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湿性缠绵,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湿邪为病,还多见淋浊、带下、脚气、足肿等下部病证
(2023-10-04 03:55:25)
标签:
中医 |
周仲瑛(1928年6月-2023年10月2日),汉族,江苏如东人。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医学泰斗,首届国医大师。生前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周仲瑛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1955年入读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任职于江苏省中医院;1991年获聘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2007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入选首届“国医大师”,10月获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2020年8月获聘为“学术传承导师”,12月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2023年10月2日,周仲瑛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6岁。
周仲瑛认为,中医经典常读常新,常悟常进,经典中所蕴含的基本理论、诊疗手段和思辨方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重视经典对中医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学术思想周仲瑛认为,中医经典常读常新,常悟常进,经典中所蕴含的基本理论、诊疗手段和思辨方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重视经典对中医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学术思想周仲瑛认为,中医经典常读常新,常悟常进,经典中所蕴含的基本理论、诊疗手段和思辨方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重视经典对中医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湿性缠绵
湿无定体,且可随病因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寒化、热化之异。外感湿邪多兼夹风、寒、火邪而发为风湿、寒湿、湿热、湿温等证,内生湿邪则多表现为痰饮、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病。湿证表现虽多,然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曰“重”,即湿病之人多有头重身楚,肢节困重难举之症;其二曰“浊”,即湿病患者五脏之液(涕、泪、汗、唾、涎)和排泄物(痰、二便、带下、脓液等)多秽浊不清。
湿为阴邪,黏滞固着,不易速去,所以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湿性重浊,易滞气机。气机受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在下则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混浊。湿性趋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为病,还多见淋浊、带下、脚气、足肿等下部病证。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遏卫表,还是湿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应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湿药。内湿致病重浊腻滞,易壅塞气机,辨证应分虚实、审寒热,注意健脾渗湿、清热利湿、温阳化湿法的灵活运用。具体而言,湿在上焦而有卫表症状者,当用藿香、佩兰、豆卷、香薷、苏叶、薄荷芳香化湿(浊);湿在中焦,困遏脾运者,当用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白蔻仁、草果苦温燥湿;湿蕴下焦,小便不利者,当用茯苓,猪苓、泽泻、通草、车前子、薏苡仁淡渗利湿。
周仲瑛提示,临证治湿之际尚有两点须格外留意。一是治湿宜守。缘于湿性黏滞,难求速效。故辨准湿邪之后,当守法守方,不宜频更方药。祛湿药中茯苓、猪苓、薏苡仁、车前子、泽兰、泽泻等淡渗利湿之品药性平和,在辨证方药中灵活选用其中数味,久服无妨。其中苡仁一味,利湿兼能健脾,标本同治,周仲瑛认为堪称治湿之佳品。二是治湿忌补。是指湿邪未清时,禁用滋腻碍胃及助湿生热之品。湿邪最易阻遏气机,困扰脾阳。故湿病患者最忌熟地、白芍、阿胶、天麦冬等阴柔之品。然生芪、白术、山药、扁豆等益气诸药,益气而兼有健脾除湿之功,均属治湿要药,又不在当禁之列。酒酪炙煿、肥甘厚味及生冷瓜果均有助湿之弊,也属湿病当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