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笔录第四十七篇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
第五节 六经辨证
187页,这个呢,太阳藏独至。人体里面的太阳经呢它的脉气独行,会造成病人的手脚冰冷,厥就是手足逆冷,厥喘虚气逆,气逆上而呼吸,非常的短促。这个症状是阴不足,阳有余,太阳是阳脉,非常旺的,阳气非常旺。阳气旺的时候,阳气是很轻,阳气应该是走到四肢上,阳气很旺的时候就独盛,独盛于上,跑到头上去。好,所以四肢会比较冰冷。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膀胱经的俞穴,通谷,那这个就讲到表里了。我先把这一段介绍完以后再跟各位综合起来讲。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就是两个阳并在一起,叫重阳明。这个时候当泻阳补阴,因为阳很盛,这时候我们要把阳泻掉,同时再补一点阴,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取它的陷谷,足阳明的俞穴,少阳藏独至,是厥气。那这个气是反逆的,蹻前卒大,取之下俞。为什么讲这个跷?因为阳蹻脉跟胆经呢是并在一起的。所以少阳经脉气出问题的时候,气会逆行,这就造成了阳蹻脉的全部肿胀,那胆经的腧穴就是临泣穴。那这里又可以提到,太阳,阳明跟少阳,在三阳传变的时候,我们上次介绍过,刚开始是太阳症的时候,它传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传入少阳,一种是进入阳明,进入阳明的话就到此为止,就不会再进了,因为阳明是纯阳,就停在那边。那有的进入少阳的时候,进入半表半里中间的时候,所谓半表半里,这里就是有机会还会停留在表上,还会入里,所以,纯阳明就不会入里了,半表半里才有机会入里,因为少阳嘛,它开门的时候贼邪进来的时候,跑到里面去了,跑到内脏去了,这是基本的观念。所以,我们人身上的,经络上的腧穴,就是可以治疗藏气过旺,阳气过旺的时候,我们可以取他的俞穴。那少阳呢是一阳啊,一阳之过也。阳明是二阳,太阳就是三阳。太阴呢?如果是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太阴脉就是三阴之脉,三阴劫的,为阴。那这个时候呢,我们脾胃是相表里,他一直讲脾嘛,相表里。治也是治它的腧穴。因为阴很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补阳,要泻阴,手法是补阳泻阴。那一阳(应为“阴”,后同)独啸,少阳厥也,少阳是一个阳,少阳是反逆。抱歉,这个字应该更正,是少阴。打错了。这个少阴,一阴独啸,是少阴厥也,逆了。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这个地方都打错很多,原文可能有错,我们把它改一下。这个少阳是一阳,少阴是一阴。一阴独啸,少阴厥也,阴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如果是二阴的话,这个厥阴之治也,眞虚心,心就是忧郁,真气呢,肝气虚弱的时候,所以二阴至的话,三阴是太阴,二阴是厥阴,一阴是少阴,这个字改一下。那厥气留薄,那寒气呢,停在身体里面的时候,在厥阴经的时候,肝是母的话,母去生子,木会生火,寒气就会进入心脏。进入心脏的时候,病人会跟你讲很冷,一股冷气会进入心脏。这个时候,发为白汗,因为寒症嘛,外面发为冷汗,这个时候我们要调食和药,治在下俞,像肝经的太冲穴。所以,一臓受寒,脏会一样会受到寒症,这里讲到这个臓受寒的现象。
那整个这个《内经》呢,这个段落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到厥阴的时候,就是病的极限。那临床上我们看的时候,中医呢,我们叫六经辨证,经方呢我们是用六经辨证,不是用气血营卫。我们所谓的“六经辨证”就是来自《黄帝内经》,出自这里,“六经辨证”,辨证法。从太阳、少阳、再第三个阶段阳明,阳明在这里的时候病就止掉了,第一个止。第二个,少阳会进入太阴,太阴没好呢就进入少阴,少阴没好呢就进入厥阴,厥阴是阴之尽,尾端。所以,肝脏是人身上最后的脏。那实务上看的时候很好玩,我们有很多病人有症的时候,西医都不称为病,但是病人很不舒服呀,但查出来都没有病,一定要过了厥阴下来才是病了。所以,西医找到病的时候,都是很严重了。中西医不同的地方,从“六经辨证”看得非常的明确。西医呢认为病在下面,上面是正常,所以呢,西医你去检查,今天你可能没有心脏病,明天就有心脏病,因为它中间没有症,所以,正常和病,就是这样子。中医呢?不是,中医认为太阳上面就是平人,正常人上面,经过六经以后才会生病。所以,在六经传变,我们在中间,不管是在少阳、阳明,或少阴、太阴,在中间就把病治好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病出现,临床上看就是这样的,实务上看。以后诸位当医生,你在临床上看,额,真的是这样的。很多人发在少阴,他查不到原因啊,他就给你吃阿司匹林呀,维他命C呀,安慰剂给你吃吃,就不知道原因,一定要等他发病,你有心脏病,你有肝病,你,动作就太慢了。所以,西医去治病,中医是治症。把症的阶段我们把他治好。然后,我们治症还同症同治,中医认为治者查同嘛。同样的症状,我们就出手去治。愚昧的人会去查异,立了上百上千个病名,没有一个治得好,这就很麻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