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当医生治病得有方法,讲次第,讲先后,诸如先汗后下、先表后里,是先扶正后祛邪,还是先祛邪后
(2023-03-03 13:58:44)
标签:
中医 |
刘渡舟讲伤寒例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24)
这一条论伤寒失治、误治,并介绍张仲景医学的宗旨。一个是论伤寒的失治,一个是论伤寒的误治,从而引申出张仲景医学的宗旨。“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始”是开始,开始要治就好了,如果不早治,这是失治了。应该治疗,他不治疗,这是病家负责。“或治不对病”,或者请医生看了,又没对病,这是误治了。“或日数久淹”,“日数”就是时间,就是得病以后日数很长久了,时间长了这个疾病就有点缠绵不治了。“困乃告医”,“困”可能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病重了,一个是没办法了。各种办法都想了,没有办法了,很困难了,这时候才找医生。“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次第”就是先后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次第’是讲法的,当医生治病得有方法,讲次第,讲先后,诸如先汗后下、先表后里,是先扶正后祛邪,还是先祛邪后扶正,这都有套规律和方法的。医人又不能依照客观的先后来治疗,“则不中病”,故病人吃药了也不中病。那该怎么办呢?“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临时”是临疾病之时“消息”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信息、音讯,就是病情具体的情况。这个临时的信息是什么呢?比如说是邪正的消长、疾病的
盈虚。正和邪存在一个对立的
盈虚消长的问题:是邪气盛,正气虚啊?还是正气好,邪气退啊?根据临时的信息,了解到正邪的盈虚消长关系,然后来制定治疗的方法,就没有不见效的了。这段话包含有观察,有辨证,有了解情况的一些内容,然后才给他“制方”,才能“无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搜采”是王叔和而非张仲景的口吻。中医是辨证论治的,每个病有各自的证候,证候是“问而知之”,脉是“切而知之”,声是“闻而知之”,色是“望而知之”。“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就包括望闻问切之法。四诊之法其实就是辨证之法。辩证论治离不开望闻问切,“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就是辨证。对病的诊治,要有辨证之法,辨证之理,还得有治病的方。“对病真方”,加个“真”字是“验其确也”,是真正能治病的,不是假的。“有神验者”,“验”就是它的功效,就是吃了这个方子,就有应验,就好了病了;“神”就是很神,出乎人的意外,很管用,很能治病。’拟防世急也”,“拟”就是计划的意思。我搜采张仲景的旧论,录他的辨证论治,用他的治病的有效之方,而且还要神验的,千嘛呢?就是计划打算着以防备世急,世间的疾病的之急啊,要解决这个疾病的痛苦,“万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嘛!从这个来看,王叔和是实事求是的。他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论》,谁告诉的?记住第24条就有了。这是王叔和的话,不是张仲景的话。这就是王叔和整理张仲景著作的铁证。现在《伤寒论》的学术里有很多争鸣的事情。争鸣是好事,但是有的地方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谁是谁非,搞得迷迷糊糊。因此,这个事也要说一说。不只一个人说,“伤寒例”不是张仲景的书,是王叔和打着张仲景的旗号加进来的,是王叔和的东西。如果有这样一个学术上的争论,你信还是不信?我就不信。原文说得很好,这个第24条讲“今搜采仲景旧论”,它不是王叔和的,它是“仲景旧论”嘛!什么是“旧论”?张仲景在前,王叔和在后,当然张仲景的书就叫“旧论”了。人家说的很明白嘛!你怎么说不是张仲景的呢?有人就说了:王叔和欺骗人,原文说的是“今搜采仲景旧论”,实际上不是“仲景旧论”,就是他个人的。你怎么知道?王叔和告诉你了?你怎么知道?王叔和告诉你了?你是王叔和秘书?王叔和是当时的太医令,是一个大学问家,他有自己的作品《脉经》,会这样没有人格吗?现在连咱们也没有做那个卑鄙事的。因此,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还是张仲景的书。不过,这本书是残余的、不完整的。王叔和收集的时候它就不完全了,是残缺的一个残品,故文字调整点,加一点,减一点,也是正常的。至于张仲景的“旧论”,就是张仲景的“日论”,不是王叔和的。对于这个问题,成无已说得很好,底下小注:“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这话提得多好!这是王叔和的贡献。没有王叔和,我们现在能看得到(伤寒论吗?这个书早已经丢了,没有了。王叔和下了很大的功夫,才在兵火残余之中搜集成篇。我们应该念不忘他的好处。可现在呢,净攻击人家,这就不对了。这个事情得要明,头脑得清醒,不能人云亦云。人云亦云,有时候就把真理理没了,那是不对的。