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肝病主证和主要诊法,肝病常见症状
(2023-03-17 04:33:50)
标签:
中医 |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节选)
关于肝病主证和主要诊法的认识
诊断肝病必须认识它的主要症状,同时也有必要抓住诊法中的几个重点。由于内脏的相互关系,临床上遇到的肝病不一定全是肝病症状,但必然有一个主证,有时在复杂的症状中就是根据主证作出决定。在诊法方面同样运用四诊、八纲,但是也有它的特点,往往从这特点作为诊断的依据。当然,不从全面内脏研究,把肝脏孤立起来,以为懂得肝病的主证和主要诊法,就能治疗肝病,这是根本错误的。
1.胁痛胁痛
肝病胁痛,不论实证和虚证,极易引起脾胃症状,如纳食呆减,厌恶油腻,恶心腹胀,频转矢气等。因为实则木旺克土,虚则木不硫土,均能影响消化功能。在这情况下,必须照顾脾胃,否则上气愈壅,肝气更不条畅。尤其是见到脾不化湿,湿浊内阻,舌苔厚腻,虽然主证在肝,应以和中化湿为先。
2。胁胀
3.少腹痛
附带提出,少腹的部位,有的认为脐部两旁,有的认为脐下,也有少小不分的,即如《中国医学大辞典)上就是解释腹为“即小腹”,少腹为“脐以下腹部之称,为膀胱所在,也称“小腹”。我以为少腹应屈脐部两旁,小腹应属脐下。《内经》上明白指出“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又指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腰脊少腹痛。”不难理解,这里所说的少腹都指脐旁腹部,而不是脐下的部位。这与诊断肝病有关,亦应明见。
4.腹胀
腹部独大,叩之整整然不实,逐渐积水,腹皮绷急,青筋暴露,按之坚满,属“单腹胀”,亦称“鼓胀”。多因情志抑郁,饮酒不节和癖块散大而成,主要是肝脏气血凝潭,传变及鹿,气聚水停,故一般均用疏肝健脾法。正因为肝牌气带湿阻前认为忌补,补则气愈雍结;忌温,温则阴液耗伤:忌下,下则促头晕目眩,为肝血不足,肝阳、肝风上扰的主证使正气速虚,对后期治疗更为困难。
5.眩晕
6、抽搐 为肝风症状之一。由于阴血极亏,不能濡养筋脉,致手足拘急弛张不宁。初起但见手指蠕动,严重时即成“痉厥”。
7.口苦
8.多怒
9.梅核气
10、疝气 本气肝脉环绕前阴,常因气滞而睾丸胀痛下坠,称为疝气”。张景岳说“治疝必先治气”,便是指疏利肝气。但有夹寒者阴囊不温;夹热者小便短赤;夹湿者肿重麻木,以及中气不足者,多行多立过劳即发,应予兼顾。
11.囊缩
12.黄疸
黄疸证都有湿浊中阻,脾胃不运现象,如舌苔厚腻,纳食呆减,呕吐,小便短少,故一般用清化和温化利湿。然有不少成方从肝胆治疗,如谷疸丸用龙胆草、牛胆汁,一清饮用柴胡、川芎,当归秦艽散用当归,川芎、白芍等一类药物。再如肝脾引起的“鼓张”,严重时亦出现黄疸,黄色不明显,特别是面部黧黑晦滞,不是一般的利湿法所能收效,必须佐用养血和血之品。
13.弦脉
从弦脉来诊断肝病,须注意兼脉,如弦细为肝血虚,弦迟为肝寒,弦数为肝热,以及弦细数为肝虚内热,弦大数为肝火旺盛等。又须注意部位,如左关属肝,一般肝病多见左关脉弦;假若左寸弦滑带数,为肝火引动心火,常见心烦、失眠;右关独弦,为木邪克土,常见腹痛、泄泻。再如肝病引起的腹满胀大,脉两手俱弦,或右盛于左,到昏迷阶段又转为浮大弦紧而数,寸盛于尺,重按无力。
脉弦并非都是肝病,肝病也不尽见弦脉,见到弦脉还须分辨不同证候,这是十分重要的。
14.舌边红刺青紫
15,舌体硬软短缩颤抖
16.面青
这里所谈的肝病症状和诊法,并不全属肝病,仅比较主要和突出而已。还有很多症状常见于肝病,如头痛、目赤、耳鸣等,但在其他脏病也常出现,不能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