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伯未,肝病主证和主要诊法,肝病常见症状

(2023-03-17 04:33:50)
标签:

中医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节选)


关于肝病主证和主要诊法的认识


诊断肝病必须认识它的主要症状,同时也有必要抓住诊法中的几个重点。由于内脏的相互关系,临床上遇到的肝病不一定全是肝病症状,但必然有一个主证,有时在复杂的症状中就是根据主证作出决定。在诊法方面同样运用四诊、八纲,但是也有它的特点,往往从这特点作为诊断的依据。当然,不从全面内脏研究,把肝脏孤立起来,以为懂得肝病的主证和主要诊法,就能治疗肝病,这是根本错误的。


1.胁痛胁痛    为肝病常见症状之一,有很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诊断为肝病或与肝脏有关。因为肝脉布于胁肋,凡外邪、七情伤肝,气滞瘀凝,都能引起胁痛,故《古今医鉴》上说:“胁痛者,厥阴肝经病也。”但是,胁痛并非都是肝病,风寒痰饮等证均能出现,只在肝病比较多见。肝病出现胁痛,以气郁为主,常因情怀抑郁,或谋虑不决,或性急多怒,使肝气不能条达,络道阻滞。所以在疼痛之前往往先见胀满,时痛时止,逐渐增剧,一般治疗也不越疏肝理气。痛久则影响血分,血随气滞,痛如针刺,或有热灼感,当于理气中佐以活血、清血。一搬胁痛多属实证,很少虚证。在营血素亏,或用香燥理气大过,可以由实转虚,其见证为隐隐作痛,悠悠不止,伴见疲劳、头晕、目眩,宜养血和血为主,佐以调气。
肝病胁痛,不论实证和虚证,极易引起脾胃症状,如纳食呆减,厌恶油腻,恶心腹胀,频转矢气等。因为实则木旺克土,虚则木不硫土,均能影响消化功能。在这情况下,必须照顾脾胃,否则上气愈壅,肝气更不条畅。尤其是见到脾不化湿,湿浊内阻,舌苔厚腻,虽然主证在肝,应以和中化湿为先。


2。胁胀   胁下满闷不舒,为肝气阻滞的特征,较重的上及胸隔,或下连腹部均胀。一般都属实证,且常为胁痛的前驱症状,所以治疗上亦用疏气法,与胁痛仅是程度上的差别。


3.少腹痛   少腹属肝经,气滞瘀凝,都能出现疼痛,并且常因胁痛而牵连。《内经》上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由于气滞者多痛而兼胀,瘀血凝滞者拘急绞痛,治疗原则同于胁痛。妇科“痛经”中此证极为多见,一般经前腹痛均为少腹胀痛,甚则牵及胁肋、乳房亦胀痛,治以疏肝为主。
附带提出,少腹的部位,有的认为脐部两旁,有的认为脐下,也有少小不分的,即如《中国医学大辞典)上就是解释腹为“即小腹”,少腹为“脐以下腹部之称,为膀胱所在,也称“小腹”。我以为少腹应屈脐部两旁,小腹应属脐下。《内经》上明白指出“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又指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腰脊少腹痛。”不难理解,这里所说的少腹都指脐旁腹部,而不是脐下的部位。这与诊断肝病有关,亦应明见。


4.腹胀   肝病腹胀,亦偏少腹,时轻时剧,在肝气证为多见。如果确诊为肝病而满腹作胀,多兼肠胃症状,有食后胀甚,肠鸣得矢气较松等可辨。
腹部独大,叩之整整然不实,逐渐积水,腹皮绷急,青筋暴露,按之坚满,属“单腹胀”,亦称“鼓胀”。多因情志抑郁,饮酒不节和癖块散大而成,主要是肝脏气血凝潭,传变及鹿,气聚水停,故一般均用疏肝健脾法。正因为肝牌气带湿阻前认为忌补,补则气愈雍结;忌温,温则阴液耗伤:忌下,下则促头晕目眩,为肝血不足,肝阳、肝风上扰的主证使正气速虚,对后期治疗更为困难。


5.眩晕  头晕目眩,为肝血不足,肝阳、肝风上扰的主证之一,也有偏重肝热,引起肝阳上扰的,伴有两太阳胀痛。凡治本证,不离养血、潜阳,清热,且养血药必须采取柔润,否则反能煽动风阳,必要时还需滋肾育阴。


6、抽搐 为肝风症状之一。由于阴血极亏,不能濡养筋脉,致手足拘急弛张不宁。初起但见手指蠕动,严重时即成“痉厥”。


7.口苦   肝热而胆液外泄,常与口干同见。但胆经有热亦能出现,故无肝证者当从胆治。
8.多怒   性情急躁多怒,不能自制,多见于肝气、肝火证。《内经》所谓“肝在志为怒”,又说“肝气实则怒”。原因是肝喜条达,郁则激,激则横,横则失其和畅,所以肝病善怒;反过来怒亦伤肝,往往互为因果。


9.梅核气  咽喉并无异样,常觉有物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亦不妨碍饮食,个别的兼有胸闷气短,名为“梅核气”。多因肝气不舒,影响胃气,气滞痰凝,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宜芳香开郁,肝胃并治。


10、疝气 本气肝脉环绕前阴,常因气滞而睾丸胀痛下坠,称为疝气”。张景岳说“治疝必先治气”,便是指疏利肝气。但有夹寒者阴囊不温;夹热者小便短赤;夹湿者肿重麻木,以及中气不足者,多行多立过劳即发,应予兼顾。


11.囊缩  为肝脏精气竭绝现象,常与舌卷同见。因肝脉下循阴器,上络舌根,精气绝则经脉收引所致。


12.黄疸  一般以脾胃湿热和寒湿为主,不属于肝病范围,但在肝病时亦多出现。按《寓意草》上说:“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俱黄,为酒疸之病。”《临证指南医案》上亦说:“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渴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附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浸于脾,浸淫肌肉,溢于肌肤,色如熏黄。阴上晦,治在脾。”这里说明了“黄疸”的形成与胆汁有关,前人中有以盦酱来解释,未免想象。胆与肝为表里,肝脏病变大多影响到胆,在肝病上山现黄疸,亦极自然。
(盦n,1.同“庵”。多用于人名。2.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
黄疸证都有湿浊中阻,脾胃不运现象,如舌苔厚腻,纳食呆减,呕吐,小便短少,故一般用清化和温化利湿。然有不少成方从肝胆治疗,如谷疸丸用龙胆草、牛胆汁,一清饮用柴胡、川芎,当归秦艽散用当归,川芎、白芍等一类药物。再如肝脾引起的“鼓张”,严重时亦出现黄疸,黄色不明显,特别是面部黧黑晦滞,不是一般的利湿法所能收效,必须佐用养血和血之品。


13.弦脉   为肝脏的主脉,须分平脉、病脉和死脉,不是一见弦脉便是肝病,即使是肝病也应分别轻重。“弦”脉的形象主要是劲而有力,特别表现在脉波触指时有尖锐感,如按钢丝,极不柔和。有时与“滑”脉同见,虽大体滑利,而触指时终是尖锐遒劲。如与类似的“紧”脉相比,则紧脉有力而左右弹,如按绳索,没有尖锐现象,这是最大的区别。在肝病严重时期,也能弦、紧二脉同时出现,其特点是寸关尺三部搏动坚硬,直上直下;假使在这现象下重按无力,称为“革”脉;或沉而不浮,称为“牢”脉。
从弦脉来诊断肝病,须注意兼脉,如弦细为肝血虚,弦迟为肝寒,弦数为肝热,以及弦细数为肝虚内热,弦大数为肝火旺盛等。又须注意部位,如左关属肝,一般肝病多见左关脉弦;假若左寸弦滑带数,为肝火引动心火,常见心烦、失眠;右关独弦,为木邪克土,常见腹痛、泄泻。再如肝病引起的腹满胀大,脉两手俱弦,或右盛于左,到昏迷阶段又转为浮大弦紧而数,寸盛于尺,重按无力。


脉弦并非都是肝病,肝病也不尽见弦脉,见到弦脉还须分辨不同证候,这是十分重要的。
14.舌边红刺青紫   肝脏病变,在察舌方面以两侧最为显著。红为肝热,红刺为肝火,亦有呈青紫色小如针头或成斑状,为内有瘀血,多见于胁胀刺痛等。


15,舌体硬软短缩颤抖   舌体强硬,运动不能自如,或短缩,或菱软,或伸出颤抖和歪斜不正,均见于肝风证。


16.面青  青为肝之色,在长期慢性肝病患者,前额处隐隐有青气,或现苍黄色,其色大多晦滞。小儿“急惊风”由肝热引起,面部多青气青筋;如系肝旺脾弱的“慢惊风”,则表现为苍白色。


这里所谈的肝病症状和诊法,并不全属肝病,仅比较主要和突出而已。还有很多症状常见于肝病,如头痛、目赤、耳鸣等,但在其他脏病也常出现,不能悉举。


文章节选自: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