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积散,善解五毒,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2023-06-05 06:23:21)
标签:

中医

善解五毒的方子——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风、寒、瘀、湿、痰】

五积散: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茯苓、麻黄、白芷、肉桂、干姜、当归、芍药、川芎、枳壳、桔梗、甘草。15味】

燥湿化痰: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苍术、厚朴同为辛苦温燥的药材,苦能下气、温可燥湿,均为治疗湿阻中焦之良药。
其中苍术功兼健脾,又善祛风除湿,但凡是湿邪为病,不论表里上下,皆可选用。
《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
厚朴除了可以除无形之湿满,又兼有行气的功效而下有形之实满。
《药性论》:"除痰饮,去结水。"

半夏、陈皮、茯苓、还有最后的甘草,是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张小方子——二陈汤。
那为何要化痰呢?我们上文讲过了,湿性黏腻,久而久之,容易结成痰浊。
半夏、陈皮均为辛温之品,既能温阳化湿,又可燥湿化痰,是故均为温化寒痰之要药,

茯苓甘淡性平,无寒热之偏,为利水之要药,将体内的湿邪、痰饮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温阳通脉:麻黄、白芷、肉桂、干姜
湿邪即除,接下来就该去寒邪了,
这里先用到的是一组药对是麻黄和白芷,两者均为辛温解表的药材,
麻黄,味麻色黄,故得名麻黄,尤善发汗解表,为前人称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发汗的目的主要是藉由汗液将体内的寒邪排出。
所以来说,出汗还的确能排毒,但还是要注意那个度,大汗淋漓反而就会伤身,所以适量很重要。
白芷发汗之力虽不及麻黄,但可助麻黄共同驱逐肌表腠理的寒邪,
此外,白芷还善上行头目,有的人头面部受了寒邪而头痛欲裂,这个时候白芷无疑是一味散寒止痛之良药。
《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如果说麻黄和白芷的主要功效是把毛孔打开,祛除表邪,那么肉桂和干姜在这里的主要功效就是温里而散寒。它们长驱直入,把盘踞于五脏六腑的寒邪全都驱赶出我们的身体。
活血化瘀:当归、芍药、川芎
当归、芍药、川芎,若是再加上一味熟地,就是补血第一药方——四物汤啊!
虽然少了一味熟地,但三药活血化瘀的功效依然是不带一点含糊的。
当归味甘而重,专于补血,其气轻而辛,长于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为治疗血虚血瘀之良药,前人向来便有“十方九归”的说法,说的是治疗血瘀血瘀的方子里大都可以看到当归的影子。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
芍药有分白芍、赤芍,均入肝经血分,功善养血调经,
然而,白芍偏于养血,赤芍偏于泻热,
是故,血虚者当用白芍,
血热者当用赤芍。
白补赤泻,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川芎和当归有些类似,均具有活血行血之功,同为前人称为血中之气药。
然而,当归偏于补血,川芎偏于行血,
川芎其性善走,善行一身之血气,上可行颠顶而治头痛,下可走血海而通经止痛,旁通四肢而治四肢麻木。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
《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
行气通滞:枳壳、桔梗
气机的郁滞,主要是体内的气机全都郁结在一块了。
枳壳、桔梗是一对非常经典的调理气机的药对,好多医家但凡见到有气机不顺或是气机郁结的患者,都会把这组药加用进去。
枳壳味苦,性微寒,苦能通降啊,
因此,枳壳长于向下破气消滞,兼有消食化积之效。
《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
桔梗虽同为理气的药材,但其入肺经,善宣发肺气而引气机上行
两药同用,一味向上疏导,一味向下破气,郁结于胸的闷气自然得以缓解。
调和诸药:甘草
最后再佐以一味甘草调和诸药。

方子讲到这里,大致是讲完了,可能有人要问,不是还有食积吗?
其实方中早就暗藏消食化积的药组了,诸如陈皮、枳壳虽为行气消滞的药材,但同时也功兼和胃消胀啊!
此外,陈皮还有解腻的功效,滋补的药材容易阻碍脾胃的消化,加一点陈皮,滋腻碍胃的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消食化积同样也是这么一回事。
五积散虽能为人体排诸毒,但同时也可能损伤到我们的正气,因此服用时可酌加山药以益气养阴,以固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啊!
除此以外,孕妇、哺乳期妇女、还有久病、体虚者还当慎用之。


方歌: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齐,枳桔桂苓甘草补,川穹两姜半陈皮,发表温里活血淤,祛湿化痰兼顺气。
方义:本证多由经腑中寒,营气壅遏,胃气不化,湿伏于中所致,治疗以调中顺气,除冷风,化痰饮为主。麻黄开表逐邪于外,干姜温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阳明之邪,川芎散厥阴之邪,当归养血益营,白芍敛营和血,茯苓渗湿和脾气,半夏除痰燥湿邪,枳壳泻逆气以止吐,厚朴宽中州以止泻,桂暖血温营,苍术强脾燥湿,桔梗清咽膈,陈皮理胃气,甘草和解表里,调和诸药,生姜散寒邪,葱白通气。使表里两解,则脾胃调和,腹痛吐泻止,身疼发热除。
组成: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90g。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180g,苍术(米泔浸、去皮)720g,干姜120g,桔梗(去芦头)360g,厚朴(去粗皮)120g。15味。
用法: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
加减:若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泻利清谷,加煨姜,盐;头痛体痛,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豆豉;但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大枣;妇人难产,加醋一合,不拘时服。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倂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
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
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功效: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
运用:本方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临床应用以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为辨证要点。
若患者热重于湿,壮热烦渴,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
清·喻昌《医门法律》:“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乐用之。而海藏云:麻黄、桂、芍、甘草,即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枳杏二陈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厚朴散气。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子的方也。”
清·张璐《伤寒绪论》:“此方本平胃为主,参以二陈,专主内伤生冷;又合桂枝、麻黄,但少杏仁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枳、桔、甘草并为清气治嗽;白芷一味为都梁丸,专走阳明而治风热头痛;桂、苓、甘、术换苍术以涤饮散邪,使饮半从表散;内藏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乃从小便而驱之。古人以消食必先涤饮,发散必用辛温,此虽类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但杂合复方,原不拘全用,如无血病,无藉芎、归;设不咳嗽,何烦枳、桔?若非头痛,都梁奚取?苟或有汗,麻黄安施?要在临床谛审出入,斯可与言复之妙用也。”
清·汪昂《医方集解》:“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