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己茯苓汤,方解。脚疼痛,足肿痛。治皮水主方。肾系疾病和心系疾病

(2023-12-05 04:48:44)
标签:

中医

医学

防己茯苓汤,方解。脚疼痛,足肿痛。治皮水主方。


防己茯苓汤证(太阴表里证合阳明)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水气停于肌肤,表之津血亏虚而失养,四肢肿,聂聂动,小便不利,解表利水,益气通阳,表里分消。
防己(3两) 黄芪(3两) 桂枝(3两) 茯苓(6两) 甘草(2两)(
防已茯苓汤
别名  木防己汤、防己汤、茯苓汤、防己加茯苓汤
处方  防己3两,黄耆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
功能主治  皮水。
用法用量  木防己汤(《外台》卷二十引《深师方》)、防己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二)、茯苓汤(《鸡峰》卷十九)、防己加茯苓汤(《赤水玄珠》卷五)。

注意  忌海藻、松菜、生葱、酢物。

深师,南北朝时宋齐间医家。僧人。善治气病。曾选录支法存等诸家有关药方,辑成《僧深药方》(或《深师方》)三十卷,已佚。部分佚文存《外台秘要》、《医心方》等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清 汪昂》:防己行经络,茯苓善渗泄,黄耆达皮肤,桂枝走肢节
2.《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耆、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注本,简称《金匮心典》。清代尤怡(在泾)纂注,撰于雍正七年(1729年)。

3.《退思集类方歌注,王旭高》:水在皮肤,卫阳必虚而汩没,故用桂枝宣卫阳以解肌;君茯苓,泄皮中水气;黄耆益卫气,生用亦能达表,治风注肤痛;汉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腠理,泄湿热,此治皮水之主方也。里无水气,故不须白术以固里。

退思集类方歌注》是清代王泰林(旭高)撰编的一本方书类中医文献,不分卷,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王泰林,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生于清代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卒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享年六十五岁。王氏颇为聪明,自幼随其舅父高锦亭学医,高氏擅长内科与外科,尤其在外科方面取得很大成就,闻名于江苏、浙江等地,曾著有《疡科心得集》,即后世所称外科三大流派中的心得派代表医家。王泰林学医后,开始以诊治外科为主,其舅父逝世后,继承其舅父之业,兼及内科。以后由于求医者日益增多,疗效颇高,惭渐专力于内科病的诊治。

摘录《金匮》卷中


防己茯苓汤是一首临床上治疗肾系疾病和心系疾病的常用方剂,能益气健脾、温阳利水,具有利水、镇静、降冲气、解拘挛之效。现代研究显示此方能强心、利尿、止痛,适用于坐骨神经痛、慢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水肿、特发性水肿、妊娠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肝硬化腹水等疾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谓:“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方中重用茯苓六两以利水,以防己、黄芪并用去水毒;用桂枝- -方 面温阳化气,促进水毒排出,另一方面降水毒冲逆之气;最后配以小量甘草缓和病情之急迫。故此方重在利水,兼有健胃强心之效。防己茯苓汤的方证为:四肢水肿或下肢水肿,四肢抽动感或觉皮肤下、肌肉中跳动感,头晕,身体沉重,短气,气冲感,心悸或心下悸动,肌肤松软,舌淡润,脉沉或沉弱。临证使用本方时,需根据患者病症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常需合方使用。如遇阴证则可与治疗"振振欲僻地”的真武汤合用;合并瘀血者,可与桂苓丸合用或加红花、桃仁;胃口较差、消化机能衰退者,可合用四君子汤等。在治疗肝硬化性水肿时,笔者常以此方合用活血化瘀中药,常收良效。防己茯苓汤作为一首固表利水方,在肾炎、肝病、心脏病、神经性痛症、痛风等疾病治疗方面应用广泛,凡见患者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肢体浮肿、肌肉跳动、心悸、四肢关节肿痛、舌淡润等,均可以本方加减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与防己黄芪汤均为治疗水肿的方剂,但防己黄芪汤用量较小,无桂枝、茯苓而有白术,重点在补气固表、祛风利水,治疗以下肢水肿为主要表现者;防己茯苓汤重用茯苓,兼用桂枝,重在利水,治疗以水毒泛滥、肌肉跳动为主要表现者。二者虽有差别,但亦常合方使用,用于治疗水肿偏甚者,其效颇佳。以下分享笔者经治的-则医案:患者女, 60岁,以周身乏力伴手脚乏力、头晕2年余来诊。刻下:患者怕冷,怕风,易汗出,肌肉力量尚可。检查见糖耐量异常。口干欲饮,胸闷,胸中隐痛,心悸,劳力后加重,心电图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胃脘部嘈杂,反酸,嗳气,腹胀,大便偏干,小便正常。手脚肿胀,四肢皮肤下有跳动感,伴有四肢不自觉蠕动,容易抽筋。短气,眠差,腰腿痛,心下悸。舌淡暗润,舌体胖大,脉沉缓微弱。此为阳气不足、水气内盛,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法,处方用真武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防己茯苓汤,具体用药如下:淡附片10g,薤白20g,桂枝20g,枳实15g, 茯苓30g, 党参25g,生牡蛎30g (先煎),降香10g,杏仁10g, 白芍20g, 防己15g, 黄芪30g, 白术15g, 生姜15g。5剂,常法煎服。二诊时患者告知,服药5剂后,手脚肿胀与皮里跳动感消失,怕冷好转,全身乏力感、头晕、胸闷、心悸均好转。但睡眠仍差。舌淡红润,苔薄白,脉沉细弱。上方加酸枣仁20g, 7剂。7天后回访得知,患者服药后诸证好转,又嘱其再服7剂以巩固之。(翟惠奇广州中医药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