不断,劲力不断,“链条”不断,折叠不仅可大可小,而且既能忽隐忽现,也能时有时无,还能无中生有。这说明它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比较灵活的一面。总而言之折叠就像个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筒,妙不可言。
至于“非典型秤钩折叠”,其“8”是由一个小圆和一个大圆组成。在盘架子过程中小圆起缓冲作用,具体说就是用它来圆化两手在转折时出现的棱角(锐角、直角)。小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跟上下折叠紧密相连。在折叠系统中它虽是一个幅度不大的缓冲动作,但也要与上下圆组合成折叠。在劲力上小圆的意义不大;可是如果从实战需要出发,小圆的幅度不仅可以随意扩展加大,做成与上下圆对称重合的典型折叠,而且还要赋予它可以转换并且具有搏击意义的“倗捋挤按”的至少两种劲力。当然,问题还有另一方面,即对称的典型折叠也可以随机应变转换成不对称的“非典型秤钩折叠”(这当属‘进退须有转换’的内容之一)。
此外,手心手背的翻转也属一种微小折叠。这要由肘、腕关节的转动来完成,也要符合折叠三原理。这种折叠看似微小,但从劲力上讲其中寸劲、扭劲、缠丝劲、抽丝劲要利用它来实现,同样具有重大实用价值,所以在盘架子过程中切不可小觑而掉以轻心。
总之,折叠奥妙难尽其详。严格地讲它是一门科学。关键是先要在理论上搞明白,进而指导实践,坚持练习,亲身体验,细心领会;从严从难,松、柔、细、慢,修真养性,渐入佳境。以至于熟能生巧、巧能生妙、灵活应用、游刃自如。折叠达到这种境界,才算太极拳的上乘高手。
但传到胡天俊折叠为何会残缺不全呢?探究其原因,一则如上文所述前辈师傅没有点破;二则乔洪庆、胡天俊文化程度低,而太极拳是文化拳、文明拳、道德拳、科学拳(其科技含量就体现在折叠技法方面),因而他俩没有识破、悟透折叠技法,以致失之交臂。然而教授级人物吴文翰不能说没有文化,在武式太极拳的传承上讲他的地位非同一般,而他发表的有关论文可谓不少,在网上号称太极拳理论家,拳理的方方面面都有论述,而且颇有见地,但为什么唯独回避“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武式太极拳颇具特色的核心命题只字未提呢?不知道他是出于保守,把折叠当成压箱底的密籍不外露,还是压根就不懂得折叠。
然而,有关折叠前辈的详细论述是没有的。现仅有网上流传的郝月如(郝少如?)的说法是这样——“折叠者,是对称的。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即意要向下,要寓有上意;意要向上,要寓有下意。前后左右,皆是如此,此即谓之折叠”。这段话是在意这一层面上对折叠做出的阐述,虽然说得隐讳但触及到了折叠,从意上讲有些道理。但这只是停留在意上,没有把意跟形体动作联系起来,而且只说对称没说翻转——这是片面的。由于他所说的意跟“左右折叠衣”中的“倗捋挤按”脱节,这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听了是一头雾水,这样一来其“意”也就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他没有深入地对折叠的具体作法、类别、作用加以说明。如果上面这段话这样来表述就能让人听明白——“折叠者,既对称又翻转。比如意欲向下实按,则手臂先反方向即向上划半圆虚倗,再向下沿伸半圆实按;反之亦然,即意欲向前实挤,则先朝后虚捋再向前实挤。前后左右上下来回,寓意领先,尽皆如此,此即谓之折叠。”折叠的理论基础就是虚中寓实,实中寓虚,虚实奇正,随机应变(乃兵法、拳术之道也)。而网上流传的有关折叠的错误应当予以纠正,如有人对“胸部折叠”、“腰部折叠”的解释,其实是属于胸、腰部的抖劲或弹劲,是不能把它归纳在折叠类别当中去的。本文讲解的是手臂折叠,但确有腰部折叠,不过它跟手臂折叠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形象地讲腰部折叠好似纸叠的能够上下伸缩的塔式灯笼,开势则伸(腰)合势则缩(腰)。还有个别拳家把小臂与大臂双叠起来胳膊做成肘尖称为“折叠”,但这种折叠虽然对称重合,却没有翻转,绝非太极拳意义上的折叠,同样是对折叠的误解误导。特别是所谓“怎样练好武式太极拳折叠劲”,在网上流传甚广。必须强调指出,折叠是技法(技巧),不是劲法(劲力)。利用折叠可以承载、施展并转换各种劲力。但劲力具体讲有好几十种,却没有“折叠劲”一说。不能把抖劲、弹劲、弓劲、寸劲、鞭劲、开劲、合劲、缠劲、扭劲、拧劲等,笼统称作折叠劲,那是误导。这就好比一把折叠椅,是要坐人的,但不能把所有坐过椅子的人统统称作“折叠人”。还有网上流传的折叠有“四正四斜”身法的说法,这并不属于折叠的内容,同样是谬误。綜上所述不能不产生疑问,前辈究竟是出于保守还是对折叠的认识不足呢?看来有关折叠确实存在不少误区。这就需要同仁共同努力去追求探讨并精益求精,从而把折叠技法挖掘、整理并普及开来。折叠一旦推广开来,武式太极拳会声名鹊起,独领风骚。要创新突破就不能迷信名家权威,死抱着师傅教得那一套不思进取,是不可取的。因循守旧,默守陈规、固步自封违背太极拳理及折叠的辩证思维。
但这毕竟是一家之言,局限和错误在所难免,因而笔者声明,有关折叠本文谨作抛砖引玉;还望不吝指教,敬请同好雅正。
之所以要给“揽扎衣”正名为“折叠衣”,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拳式名称更改的问题,而是要凸显折叠技法在太极拳的地位。没有开合就不成其为拳,没有折叠“揽扎衣”就无从谈起,太极拳也就空无一物。为此特地把“武式太极拳老架一套”128式命名为“折叠开合太极拳”(网上另见视频。字数8167)。
(2016年5月初稿并上传,9月修正再上传。写作于昔阳县城——赵维国)
附:
(按:该套路原名“武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上世纪二、三十年带由原邢台县沙峪村拳师李万全传授给山西省昔阳县南横山村的乔洪庆,到了六、七十年代乔洪庆教出同村的胡天俊、齐双虎、王金海等,还有赵壁村的乔卧虎(字显峰)。九十年代乔卧虎传给王晨霞,赵维国、乔万锁。后经赵维国充实完善其中的“折叠转换”、“起承开合”、“倗撸挤按”这三方面内容,清理捋顺了原套路的一招一式,将令人费解的‘揽扎衣’正名‘折叠衣’,并且重新命名‘折叠开合太极拳128式’。‘128’既符合套路格式,又取‘一路而发’吉祥谐音。感兴趣者可上网另搜视频——赵维国,2018/12/2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