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渡舟讲肾着汤证,中焦寒湿,下焦寒湿、腰酸痛

(2023-03-20 10:27:46)
标签:

中医


刘渡舟讲伤寒例


58条“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博,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58,

这一条主要是论胃气虚寒之脉证,还涉及到少阴下焦虚寒的问题。因此,这一条有点发展,由脾胃病而影响到少阴了。这一条的重点,一个是“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这个讲的比较清楚,脉是趺阳脉,主脾胃病,浮为胃气虚,紧为脾寒,就是说脾胃虚而有寒邪。表现在证候上,胃气虚就胀满;紧为寒,寒邪能凝涩气血;寒主痛,脾胃有寒故肚子就绞痛,比一般疼痛严重。这个人脾胃虚寒,腹满疼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胃气之虚和脾寒之邪相互搏结了,就是脾胃气虚而又有寒邪,故出现了肠鸣而转,肚子响。肠胃之气转动,转即气动,肠胃之气动。气动有上有下,胃气动有上逆的,也有下降的。肠鸣而转动,偏于下,故这种虚寒之邪影响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不能上升,随着隔气下降。隔是在上的,是阳气,肠是在下的,是阴的,故这种虚寒之邪不但肠鸣而使气转,气转向下来,因中焦脾胃阳气不治,中气下陷,连着上面的膈气也下来了。那么,中焦脾胃的阳气虚,还有寒邪,气又下陷,到了下焦,影响到少阴。“少阴脉不出”,这里有两层意思:跌阳是在脚背上的,少阴是太溪脉。“不出”这两个字用的很有意思,有脉,不是绝了,但是出不来,也就是很沉。为什么“不出”?因为下焦少阴的阳气虚,又被中焦的寒邪所伤,故少阴脉不出。少阴脉不出,寒邪下溜于少阴,少阴阳气受伤,故“其阴肿大而虚也”。这是指男性来说的,阴指前阴,肿大是阳虚有寒所致。这一条是中焦有寒,寒气相搏而影响少阴,对我们很有启发,在平脉辨证、辨证论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们就发挥这一条,中焦的寒邪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中焦,要知道中焦之邪有个上逆和下溜。上道就吐逆吐涎沫胃寒向上来;下溜就中焦之邪下陷,下利就和脾有关系了。

如果下溜影响到少阴,可参考《金匮要略》里的肾着汤证:“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就这一条,还有一个歌诀:“腰冷溶溶坐水泉,腹中如带五千钱,术甘二两姜苓四,寒湿同驱岂偶然”。实际上,这个方子是治中焦寒湿的,药有白术、干姜茯苓、甘草,但为什么叫肾着汤呢?肾是少阴,“着(著)”,就是说中焦的寒湿往下来了,下着于肾,故肾就受了寒湿之邪了,会出现下焦寒湿、腰酸痛。肾着汤证的腰疼,说不出来是什么样的滋味,似疼非疼,似酸非酸,难受得无法名状,很特殊,坐着也不好,躺着也不好。我得过这个病。那一年我在北门厂住,难受得都不能上班了,当时我们教研室团结得很好,好些人来看我,其中有一个老大夫叫宋孝志,是湖南人,说你这是怎么了,我给你看看吧。他看完之后说:“老刘啊,你这个是肾着汤证,寒湿注于下焦”,就开了中药,我一吃就好了。因此,中药要是用对了,大药有大应,小药有小应,效如桴鼓。

有一年,我去太原的山西省中医研究院交流学习。一个妇女带下特别多,白色带下太多曲白风。红色带下太多叫血风,除此之外腰酸特别难受。因为我也得过这个病,所以就想到了肾着汤,干姜、白术用量比较大。吃了两剂药,腰痛、白带就好了,比之前吃的那些个完带汤什么的管用得多,这个就是干姜的作用。不单单是觉得寒凉,有的人还会有潮湿,阴囊、阴股这些地方往外潮湿,还有这个病证特点,有很多人阴囊潮湿,像坐在水里一一样。我们从肾着汤来体会这一条,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寒邪由于脾虚,由于肾阳气虚,从中焦到下焦,膈气乃下,故下焦也随之虚寒。如果说这条是属于胃的,肾着汤证就是属于脾的。两者都是中焦的病,但侧重点不同,要参考着一起理解。因此,张仲景的这几部书要融会贯通,收获就可能会更多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