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炙甘草汤。学有其源用亦精
(2023-06-11 04:53:43)
标签:
中医 |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炙甘草汤主之(2)[177]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阴阳两虚而心动悸、脉结代的证治。 (1)伤寒,……动悸:“脉结代”指脉来节律不整而时有一止的一类脉象。能导致结代脉的原因很多,或因瘀热,或因痰阻,或因水遏,或因气血虚衰,本条则属心之阴阳两虚,气血俱虚所致。心阳不足,则鼓动无力,气血运行艰涩;心血不足,则无以充盈血脉,因而脉搏不续,故于缓慢之中而有歇止。阴阳不足,气血虚衰,心脏本身失于阳气温煦,阴血滋养,则见动悸不已,难以自制。在外感病中见此证,似是有气血素虚所致。 (2)炙甘草汤主之:此证属心阴、心阳不足,气血虚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即使有伤寒表证,也无暇顾及,故以炙甘草汤温阳复脉,滋养气血为要。 本方重用炙甘草,并以之名方,以其甘温,和中健脾益气,助后天生化之源,则可达养血定悸、复脉之功;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甘寒、咸寒同用,滋心阴,养心血,生津液,以充脉之体;有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用桂枝、生姜、清酒通阳化阴,既可使甘寒滋阴之品无结滞之患,又可振奋心阳,复脉宁心,故本方又称“复脉汤”。 〔临证意义〕1)气血两虚、心脏失养之证列于风湿痹痛之后,颇与西医所云风湿病侵犯心脏的病程相类。太阳病三篇,以风寒外袭太阳起病,到少阴心阴阳两虚之证收尾,也揭示了外感病由表及里,由阳入阴的发展趋势,从而提示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2)据《名医别承》云,甘草“通经脉,利气血,解百药毒”。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从甘草提取出“甘草甙”,有强心作用,可知甘草对心脏气血虚衰的证候确有一定疗效。但应注意甘草甘温,滋补脾胃,过服易生湿助热,反使脾气壅塞,运化呆滞。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甘草用量超过30克,容易产生水肿;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甘草重用、久服,确实可以生湿碍脾,并进而引起全身困重、乏力,甚至水肿。故运用本方,甘草一般不超过30克,并随时观察,勿使出现副作用。 3)本方甘寒之生地用至一斤,乃仲景诸方药物中用量甚重者,意在填补真阴,滋养心血,与清酒合用,则通阳行脉,滋阴养血,补而不滞,也是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意。故李士材曰:“生地、麦冬得酒良”。 4)柯韵伯认为本方应去麻仁加酸枣仁,以养心宁心,临证可以参考。据临证观察,若于本方中加五味子,与生地、麦冬相伍,取生脉散之意,则疗效更好。 5)本方为仲景书中一首突出的养血滋阴方剂,因有养血复脉之功,又名复脉汤,为后世滋阴学派开一法门。如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即在本方的基础上,据证加减,又创新方。如下后阴虚而防滑脱,用一甲(重用牡蛎)复脉汤养而涩之;阴虚而阳不潜,用二甲(加用牡蛎、鳖甲)养而镇之;阴虚水火不济,则用三甲(加用牡蛎、鳖甲、龟板)养而济之。养阴则一,而有涩、镇、济之不同。可谓“学有其源用亦精”。 6)心动悸,脉结代是炙甘草汤证的主要脉证。用本方治疗各种心脏疾患,属于心阴、心阳两虚而见心律失常者,常可取效。又,本方治疗表现为心动悸、脉结代等各种虚劳不足证,也可取得满意疗效。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