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苓汤:“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合方
(2023-04-25 03:36:45)
标签:
中医 |
柴苓汤是古代的治疟方,传统的和解方,具有退热、利水、止泻、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有抗炎、利尿、调节免疫、类糖皮质激素等作用。适用于以往来寒热、口渴、腹泻、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现代多用于自身免疫相关疾病。推荐处方:
柴
胡20g
黄
芩10g
姜半夏10g 生晒参5g
生甘草5g
白 术20g 茯
苓20g
猪
苓20g
桂
枝15g 泽
泻20g
干
姜10g
红
枣20g
以水12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 3次温服。药后避风,忌食冷物,如饮热水,让微微汗出,更佳。
方证提要:往来寒热、口渴、腹泻、小便不利者。
适用人群:面色黄,浮肿貌,或有色斑,舌胖大边有齿痕;怕风冷,皮肤痒或红疹,身体疼痛;食欲不振,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水即吐,嗳气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大便不成形;小便不利,或肢体水肿,或体腔积液。
加减与合方:皮肤痒、关节肌肉疼痛,加荆芥15g,防风15g。腹胀、嗳气,合半夏厚朴汤。月经量少,合当归芍药散。
前天门诊上有两位复诊的患者,均用柴苓汤取效。
案一:免疫系统疾病
李某,女,48岁,农民。初诊,腹胀大如鼓,食后甚,面目黧黑如烟熏,小便黄而少,大便稀溏而粘滞不爽,日行5~6次,纳呆,夜寐差,疲乏无力,无发热恶寒。舌红苔白腻,脉沉弦。自诉“肝硬化”病史3年,一直服用中药治疗,近1个月来,诸症加重,实验室检查黄疸明显升高。察前医处方:
茵
陈60g
栀
子15g
虎 杖18g 赤
芍100g
茜 草15g
丹
参30g 半边莲30g
白花蛇舌草30g
垂盆草30g 白
蔻10g
茯
苓20g
甘
草6g
服药近2个月。江师指出患者过服寒凉之品,中焦脾阳受损,枢机不利,故湿浊毒邪不去,蕴结血分,诸症不减反增。
拟健脾祛湿,活血宣肺利水。处方如下:茵
陈20g
茯
苓12g
猪
苓12g 泽
泻15g
白
术15g
桂
枝8g 葛
根20g
鹿角霜20g
丹
参18g 白花蛇舌草10g
半边莲10g
白
蔻10g 茜
草10g
白
矾6g
7剂,理中丸6g,每日2次。二诊,诸症稍减,效不更方,继进15剂。三诊,精神转佳,纳食增,腹胀大减,小便量增加,1500~2000m/日,夜寐可,两颧晦暗之中渐露消退之色。舌淡红苔白,脉弦。中药守上方,理中丸与逍遥丸交替使用。调理至今,患者基本无腹水,肝功能轻度异常,可从事轻体力劳动。
案二:肿瘤术后调理
栾某,女,71岁,胆囊癌术后第一次化疗后,WBC2.7X10/L,就诊时见:患者体型中等,面色偏暗稍有浮肿貌,面部色斑,低烧、手脚喜放凉处,动则汗出,大便1日2次,舌暗胖苔薄润。
黄师处以柴苓汤:柴
胡10g 黄
芩6g
姜半夏10g 生甘草3g
白 术12g
茯
苓20g 泽
泻12g
肉 桂
6g 桂
枝6g 干
姜6g
红
枣20g
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后患者复诊:自诉药后感觉甚可,此次化疗反应减轻。
予原方加用枸杞、山药。方药:柴
胡10g
黄
芩6g
制半夏10g 党
参12g
生甘草6g
白 术20g 茯
苓20g
猪
苓20g
肉
桂6g 桂
枝6g
泽
泻15g
枸杞子20g 山
药20g
干
姜6g
红
枣20g
此后,患者一直坚持服用本方,待第6次化疗结束后复查:WBC3.97X10/L,RBC3.09X10/L,Hb100g/L。患者自诉整个化疗过程精神尚可,感觉较舒适。
按:肿瘤患者经过手术、化疗后,机体防御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临床出现低烧、血象白细胞偏低等免疫低下的情况。
黄教授曾称小柴胡汤于胃癌、淋巴瘤等肿瘤,则相当于胸腺肽和白细胞介素-2。结合患者胆囊癌术后化疗期间出现低烧、汗出、白细胞偏低等免疫功能低下的状况,选用小柴胡汤合用五苓散调整患者整体状态,同时考虑患者系老年女性,经受肿瘤手术、化疗等一系列冲击,故在二诊以后每加山药、枸杞平补阴阳。
患者坚持服药6次化疗结束后未显疲态,血象逐渐恢复正常,足见该方效果。
柴苓汤是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是宋代以来医家用于治疗外感热病过程中,邪在半表半里;伴有腹泻、小便不利的病症。
本人则常用来治疗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患者同时伴有浮肿或腹泻的时候。
这些疾病大多反复缠绵,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易抑郁、焦虑;同时,其人大多头面部虚浮或肢体水肿,皮肤缺乏光泽,胸水、腹水,易疲劳,食欲不振,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水即吐,嗳气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大便稀溏,舌暗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
少阳枢机不利+太阴水饮:临床看来,许多慢性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并不是单纯的正虚,更有邪实的一面,所谓邪,有风湿,有寒热,有气滞血瘀,有痰凝食积等,如果仅仅是健脾补肾滋阴养血,往往不能对病。
柴苓汤处理的就是一种虚实夹杂、风寒湿热兼有的复杂病情。
此方不仅能透热散风,还能健脾利水,扶正祛邪集于一身,如此好方,真是不可多得。
因此,从病人的实际体质状态出发,把握病中的人,更为现实。
读后解析:
应用柴苓汤必须具备有小柴胡证(恶心、口苦咽干、胸闷、食欲不振、疲劳乏力等)和五苓散证(水样便、口渴、浮肿、舌体胖大边见齿痕等)才能应用。
柴
以水12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 3次温服。药后避风,忌食冷物,如饮热水,让微微汗出,更佳。
方证提要:往来寒热、口渴、腹泻、小便不利者。
适用人群:
加减与合方:皮肤痒、关节肌肉疼痛,加荆芥15g,防风15g。腹胀、嗳气,合半夏厚朴汤。月经量少,合当归芍药散。
前天门诊上有两位复诊的患者,均用柴苓汤取效。
案一:免疫系统疾病
李某,女,48岁,农民。初诊,腹胀大如鼓,食后甚,面目黧黑如烟熏,小便黄而少,大便稀溏而粘滞不爽,日行5~6次,纳呆,夜寐差,疲乏无力,无发热恶寒。舌红苔白腻,脉沉弦。自诉“肝硬化”病史3年,一直服用中药治疗,近1个月来,诸症加重,实验室检查黄疸明显升高。察前医处方:
茵
服药近2个月。江师指出患者过服寒凉之品,中焦脾阳受损,枢机不利,故湿浊毒邪不去,蕴结血分,诸症不减反增。
拟健脾祛湿,活血宣肺利水。处方如下:茵
7剂,理中丸6g,每日2次。二诊,诸症稍减,效不更方,继进15剂。三诊,精神转佳,纳食增,腹胀大减,小便量增加,1500~2000m/日,夜寐可,两颧晦暗之中渐露消退之色。舌淡红苔白,脉弦。中药守上方,理中丸与逍遥丸交替使用。调理至今,患者基本无腹水,肝功能轻度异常,可从事轻体力劳动。
案二:肿瘤术后调理
栾某,女,71岁,胆囊癌术后第一次化疗后,WBC2.7X10/L,就诊时见:患者体型中等,面色偏暗稍有浮肿貌,面部色斑,低烧、手脚喜放凉处,动则汗出,大便1日2次,舌暗胖苔薄润。
黄师处以柴苓汤:柴
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后患者复诊:自诉药后感觉甚可,此次化疗反应减轻。
予原方加用枸杞、山药。方药:柴
此后,患者一直坚持服用本方,待第6次化疗结束后复查:WBC3.97X10/L,RBC3.09X10/L,Hb100g/L。患者自诉整个化疗过程精神尚可,感觉较舒适。
按:肿瘤患者经过手术、化疗后,机体防御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临床出现低烧、血象白细胞偏低等免疫低下的情况。
黄教授曾称小柴胡汤于胃癌、淋巴瘤等肿瘤,则相当于胸腺肽和白细胞介素-2。结合患者胆囊癌术后化疗期间出现低烧、汗出、白细胞偏低等免疫功能低下的状况,选用小柴胡汤合用五苓散调整患者整体状态,同时考虑患者系老年女性,经受肿瘤手术、化疗等一系列冲击,故在二诊以后每加山药、枸杞平补阴阳。
患者坚持服药6次化疗结束后未显疲态,血象逐渐恢复正常,足见该方效果。
柴苓汤是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是宋代以来医家用于治疗外感热病过程中,邪在半表半里;伴有腹泻、小便不利的病症。
本人则常用来治疗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患者同时伴有浮肿或腹泻的时候。
这些疾病大多反复缠绵,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易抑郁、焦虑;同时,其人大多头面部虚浮或肢体水肿,皮肤缺乏光泽,胸水、腹水,易疲劳,食欲不振,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水即吐,嗳气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大便稀溏,舌暗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
少阳枢机不利+太阴水饮:临床看来,许多慢性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并不是单纯的正虚,更有邪实的一面,所谓邪,有风湿,有寒热,有气滞血瘀,有痰凝食积等,如果仅仅是健脾补肾滋阴养血,往往不能对病。
柴苓汤处理的就是一种虚实夹杂、风寒湿热兼有的复杂病情。
此方不仅能透热散风,还能健脾利水,扶正祛邪集于一身,如此好方,真是不可多得。
因此,从病人的实际体质状态出发,把握病中的人,更为现实。
读后解析:
应用柴苓汤必须具备有小柴胡证(恶心、口苦咽干、胸闷、食欲不振、疲劳乏力等)和五苓散证(水样便、口渴、浮肿、舌体胖大边见齿痕等)才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