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今庸,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胸痹、心痛、短气病

(2023-10-27 13:15:09)
标签:

中医

医学



金匮要略讲解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概述

本篇论述胸痹病、心痛病、短气病等三种病胸痹病,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为主要脉证,乃上焦阳气不用,下焦浊阴上僣于阳位所致,治用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生姜枳实汤等等通阳开结、化痰下气;偏于正阳不足者,用人参汤、薏苡附子散助正阳而祛浊阴。心痛、短气除见于胸痹病之证外,论述心痛本病者只一条,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为主证,乃大寒之邪犯心,治用乌头赤石脂丸。至于论述其短气本病之文,亦只有一条,且未出方,但已指出其为猝发之实证。


三、胸痹之病(1),喘息咳唾(2),胸背痛,短气(3),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4),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5)。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讲解〕本条论述胸痹病的典型证状和主治方剂

(1)胸痹之病:其病机为阳虚阴乘,已于本篇第一条详述。

(2)喘息咳唾:由于上焦胸阳不振,中下焦浊阴上乘,肺气失其清肃下降功用,其气不利,所以唿吸急促,气不相续,咳嗽唾涎。

(3)胸背痛,短气:阳虚邪痹,气机不通,所以短气,胸背疼痛。

(4)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寸口脉候上焦(胸),沉取而迟,是为胸阳不振之象;关上脉候中焦(胃),关脉现小紧,是为中下焦有痰饮结聚之征,”数”为衍文,删掉。“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正是表明本条证候的病理。

(5)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治疗用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豁痰下气。栝蒌开胸中痰结,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白酒轻扬以行药势。

临证意义〕本条是论述胸痹的主证主脉,并提出了主治的方剂。方中栝蒌为君,薤白为臣,以开结通阳为主治,临床上用以治疗浊阴偏盛、胸阳不宣的胸痹病证很有效果。

四、胸痹不得卧(1),心痛彻背(2)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3)。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承上条论述胸痹不得卧的证治。

(1)胸痹不得卧:胸痹,当包栝上条脉证,即: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现又增加不得卧一证,是痰浊壅塞于胸中,致卫气不能入阴,神气失守而然。

(2)心痛彻背者:痰浊壅盛,痹阻胸中,滞碍心脉,故心痛甚而牵彻胸背俱痛。较之上条之胸背痛为重。

(3)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栝蒌薤白白酒汤中,更加半夏一味,化痰逐饮,和胃降逆

临证意义〕半夏化痰降浊,用以治疗痰浊引起的失眠证有较好疗效,《内经》中有半夏汤一方,即用半夏治疗失眠证。

五、胸痹心中痞气(1),气结在胸(2),胸满(3),胁下逆抢心(4),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5)。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栝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胸痹虚实的不同证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胃脘部痞塞不通,胸部满闷,胁下气逆冲胸,为痰浊壅塞,气滞不通所致。

(1)胸痹心中痞气:痰浊滞于胃脘,气机阻塞,则心中痞塞而成胸痹。

(2)气结在胸:此为本病病机,久病阳虚,气机呆滞,宗气不转,则壅塞胸中。

(3)胸满:痰浊之邪影响于胸肺,肺气不利,胸阳不振,气机不畅,则喘息咳唾,短气,胸背疼痛而满闷。

(4)胁下逆抢心:胃气以降为顺,今胃中有邪,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所以出现胁下逆抢心。

(5)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审其脉证,如偏于浊阴实,则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厚朴行气消痞,除满宽胸,桂枝、薤白通阳宣痹,栝蒌开胸中痰结。若偏于正阳虚,则用人参汤治疗,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白术、干姜健脾温中,以助正阳之恢复。

临证意义〕人参汤,即《伤寒论》中之理中汤一方,其治疗之偏于正阳不足者[],其证当还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象沉迟细缓等证。

六、胸痹,胸中气塞,短气(1),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2)。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时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讲解〕本条指出胸痹轻证的不同治疗。

(1)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由于痰浊水饮为患,阻滞了胸中的气机,气机被碍而不能宣通,故出现此证。

(2)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健脾化饮,杏仁宣利肺气,甘草和胃补中,共奏宣肺化饮之效。橘枳姜汤,橘皮、枳实理气消痞除满,生姜和胃降逆散饮,共奏行气宣通,和胃化饮之效。

临证意义〕茯苓杏仁甘草汤和橘枳姜汤都是治疗胸痹轻证的方剂,都具有蠲饮作用。但在临床上具体运用时又有区别,如果胸痹兼有唿吸喘促之证的,就选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除饮;如果胸痹兼有心下痞塞,胀满之证的,则选用橘枳姜汤磨痞行滞。

七、胸痹(1)缓急(2)者,薏苡附子散主之(3)。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讲解〕本条是为阳虚寒盛的胸痹发作时出一方治。

(1)胸痹:当有喘息咳唾,胸背疼痛,短气等证。

(2)缓急:指筋脉拘急不伸或缓纵不收。寒湿痹阻,阳气不用,无以温养经脉,以致筋脉或缓或急。

(3)薏苡附子散主之,治疗用薏苡附子散,苡仁除湿宣痹,导浊阴下行,据《本经》载,本品有缓解”筋急拘挛”的作用。附子温里散寒通阳,俾阳伸痛减,寒散痛止。本方具有温经通阳,散寒除湿,舒缓筋脉之功。

临证意义〕本条“缓急”二字之义,诸注多岐,据方用“附子”、“薏苡仁”二药,当为“筋脉或缓或急”无疑,且古籍医书多载有以“缓急”为证候之文者。惟胸痹筋脉缓急之证,无论其见于胸部或四肢,均可治以本方。

八、心中痞(1),诸逆(2)心悬痛(3),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4)。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胸痹心痛的证治。

(1)心中痞:滞气郁结不散,饮邪停结不化,即成胸痹。

(2)诸逆:指胁下逆抢心之类。

(3)心悬痛:浊阴阻滞,寒邪收引,客邪上逆,胆胃不降,胸膈郁满,阻碍升降之机,以致心窝部向上牵引作痛。

(4)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桂枝、生姜通阳散寒而降冲逆,枳实行气泄痞而止牵痛。三药相合,使气行痞消,阳复则饮化,气畅饮消则诸逆痞痛自愈。

临证意义〕本条所述之证尚有呕噁 。其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橘枳姜汤比较,仅只一味药之差,橘枳姜汤重在理气,以橘皮为主药,在证状上以胸中气塞为甚;而桂枝生姜枳实汤重在散寒,以桂枝为主药,在证状上以气逆心痛为重。而与枳实薤白桂枝汤比较,则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胸痹胸满证,为痰结气滞所致;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胸痹心痛证,为寒滞气逆所致。

九、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乌头赤石脂丸主之(2)。

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讲解〕本条论述阴寒痼结的心痛证治。

(1)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阴寒之邪上逼于心胸阳分,心脉不通,故疼痛。心居胸中而其俞在背,胸背相连,故其心痛彻于背,背痛彻于心。

(2)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此为剧烈心痛证,用乌头赤石脂丸急治之。方中乌头、附子、干姜、蜀椒辛温大热以力挽微弱之阳,逐寒散结,温经止痛,用赤石脂固涩护心。斡旋于温散四药之中,乃急中有缓之意。邪去正复,牵痛自愈。制为丸剂,使诸药急中有缓而效尤长,且约束辛热不致伤气耗血。

临证意义〕 1)本方是治疗阴寒痼结,疼痛剧烈证的方剂。其病除心背互为牵引疼痛外,当还有畏寒喜暖,四肢厥冷,面青汗出,脉象沉紧等证。另外,本条与上文第四条比较,两者都有“心痛彻背”证状,但第四条为胸痹引起的心痛,具有胸痹病的喘息咳唾、短气,不得卧等证;而本条所论为阴寒冲逼阳位的心痛病,其证则有畏寒肢冷汗出,脉沉紧,疼痛剧烈等证,二者不同,治宜区别。

2)本篇所述心痛病仅一条,为阴寒痼结,治以乌头赤石脂丸。他如瘀血阻络而为心痛者,气滞热郁而为心痛者,厥气上冲而为心痛者,还有真心痛等等,本篇均未述及。参阅“九痛丸”,以开扩思路。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 生狼牙一两,炙香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讲解〕《千金方》谓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但无论哪种心痛,其原因都是由于积冷结气所引起的,故以九痛丸一方统治之。九痛丸,附子、干姜、巴豆、吴茱萸、狼牙温通祛寒,破结止痛,人参补益正气,扶正祛邪。本丸方还可以治疗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病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